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食品论文 >

真空冷冻干燥沙棘果冻干时间模拟与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3 08:38
  本文建立了沙棘果冻干过程的准稳态模型,对真空冷冻干燥工艺中沙棘果的升华干燥时间进行了理论计算与实验验证。经过多组实验,由极差分析法分析确定了优化冻干方案,得到适宜的加热板温度、物料厚度、真空度及干燥时间等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加热板温度32℃、物料厚度8 mm、真空度30 Pa为沙棘果冻干方案的最佳工艺参数,实验得到的实际升华干燥时间为19.5 h,理论计算预测的升华干燥时间为17.8 h,二者较为接近,相对误差为8.7%。 

【文章来源】:冷藏技术. 2020,43(04)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真空冷冻干燥沙棘果冻干时间模拟与实验研究


沙棘干燥状态示意图

流程图,冷冻干燥,真空,流程图


ㄓ捎谏臣??ぶ式?厚,为了缩短冻干时间采取开裂表皮的措施),放置机器附带的板上(用于隔开干燥室和水汽凝结器的板子),罩上有机玻璃罩,开启真空泵,将干燥室的真空度降至20Pa~40Pa,打开加热器。观察沙棘果的形状和温度变化,正交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干燥时间测定的正交试验结果Tab.Orthogonaltestresultsfordryingtimetest实验号加热板温/℃物料厚度/mm真空度/Pa干燥时间/h130530202308352133010402243284023532103523.36325252473510302583582562693554026.3图3真空冷冻干燥流程图Fig.3Flowchartofvacuumfreeze-drying

示意图,坐标,沙棘


设:(1)升华干燥阶段是传热控制过程,干燥层的导热能力小于能量扩散能力;(2)沙棘的物性是均匀的,在升华过程中导热系数保持不变,可视为常数。.理论计算沙棘的干燥过程是具有传热传质同时进行的复杂过程,干燥时沙棘的状态如图1所示[14]。图1沙棘干燥状态示意图Fig.Seabuckthorndrystatediagram热量从加热器传至沙棘表面以对流和辐射为主,从沙棘表面到升华界面热量以热传导形式传入。由于平放的沙棘是圆柱体,取坐标为柱坐标,在干燥层中取一微元控制体如图2所示[15]。图2柱坐标微元体Fig.Columncoordinatemicro-body进入控制体的热流:(1)(2)(3)流出控制体的热流:(4)(5)(6)控制体内物质的贮存能量:(7)式中:ρ为沙棘果的密度,kg/m3;cp为沙棘的热容量,kJ/(kg℃);k为沙棘的导热系数,W/(m℃)。控制体内没有生成能量,整个微元控制体能量守恒,故:(8)将上述各式代入,设控制体的导热系数各向同性,整理可得:(9)当只考虑存在径向热流时,上式可化简为:(10)干燥过程中的传质和传热具有相似的物理机理,热传导的推动力是温度差,而压力差则是传质的推动力,传质符合Fick定律:(11)式中:D为扩散系数,m2/s;M为冰晶的摩尔质量,g/mol;Tm为沙棘果的升华界面温度,K;R为摩尔气体常数,R=8.314J/(molK)。干燥过程中的传热传质是互相影响的,随着升华的进行,多孔干燥层的增长,不仅会降低传热效率,也延缓了冰界面上升华水蒸气逸出的速率。根据上述分析,可建立沙棘真空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香蕉冻干过程中有效导热系数实验研究[J]. 丁宝森,胥义,刘道平,郭柏松.  制冷学报. 2018(06)
[2]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新品种桑果干制备中的应用[J]. 韩智宏,邓永进,任杰,田善富,刘震.  特产研究. 2018(02)
[3]蓝莓真空冷冻干燥工艺优化[J]. 罗洁莹,汤梅,柳建良,王琴.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03)
[4]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对食品品质的影响[J]. 王静,张卫卫,石勇,徐娟.  农产品加工. 2018(01)
[5]柠檬片真空冷冻干燥工艺优化研究[J]. 邹少强,谢建华.  海峡科学. 2017(04)
[6]超声波平板冷冻提高胡萝卜冻干速率[J]. 周新丽,滕芸,戴澄.  农业工程学报. 2017(01)
[7]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J]. 周礽,李臻峰,李静,徐晚秀.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30)
[8]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食品加工应用中的关键问题[J]. 宋凯,徐仰丽,郭远明,苏来金.  食品与机械. 2013(06)
[9]基于正交试验法的直接蒸发冷却器填料性能测试与分析[J]. 霍海红,黄翔,殷清海.  制冷技术. 2013(01)
[10]带辐射的真空冷冻联合干燥系统的实验研究[J]. 李鑫,马国远,许树学,梁玉辉.  制冷技术. 2012(02)



本文编号:3603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ieribaike/3603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a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