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新京报》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09 07:26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西方新闻界,美国崇尚自由、独立、客观的报道理念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土壤。19 世纪 30 年代美国“便士报”出现,改变了政党报刊充当某一党派“喉舌”的局面,报业开始转向商业化发展。这一时期报业呈现出独立、重视新闻自身、企业化经营的特征,在新闻生产方面更加注重读者感受和公众利益。便士报的进一步发展诞生了独立报刊,詹姆斯·戈登·贝内特创办的《纽约先驱报》标志着美国独立报业的出现。独立报刊秉承经济上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团体的办报宗旨,致力于追求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推动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19 世纪 90 年代,美国报人开始注重自身建设,新闻专业院校的建立和新闻从业者准则的形成,促使新闻朝着越来越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0 世纪初,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开始萌芽。进入 21 世纪,新闻专业主义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形成了一套以“三贴近”原则为核心的新闻思想。在当今中国社会重视新闻自由的大环境中,传媒的社会公器功能得到不断发挥,新闻报道展现出越来越强的责任意识。回首《新京报》12 年的发展,始终坚持以最本源的新闻原则、最普世最明晰的专业标准,打造一支具有新闻理想和职业精神的团队,创造了“品质源于责任”的品牌形象,树立了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典范。《新京报》是如何探索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路程?新闻专业主义作为“舶来品”,必然会与中国原有的新闻理念产生冲突,《新京报》又是如何权衡新闻要义,将新闻专业主义应用到我国传媒语境的?本课题将进行研究和解读。

1.1.2  研究意义

现实意义:《新京报》作为全国第一家得到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具有合法地位和受法律保护的媒体集团跨地区经营管理的报纸,12 年来一直走在新闻探索的最前沿。“负责报道一切”的纯粹追求,媒体人的风骨与责任感,使《新京报》勇于突破时政报道的陈规,确立了都市报的主流媒体地位;对理性的呼唤和对客观报道模式的探索,让都市报成为体现民意、引领舆论的新锐媒体。通过分析《新京报》独特的个性——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实践,一方面有助于本身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对其它都市类报纸具有引导和借鉴作用。

理论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全面考察《新京报》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以客观的视角看待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厘清新闻专业主义与中国新闻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改造的认识,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专业主义重建提供指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从业者恪守的重要职业规范,是在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理念。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内涵是:新闻媒介摆脱外界干涉,摆脱来自政府、广告商甚至公众的干涉;新闻媒介为实现‘公众的知晓权’服务;坚持客观性,新闻媒介探求真理,反映真理。它反映的是新闻工作者的普遍性特征,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是与市场导向和作为宣传工具的大众媒体相区别。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自 1998 年开始作为研究议题进入学者视野,学界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化特点,研究方式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在中国知网检索 1998 年至 2015 年所有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文章,共 1457 篇。从学术论文的发表时间来看,1999 年新闻专业主义开始进入学者视野,全年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文章仅有 3 篇,直到 2005 年后,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文章呈现猛增趋势。

从研究内容来看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引入和介绍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在中国的演变和发展,包括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下的消解和重建研究,我国新闻界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应用与实践研究。国内最早研究新闻专业主义的学者是郭镇之,1998 年郭镇之发表《客观新闻学》①,以客观性为前提,介绍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下的新闻工作者,并对客观性原则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他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关乎新闻从业者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核心问题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客观新闻学思想发源于美国,它的基本涵义是对事实进行客观、准确的报道,将“客观事实”和“主观意见”做出严格分离,西方新闻从业者采用客观报道的方法树立权威,提升专业地位。同时,客观性新闻原则也受到质疑和争议,人们普遍接受没有纯粹的事实这一观点,但是又认可采取一种客观形式或专业规则,尽可能做到对事实的解释遵从事实的本来面目。2002 年黄旦教授发表的《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②,从客观公正、新闻自由、社会责任等方面详实论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内涵,认为新闻专业主义面临被建构和消解的现实困境。他指出,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是与新闻专业主义相伴而生的,新闻学思想实际上就是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反映;19 世纪 30 年代大众化报纸开创的“职业化”办报道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诞生,到 19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由身兼编辑、印刷工、记者等多重身份的报人变为专职记者,新闻业逐渐走向专业。同年陆晔和潘忠党发表的《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③,详细定义了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内容,并对转型时期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研究,多是采用某一具体事件来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现有体制下的融合与碰撞。

第二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问题,如陈宁、杨春的《记者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新闻专业主义角色——以记者微博的新闻生产为例》④,一文指出记者利用社会化媒体传播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积极参与热点话题讨论,拓宽传播渠道,但同时又认为社会化媒体对记者会产生职业约束,为了规避风险,记者多是利用社会化媒体传播日常新闻,最后得出记者使用社会化媒体传播新闻信息,也要遵循新闻专业主义规范,同时需要依靠媒体组织的监督和约束。刘丹凌的《困境中的重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转向》⑤,认为新媒介技术背景下传统新闻业、职业新闻人身份、新闻价值标准及新闻伦理正面临转向和重构。徐传达的《新闻专业主义在自媒体中的现状与未来——以新浪微博为例》①,认为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呈泡沫化和孤岛式存在,并提出了重建新闻专业主义的可行性措施。白红义的《塑造新闻权威:互联网时代中国新闻职业再审视》②,认为互联网时代公众参与新闻制作,对新闻权威性带来一定冲击,但是中国新闻职业面临的复杂问题是:新闻的专业化还未完成。文中指出中国的新闻媒体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已不完全作为党的喉舌发声,而是转型于为社会公众利益争取表达权力,这种转型本身的挑战和互联网时代公民参与新闻生产的冲击,使我国新闻业的专业标准遭遇质疑。西南大学张菲倚的硕士论文《公民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冲击》③,重点阐释了公民新闻在专业媒介权利、传统信息主导性、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等方面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冲击,并提出通过媒介使用权的共用、第四种权利和第五种权利的交织、媒介素养的提升来构建一个和谐的新闻生态圈。

.....................


2  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


2.1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与演进

19 世纪 30 年代,追求自身独立的便士报的产生促使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萌芽。便士报的出现将报道内容转向新闻,报纸价格低廉,读者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大众加入了读者阵营,同时刊载大量广告,为媒体运行提供资金支撑。独立发声和对新闻本身的重视催生了新的新闻观念,使得新闻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随着便士报的兴起和独立报业的确立,客观性新闻原则在这一时期得到强化,不带任何立场,客观中立地报道成为新闻工作者积极奉行的职业标准,客观性成为新闻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以来,媒介机构的高度垄断致使传播资源被少数人掌控,他们以追逐利益为唯一目的,不再注重新闻质量,激起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在此背景下,以哈钦斯为首的报刊自由委员会于 1943 年发表了题为《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的报告,提出了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要求大众传媒应该对社会和公众履行一定的职责。本文从独立报刊的确立、客观性新闻原则的实行、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三方面,考察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过程,以此厘清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内涵。通过三个主体的分析以及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的理清,探析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研究新闻专业主义渊源。

2.1.1  独立报刊思想的形成

1833 年 9 月 3 日本杰明·戴创办《纽约太阳报》,这是政党报纸向廉价报纸发展的转折点。它有明确的出版宗旨:本报目的是刊载“当天所有的新闻”,而且报纸价格低廉,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承受,使得报纸真正为社会公众服务,同时注重传输广告以维持经济自立。报纸要想真正置于公众之前,只有使刊登的新闻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从而引起公众的关注,由此可见,《纽约太阳报》不仅仅使每个普通人可以买得起报纸,更重要的是它让普通人成为报纸报道对象的同时,又成为报纸服务的对象。《纽约太阳报》以刊载新闻为办报目的,廉价出售并且经济独立,实际是体现了新闻业为公众服务和追求自立、中立的职业精神。

1851 年 9 月 18 日亨利·雷蒙德创办《纽约时报》,他的办报思想与之前的《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有一脉相承之处,他也倡导新闻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化,但是严厉拒绝煽情新闻的出现,认为主编的职责应是排斥低级的煽情新闻,保持新闻的严肃与高雅;雷蒙德主张“竭力引导公众事务的所有讨论,做公众所有行动和思想的指导者”;《纽约时报》的所有言论都坚持一种庄重的态度,语言上也尽力做到谨慎。雷蒙德虽属于辉格党,但他从没利用报纸为政治集团服务,没有成为辉格党的喉舌,这一点比之格里利后来将《纽约论坛报》作为反映他自己观点和能力的工具,是非常值得赞许的。在此,便士报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峰,它所代表的中立、独立的报刊思想得以形成,新闻业在社会上逐渐成为一种正式且独立的职业。

......................


2.2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演变与实践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是建立在民主的政治制度与自由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独特性和本土性。

2.2.1  早期中国新闻专业主义萌芽

中国新闻业最早萌生办报的专业理念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受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影响,中国报人黄远生、邵飘萍等意识到了应该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新闻本位”观念得到重视。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在这一时期也蓬勃发展起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进行研究,也标志着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起步;徐宝璜于 1919 年 12 月出版的《新闻学》成为中国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职业报人的出现、专业的行业准则、学科研究和新闻专业教育的实施促使中国的新闻业朝着专业化方向不断前进。

随着众多报人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在报纸经营上,报人普遍通过发行广告、增加发行量、采用先进媒体技术等方式来提高收益;新闻业务方面,新闻和评论开始分离,报纸上形成新闻、评论、广告、副刊的四大版块。直到 1926 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銮三人组成新记公司,开始接办《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銮在发刊词《本社同人之志趣》中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并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党”指政治上不依附于任何政党;“不私”指不为私用,为公众利益服务;“不卖”指不出卖新闻,保持经济独立进而使言论独立;“不盲”指不盲从、不盲动、不盲信、不盲争。“四不主义”从政治立场、言论立意、经营策略、报纸风格等方面展示出《大公报》不拘一格的办报思想,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的新闻专业理论,《大公报》也被认为是独立报刊在中国的首次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历史文化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五四时期的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主要阵地,自由讨论的氛围带来了政论的繁荣,“萌芽时期的新闻专业主义具有‘文人论证’的特点。”①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力图通过办报来针砭时弊,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倡导的社会责任和公共服务不谋而合,早期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正是这两种思想的融合。

.....................


3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京报》实践中的体现 ............... 14

3.1  《新京报》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 14

3.1.1  《新京报》对客观性的把握 ............... 14

3.1.2  从“负责报道一切”到“品质源于责任”的口号变迁 ................ 14

4  《新京报》的新闻专业主义反思与重构................ 29

4.1  进步:坚守尊严的《新京报》 .......... 29

4.1.1  高品质定位引导受众 ......... 29

4.1.2  真实与自由的媒体文化 ........... 30


4  《新京报》的新闻专业主义反思与重构


4.1  进步:坚守尊严的《新京报》

《新京报》作为全国首家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跨媒体跨地区合作经营的报纸,一开始就备受关注,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同时承载着南方都市报的梦想与声音来到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特殊的诞生环境注定《新京报》要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办报之路,这也使报纸必须具有独特的专业主义实现方式,才能不负众望,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新京报》做到了“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完成了在伟大的城市办一份同样伟大的报纸的心愿。通过分析总结《新京报》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进步之处可供媒体同行学习借鉴。

4.1.1  高品质定位引导受众

市场经济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冲击表现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市场导向,即把受众定位为消费者,容易使媒体偏离信息传播与社会责任的功能,只重视发行量或收视率来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于是各种低俗新闻、娱乐性很强的信息充斥报端,只是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而不顾负面影响以及媒体的职责,结果是受众被低俗化信息淹没,受众的素质和品位逐渐降低。

然而《新京报》的品质与风骨正是在一次次面临利益诱惑时得以彰显。从一开始定位为大型时政类都市媒体,将读者定位于“年富力强,中坚力量,成长阶层,实力人士,活力人群——这个社会向上生长的力量”,致力于向此类读者传播时政信息,严肃的报风和政治性很强的定位决定了《新京报》传播信息的高品质,它不像其它都市类媒体把目标聚焦在本地社会新闻上,而是有更远大的理想抱负。《新京报》强调党和国家以及北京市的重要方针政策,都是和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新闻,要找到和市民生活有联系的时政新闻,加强报道,承担公民教育和思想启蒙的责任。在发刊词《责任感使我们出类拔萃》中,《新京报》就宣布了它的历史使命,“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看护,对理性的呼唤,对权力的制衡,对本真的逼近,对美好的追求,对公义的捍卫,对丑恶的鞭挞,是媒体的普世价值和终极价值。在体制内行使媒体的权力,开展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有不可以报道的真新闻,但不可以报道假新闻。”①高品质的内容才能引导受众的理性思考,培养受众良好的价值观,为社会发展传播正能量。据相关调查显示,《新京报》的受众群体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阅读品位,这与《新京报》的优质内容是紧密联系的。

.........................


结语

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西方新闻界,独立报刊思想、客观性新闻原则及媒介社会责任理论的相继提出并形成系统思想,构成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精髓。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后,不同于西方的政治经济环境,新闻专业主义被赋予了中国化解读。我国新闻业由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注入变得更加专业和规范,新闻从业人员也逐渐将其视为职业准则,越来越多专业性很强的新闻媒体出现。

《新京报》创办初期备受猜疑,有人说北京报业市场已经饱和,有人说《新京报》水土不服,有人说办一份与首都地位相称的报纸纯粹痴人说梦,但《新京报》大胆创新,不惧争议,印证了“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宣言,成为了中国的大型时政类都市报的先锋。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新京报》在其特色栏目深度报道、《逝者》和时评方面,一直秉承“品质源于责任”的专业价值观,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能,,给予社会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等等,始终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努力实现与新闻专业主义的互相契合。尽管《新京报》在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的道路上做得已足够优秀,但是并不代表不需要完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尤其面临新媒体冲击,《新京报》更要结合自身特点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出路。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11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11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9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