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自媒体视阈下的集体记忆建构——以百度百科“唐山大地震”词条建构为例

发布时间:2016-08-31 07:05

一、集体记忆和自媒体理论阐释


(一)集体记忆的理论框架

在人类社会,记忆具有两重内涵,指人们回忆过去的人或事的能力,同样也是指被回忆的人或事。抛开神经学、心理学等因素,从社会学入手,记忆这一概念便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社会属性。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以个体记忆功能的健全和正常实现为前提的。当然,记忆并不是人的专利,研究表明,很多动物也具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例如蜜蜂。而人的记忆与动物的记忆相区别的地方在,人除了拥有个体记忆,还拥有着属于一个群体共同所有的记忆,即集体记忆。作为社会人,在与他人交集过程中,人们会共同产生集体记忆,而这部分的记忆,正是黏合这个集体最重要的因素。

1.集体记忆的理论来源

集体记忆因其涉及到“记忆”,起初学界对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心理学。集体记忆并不是简单的集体的共同记忆。集体记忆这一名词并不是哈布瓦赫独创,而是来源于法学家、社会学家胡果(Hugo von Hofmannsthal)。胡果认为,集体记忆是一种控制性的力量,也是不断积累而来的东西。遗憾的是,这一术语提出之后,胡果并没有对此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和更深入的研究。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从而被搁浅和遗忘。真正把集体记忆研究推到研究范围的是莫里斯·哈布瓦赫。莫里斯·哈布瓦赫这一理论的提出得益于他的老师。他的老师就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爱米尔·涂尔干。爱米尔·涂尔干是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社会学年鉴》创刊人,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涂尔干曾经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提出了“集体意识”的概念,他认为:“惟有集体思想具备这种效力,要创造一个观念的世界,并使经验现实的世界通过它发生变形,就必须得有一种智力的过度兴奋,而这种过度兴奋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实现”。

涂尔干认为群体在欢腾的时候容易出现过度兴奋的状态,也就是说特殊时机下,人们焕发生机。反过来,在平淡无奇的日子,一起兴奋归于尘埃,回归常态的人们,靠什么来黏合?这种状态下人们凝聚的动力是什么?涂尔干点到为止的问题,被他的学生哈布瓦赫给出了答案。哈布瓦赫在继承涂尔干的“集体意识”理论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发展。他认为:在人们回归常态,没有持续特殊刺激源来影响人们情绪时,集体记忆来填补空,集体记忆来维护群体之间的黏性,它让平淡的日子保持了新鲜活力。这就是对集体记忆理论的阐述。

........................


(二)集体记忆的建构主体

正如上文提到,集体记忆作为一个社会学视角的概念,不是个体心理现象,而是一种与他人、群体相关的社会现象。记忆的再现依赖现实中具体的他人记忆或者个人、事件、场所等客观实物来唤起。而被唤起的集体记忆也并全是事实原委的再现,而是经过有意或无意的加工,是被建构过的记忆。

对于集体记忆建构过程影响的因素很多,例如主体利益诉求,表达方式等等,如果把这些因素全部列举出来具有很高难度。不同权利机构都企图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建构思路去操纵集体记忆的建构。可以发现,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当今社会,集体记忆的建构总是一部分建构主体遵循着权力、价值观念、利益、兴趣的轨迹建构再现。在集体记忆建构再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主体主要有:

1.精英阶层建构

精英阶层主要包括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权力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传统观念,精英阶层还包括以血缘、地域为基础的族权的权力掌控者或意见领袖。在当代社会,传统以血缘、地域为分割线的氏族概念日趋没落,进而精英的划分主要在各个行业领域中进行。在社会分层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精英阶层,不仅掌握着优质物质、精神资源,同时也享有更为牢固的话语权。在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中,精英团体一直处在领导阶层,意见领袖的聚集阶层。

精英阶层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主要通过三个维度:场域、话语、组织。场域是精英建构集体记忆的基础。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场域理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进一步说,不同场域都具有其独立的空间,也许是地理独立,也许是文化的独立,这种相对独立性既将不同的场域将以区分,也是这个场域存在的依据。社会空间里有各式各样的场域,有的场域有明显的地域边界,有的场域打破了空间局限,通过其他因素连接。每一个场域,都有其独特的话语结构,话语是精英构建集体记忆的关键。话语与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话语结构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又影响着话语表达方式。在场域中,特别是中国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场域中,意见领袖的话语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不同领域的集体记忆也由该领域的权威人物来书写。场域发展更为系统后,便形成了组织,这体现了场域的关系性。在场域视野里,关系性是建构话语表达框架的重要特性。精英对集体记忆的建构具有明显的组织性。

.......................


二、自媒体视阈下集体记忆的建构


(一)时空虚化与记忆场所

“记忆场所”这一说法是由法国社会历史学家皮埃尔·诺哈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他在研究中发现历史遗留的地方空间在集体记忆的建构中有非常大的作用,于是他主张通过研究“记忆场所”来挽救重建残存的集体记忆,找回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哈布瓦赫在《福音书中圣地的传奇地形学》一书中提到,记忆场所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熟悉的实地环境,由房子、街道构成的“风景如画的环境”。当人们再次被当年集体记忆发生的场所刺激时,集体记忆便会浮现。但是,这一种记忆场所记忆极易受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种环境风貌已经被改变甚至不复存在。第二种是通过象征的过程来实现的,这种是较为牢靠的记忆场所。人们通常要靠近实地场所,才有能力检测记忆,但似乎要离开这些,才能更加牢固的记忆发生过的事情。尽管很多固化场所风貌已经不存在,但是象征化的场所依然影响着人们的记忆。例如唐山大地震后的城市重建已经抹去了当年地震遗留的环境风貌,但是唐山已经象征为关于那场灾难的集体记忆场所。即使当年场所不再,提到“唐山”,依然可以使人们回忆起那段集体记忆。正是有这些实在的记忆场所和象征性的记忆场所的存在刺激,才使得集体得以建构和延续下去。 

在传统视阈下,人的记忆是利用空间参考点表达的,实地环境能帮助记忆主体辨别自己的位置,进而整理出更系统的集体记忆。因此这些实地记忆场所的变化可能会导致集体记忆的断裂。这也是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在传统集体记忆研究中备受追捧的原因。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集体记忆赖以存在的时空发了变化。自媒体正在“以时间消灭空间”的思路重构着人类的时空观。

1.自媒体建构虚拟记忆场所

自媒体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和交往场域——虚拟空间。虚拟空间并非现实空间的简单投射,而是拥有其特有的规则、结构和价值。微博、微信、脸书等社交媒体突破了虚拟与现实空间的边界,“线上”、“线下”双重生活世界之间的疏离、断裂得以弥合,“谁更真实”已经很难区分。同时,自媒体移动化的趋势,保证了人们在任何地点都能接触到集体记忆建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地球“是平的”,从理论层面可以实现集体记忆的构建群体的无限扩大。空间的虚拟化和虚无化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集体记忆的建构和再现场所。自媒体时代将人们从现实局限空间中解放出来,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发声,这为集体记忆的发生创造了聚集的场所。在地理上彼此并无交集的记忆主体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表达,从而达成并认可共享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构成了集体记忆的基础。人群和更多的信息汇入,为建构更为客观、全面的集体记忆提供了可能性。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时,关于唐山大地震的集体记忆再次被人们提及。区别在于,人们已经没有必要再回到灾难发生的场所去纪念、建构集体记忆,虚拟空间将更多人群纳入到集体记忆建构大军中。例如表 2-1 所示:

自媒体视阈下的集体记忆建构——以百度百科“唐山大地震”词条建构为例

........................


(二)自媒体赋权与大众书写

框架理论源于认知心理学概念,之后被引入大众传播研究中。1974 年,社会学家戈夫曼出版了《框架分析》一书,他指出“所谓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能使我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

集体记忆建构过程中,叙事框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叙事者和叙事角度的影响。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实现了技术平等,这造成了传统权力的垄断支离破碎,“人的精神”被高度崇拜,集体记忆记忆的建构主体由传统视角下的精英阶层(包括官方档案、大众媒体、意见领袖等)转移过渡到普通大众手里。另一方面,精英话语框架被打破,转而为碎片化、符号化等小视角。

1.集体记忆建构主体的移位:自媒体分权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学术界诞生了“赋权”理论,它倾向于实践性,产生之初仅作为社会工作学领域的用语。在美国著名传播学家罗杰斯等人的推动下,赋权理论又被引入传播学中,并在以后的时间慢慢发展出“传播赋权”的系列研究。通过赋权这个过程,人们被赋予更多的权利,足够强大到去参与影响他们甚至社会发展的事务中去。

赋权分为三个层面:个人层面、社区层面和社会层面。在个人层面上指的是自我赋权或心理赋权,它整合了对个人控制力的认知,对生活的积极主动接近,以及对社会政治环境的批判性理解等意识。在社区层面上,赋权指“组织一群人一起工作,以改进集体生活,并与协助维持其生活质量的社区组织或能动者保持联系”。在社会层面上,赋权涉及的是社会规范的改变,亦即发展传播学意义上的“为了社会变迁的传播”。在传播意义上,赋权的社会层面应指传播资源和公共话语的分配格局的改变。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话语权等权利的扩散转移,使传统权力的垄断地位支离破碎。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将“人”的特性彰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新媒体时代,人们身处在信息爆炸的慌乱之中。而自媒体带来了技术上的发声的平等。这种技术的赋权,正是社会层面的赋权,普通大众手握公共话语权,开始适时、积极的表达,参与到公共事件的相关记忆的建构过程中来。而这种社会赋权又在一定层面上促进了个人赋权的觉醒和社区赋权的主动。

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层认为,“记忆是斗争的重要因素之一……谁控制了人们的记忆,谁就控制了人们的行为脉络。因此,占有记忆,控制它,,管理它,是生死攸关的。”德里达则更明确地指出,“从过去到现在”的记忆建构就是一个权力运作过程,就是“过去”和权力一同“重获光明和重新开始生命运动的过程”。不管是精英阶层还是官方档案,或者大众媒体,对集体记忆的建构都是通过权力实现,都是权力的操控。权力掌握在谁手中,集体记忆建构的主导权就在谁的手里。

.......................


三、自媒体视阈下集体记忆的危机 ................. 30

(一)自媒体视阈下集体记忆的断裂 ................. 30

(二)自媒体视阈下集体记忆的失真 ............... 32

四、自媒体视阈下集体记忆建构发展的趋势 ................ 35

(一)自媒体视阈下集体记忆建构趋向权威 .................. 35

1.网络监控助力建构更真实的集体记忆 ......... 35

2.自媒体“再中心化”筛选集体记忆建构主体 .............. 35


四、自媒体视阈下集体记忆建构发展的趋势


自媒体无孔不入的介入到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中,在带来建构更为全面集体记忆可能性的同时,也带来了集体记忆价值祛魅,集体记忆叙事文本混乱、集体记忆断裂等问题。目前我国自媒体发展并不成型,还在逐渐完善发展中。随着网络监控的严格和自媒体“再中心”的手段,在未来,自媒体建构集体记忆会趋于权威、理性。同时,随着自媒体的渗透,国家之间的边界也会模糊,集体记忆将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一)自媒体视阈下集体记忆建构趋向权威

自媒体参与集体记忆的建构伴随着不可避免的谣言、叙述文本混乱等问题,这些都与自媒体书写低成本、开放包容的基因有关。但是这并不会成为阻拦自媒体参与集体记忆的建构。目前自媒体谣言横生、叙述混乱等问题已经收到人们重视,并开始着手去规避自媒体天生的缺陷。

1.网络监控助力建构更真实的集体记忆

2016 年 3 月实施的《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让自媒体圈震荡起来,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上的内容,都被包含进去了。包括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微博、网易等都被纳入,规定要求这些平台在互联网上发布内容需要有出版服务许可证,这让多数走野路子的自媒体犯了难。虽然这一规定并没有将网络上个人自媒体用户纳入其中,但是也给所有自媒体人一个警示,肆无忌惮的发声似乎要告一段落。这预示着,网络监管将越来越严格。

用户自我举报机制的逐渐成熟也将促进集体记忆的建构朝向更为专业化的趋势发展。包括百度百科在内的自媒体平台逐渐完善了用户举报机制,举报主要范围包括谣言、违反国家法律规定、抄袭等因素。其中谣言占据了主要比例,微信公众平台的原标标示功能的开放、百度百家用户认证等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谣言的横生。

虽然网络上的声音很多在抵制严格的网络监管政策,认为阻碍了信息自由流通传播。但是有效的网络监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谣言的遏制起到良好作用。建立在更真实,叙述表达更准确文本基础上的集体记忆更能够全面真实权威。

........................


结语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崭新的时空语境和话语权力关系,“振动了各种制度,转变了各种文化,创造了财富又引发了贫困,激发了贪婪、创新和希望,同时又强化了苦难,输入了绝望。不管你是否有勇气面对,它的确是一个新世界。”在这个新的话语结构的自媒体时代,重新彰显传统正确的价值理性的期望与传统理性的崩塌的风险交织在一起。自媒体赋予大众以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同时也把维护传统理性价值和建构全面集体记忆的使命和义务交给每一个个体。

尽管自媒体在方方面面影响甚至是改变着集体记忆的建构,但是目前传统主体建构,依然是集体记忆建构方面重要力量。崛起的自媒体中,传统媒体或者官方机构、传统意见领袖依然具有很高的号召力。例如微信公众平台月榜前十名中,排名第一第二的均为传统媒体迎合拥抱自媒体做出的改变。微博上活跃的各领域的意见领袖除了“网红”基本上都是传统领域的精英们。自媒体对于传统精英来说,只是“更换了场所舞蹈”。

此外,自媒体进入门槛低,介入成本低等特点,天然造就自媒体必然是良莠不齐,可信度低,个体声音得到充分释放的同时,把关弱化等不可避免也会让一些与法律法规、社会伦理相悖的声音得以散播。有人调侃,“100 个粉丝也叫自媒体,靠每天抄袭几篇文章也叫自媒体”。如何规范自媒体,让自媒体与低俗、谣言等词汇分裂,依然任重道远。

同时也应该看到,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我国自媒体进程依然屡屡受损,一些言论发表被删帖,无法链接外网,这些都是集体记忆被全面建构的拦路虎。在未来,想要建构全面、真实的集体记忆,依然需要同种种阻扰进行博弈。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06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06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2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