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知识距离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31 07:02

第 1 章  绪论


本研究基于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为背景,重点研究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距离对二者之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探究跨国公司知识转移中面临的问题,力图弥补目前文献中对于知识距离影响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实证方面的欠缺,进一步丰富跨国知识管理理论。本章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 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知识经济时代旋即到来。知识经济的到来无疑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知识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以人才为主导,以知识为根基的竞争。

作为重要的经济体,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建厂,利用东道国优势资源进行生产,获取全球性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开放式的经济环境使中国逐渐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国家之一。开放友好的经济环境和丰裕的劳动资源等因素,吸引跨国公司纷纷选择在中国建立子公司。

而知识由于其特殊的属性,使得知识可以共享和转移,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在跨国公司中,知识会在母子公司之间以及当地环境之间互动转移。其中,作为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核心环节,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已成为跨国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问题更加值得关注。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在研究知识转移的因素时,认为知识距离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但是学者们都是将其作为很小的一部分进行研究,而对于知识距离影响知识转移的微观作用机理剖析的还不够透彻,为深入揭示知识距离影响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机制,本文选取知识距离为自变量,对其进行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考虑到信任是一切商业活动的前提,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另外,许多学者也已通过实证证实,信任是影响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选取信任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再者,知识嵌入性结合了知识的自然属性和知识的社会属性两个角度,客观描述知识的特性,相较于知识的其他特性而言,知识嵌入性对于知识转移的影响更为值得我们关注,所以本文引入知识嵌入性作为另外一个调节变量。故综合以上因素,本文选取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为调查对象,引入组织信任和知识嵌入性为两个调节变量,构建在二者的调节之下,知识距离影响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概念模型。

.........................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总体研究思路为:文献阅读--提出假设--问卷调查--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具体研究方法阐述如下。

1.2.1   文献分析法

本研究主要依托笔者所在学校的图书馆数据库资源,通过 EBSCO、Elsevier-SDOL、Spring  Link 等权威数据库,以及百度学术、谷歌学术等搜索引擎进行相关文献的搜索与阅读。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并对文献进行总结、归纳与分析,笔者将有关观点、概念进行梳理,界定研究对象的概念,梳理各关键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这些工作后续工作概念模型的构建、研究假设的提出以及调查问卷的设计奠定理论根基。

1.2.2   实证分析法

在实证阶段,数据的获取上,根据本研究具体内容,查找相关文献的成熟量表,并对成熟量表进行适度修改,初步形成本文的调查问卷,然后咨询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发现问卷中的不足,对问卷进行修改与完善,形成问卷的定稿。最后选取合适的被调查企业,发放并回收问卷,得到所需数据。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运用 SPSS19.0 统计分析软件,首先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然后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

知识距离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

2.1.1   知识的内涵

对知识这一认识,各个领域的学者分别从各自领域独特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知识是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知识就是力量。社会学家霍尔茨纳认为知识是那些可以反映出人类的显示活动的认识。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指出,知识是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改变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给知识下了很多说法不同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关于知识的定义,比较权威、认可度较广的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相关报告中关于知识的定义。该报告指出,知识统指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的知识(洪智敏,1998)。

2.1.2   知识的分类

将知识进行分类,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M.Polanyi(1962,1967)和 Nonaka(1994)从知识的性质的角度出发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可以用语言、文字、图标等形式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隐性知识是那些难以用语言、图标等形式表达出来,通常嵌入在组织文化、团队默契程度、个人价值观等形式中的知识。这一分类方式只是突出知识的性质区别。Badaraeeo(1991)从知识的移动性角度出发,将知识划分为可移动的知识和不可移动的知识。其中,可移动的知识是指那些随着员工的更替、企业组织的重组与规划而流动的知识;不可移动的知识是已经嵌入到组织之中,难以用语言、文字或者符号表达,包括内隐性的技巧、团队的默契等,这些都需要长期的工作实践才能取得。Spender(1996)则在先前学者的基础上,把知识的分布性与显隐性结合起来,将知识区分为四种类型:个体显性知识、个体隐性知识、集体显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Haren,Krogh 和  Roos(1996)则从知识转移过程的角度,将知识划分为四种:了解缺乏的知识(Scarce Knowledge)、了解他人知识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Others’ Knowledge)、行为表现的知识(Behavioral Knowledge)、任务导向的知识(Task-oriented Knowledge)。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给出的知识的定义中,知识可以分为以下七种:Know-What 知道是什么即知事(事实知识)、Know-Why 知道为什么即知因(原理知识)、Know-How 知道怎么做即知窍(技能知识)、Know-Who 知道谁具备知识即知人(人力知识)、Know-When 知道什么时间(正确的时间)、Know-Where 知道什么地点(争取的地点)、Know-Quantity 知道多少(知识的数量)。这七种知识之中,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可以用语言、文字等符号表现出来的,称之为显性知识;而技能和人力知识无法用具体的符号表述出来,称之为隐性知识。

.........................


2.2   知识距离的相关研究

2.2.1   知识距离的概念

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分布于不同的国家,母子公司由于国家之间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的差异性,以及母子公司组织成员专业背景、工作背景等的不同,,造成了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距离。在跨国知识转移活动中,知识距离客观存在,知识距离是母子公司进行知识转移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知识距离的研究尚且不足,关于知识距离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给出知识距离的定义。Cummings 和 Teng(2003)认为知识距离是知识发送者与知识接收者之间的知识的相似程度。Ambos  T.和 Ambos  B.(2009)在分析知识转移机制时,将知识距离界定为个人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知识距离。

国内学者对知识距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王浣尘的信息距离测度理论。在这一理论中,王教授创造性的提出了信息状态转移距离(DIT)的概念,即对一个事物信息状态转移所遇障碍的测度。对于知识的学习与创新,DIT 是为了得到信息和知识所必须的花费。国内学者们基于这一概念,逐渐构建起知识距离的概念。

张莉和金生(2009)认为,知识距离是知识转移主体之间拥有的知识水平或者知识含量的差距,用广度差距和深度差距来衡量。知识广度是指知识的多样性与差异化,反映知识拥有者在不同领域拥有的知识;而知识深度是指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含量,反映了知识的集中度。张喜征、聂振(2009)在研究企业间知识距离测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中指出,知识距离是指知识接受方的知识状态通过学习并转化知识转移方输入的知识,从而达到目标状态(介于接受方与转移方知识状态之间的状态)时的测度值。陈博(2009)认为,知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距离是指新知识的某一信息状态转移到与买方的基础知识实现共同信息最多的新知识信息表达状态的距离。知识距离是由知识的编码程度、抽象程度、买方的知识基础。陈涛、王铁男等(2013)将知识距离划分为组织距离和组织间员工的职业距离两个维度,分别探讨两者对于组织间知识共享了影响。具体来说,组织距离通常表在在组织制度之间的差异性;组织间员工的职业距离指的是之间的员工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工作履历等的不同造成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性。

也有学者认为知识距离的概念难以表达,继而提出知识距离的外延概念。段光、顾丽敏(2012)提出了感知的知识距离这一构念,从知识发送者和知识接收者两个角度出发,认为感知的知识距离是知识共享主体对双方知识基础与能力以及所共享知识掌握程度差异的认知,并将知识距离划分为自我感知、他人感知和知识感知三个维度。

...........................


第 3 章  概念模型及假设提出................. 29

3.1  基本要素的界定及维度划分 ................. 29

3.1.1  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概念界定及维度划分............. 29

3.1.2  知识距离的概念界定及维度划分........... 30

第 4 章  知识距离影响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实证分析................. 39

4.1  样本与数据采集 ........................ 39

4.2  变量度量 .....................40

第 5 章  知识距离影响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实证结果讨论............. 53

5.1  知识距离影响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结果讨论 ................ 53

5.2  组织信任对知识距离与知识转移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讨论 .. 54


第5章   知识距离影响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实证结果讨论


本文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知识距离、组织信任、知识嵌入性和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之间作用关系的概念模型,在上一章节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本文提出的 6 条假设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6 条假设全部通过验证。对于通过的假设,将重点阐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5.1   知识距离影响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结果讨论

(1)知识的宽度距离与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关系结果讨论

模型 2 探究知识的宽度距离和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此模型的回归结果,R2显示该模型整体的拟合度良好;知识的宽度距离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系数 β=0.228,F 值对应的概率 P=0.097,小于显著性水平0.1,知识的宽度距离与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正相关,假设 H1a 通过验证。

知识的宽度距离指的是组织之间在知识积累水平、知识结构方面的差异程度和相似程度。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由于地理位置、人文历史以及员工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的差异性,造成了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在知识积累程度、知识结构方面的差异性。一般而言,母公司在由于建立时间比较长、处于发达国家的地理优势,故母公司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都要优于子公司。一定程度的知识宽度距离是知识转移发生的内在动力,胡汉辉(2006)认为不同的知识背景增加知识转移的兴趣和动力。而母子公司之间知识距离过小,即组织双方的知识积累水平相当或者知识结构类似时,知识转移一般不会发生(Szulanski,1996)。吸收能力也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肖志雄(2014)通过实证证实知识的宽度距离与知识吸收能力正相关。当母子公司存在一定的知识宽度距离时,子公司的知识吸收能力相对来说提高,这也会促进知识转移绩效的提升。

综上所述,当母子公司之间存在一定的知识宽度距离,母公司的转移意愿和转移能力较强,子公司也迫切的想要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子公司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也增强,继而促进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绩效。知识宽度距离通过影响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意愿、母公司的知识转移能力以及子公司的知识吸收能力,进而影响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绩效。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跨国企业通过在全球设立子公司,利用东道国资源进行生产,跨国生产中所需的知识、技术等需要跨国流动,涉及到跨国知识管理。知识距离从知识的内涵特征来描述知识,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距离会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组织信任是重要的情境因素,知识嵌入性从知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角度来描述知识,是知识的重要特性之一。本文将知识距离作为自变量,引入组织信任和知识嵌入性为调节变量,研究知识距离在组织信任和知识嵌入性的调节作用之下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

知识距离对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现有研究中,缺少对知识距离影响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实证研究,在少量的实证研究中,学者们也只是将知识距离作为很小的一部分情境因素,将知识距离看作是单一维度的变量,研究其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然而,这显然是不够的。本文将知识距离作为自变量,对知识距离进行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并参考整合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距离的测度量表,设计量表,深入探究知识距离的各个维度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作用机理,丰富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另外,考虑到知识是一定情境的产物,在知识转移的研究中,必须考虑情境因素的影响,信任是一切商业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本文引入组织信任这一情景因素作为调节变量;而知识嵌入性则从知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角度,客观来描述知识,是知识的重要特性之一。本文引入知识嵌入性作为另一个调节变量,创新性地将知识距离、组织信任、知识嵌入性以及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之中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同时丰富了知识管理理论和跨国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06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06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b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