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基于共生理论的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16 17:37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在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从小规模的零售批发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从零散单一市场到产业聚集中心;从地方到省级甚至国际市场。商品交易市场一步步不断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自弱变强。根据《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2 年底,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总额达到 9.3 万亿元,市场个数 5194 个。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态势强劲,从 2000 年的252.7 万个摊位到 2012 年的 381.9 万个,年均增长率达到 3.5%,而营业面积在 2000年为 0.83 亿平方米到 2012 年底增加到 2.79 亿平方米,年均增长率达到 10.7%。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分层次,多门类的网络体系。到 2012 年,东部沿海地区商品交易市场的总成交额 6.97 万亿元,而在中西部地区,商品交易市场也迅速崛起,增长速度分别为 16.5% 和 7% ,无论在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商品交易市场的总体指标都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发展势头迅猛。在某些地区,商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马达,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人民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在东部市场已经步入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情况下,中西部商品交易市场还较为稚嫩,未能够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中国独特的经济体制和特殊的发展状态决定了我国商品交易市场有其独有的特点,它发展与繁荣通常由市场主体的发育程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息息相关。通过市场成交额和占比可以看到,截止 2012年底,东部市场总成交额为 6.97 亿万元,中部 1.35 亿万元,西部 0.98 亿万元。东部市场成交额是西部的7.1倍多,是中部的 5.1 倍。
……….


1.2 文献综述
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经济流通体制在国内得到众多的关注,关于商品交易市场的研究遍布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但专门针对其发展的动力的研究较少。本文总结了涉及到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动力相关的研究结果,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从这一方向研究的学者主要从商品交易市场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宏观角度来解读商品交易市场的产生发展。根据国内学者对中国商品交易的研究,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伴随改革开放产生发展起来,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经历了 产生,起步,扩张,由量变转质变,规范发展,全面开放 6 个发展阶段。流通体制改革为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可能,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巨大的市场需求催发了商品交易市场的产生。因为商品交易市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发展较早,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至关重要,所以,西方学者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中总结出商品交易市场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规律。Fernand Braudel(1992)在其所著的《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对西方资本主义崛起时期,资本主义初期的小商品交易市场进行了系统阐释,并总结出控制世界的经济大国的商品交易的特点。Hodder D.W. 和 Ukwu U. I.1969 著有《西非市场》,书中对欠发达国家的交易市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Sarkar,Butle&steinfield(1996)早在研究中发现,商品交易市场在传统交易中有中介作用,认为“商品市场扮演了经纪人、中间商、代理等角色,在市场交易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特别是现实中的市场存在着市场规模小、信息不充分等问题时,市场中介的作用更明显”①。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在工业化早期,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制度对经济发展中逐步兴起,它推动了商业繁荣,促进了城市崛起,加速了现代化建设,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新的消费方式对流通业提出的新的要求,使商品市场逐渐衰弱,最后退出历史舞台。事实也证明,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完成,,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营销模式转变,商品市场已经衰落或升级成超市、大型商业中心等现代城市商业业态。(PineII,B,Joseph 1999,Brittnell,Richard,1994)。
………..


第 2 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


2.1 商品交易市场
商品交易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缩影,是我国特殊市场条件的产物,它不仅具有作为一种流通方式应有的内涵更是打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烙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虽然商品交易市场存续已久,很多学者通过自己的分析对商品交易市场进行了定性,但到目前为止的研究中还没有一个固定标准的概念。不同地区的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对商品交易市场的定义不同,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研究内容有对商品交易市场的定义也不同。北京工商大学的洪涛教授从市场功能的角度出发,认为商品交易市场是有集聚功能的市场交易组织。杨松学者将其定义为为大量经营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的公开、独立的交易提供服务的固定场所。目前,较为通用的定义是 2007年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的定义,指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有固定交易场所设施和机构,进行经常性交易,分别纳税,由市场经营管理者负责经营管理,实行集中、公开商品交易的场所。本文也选用这一定义,认为商品交易市场是包括经营者,管理者,支撑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交易场所。商品交易市场是市场的一类具体存在方式,是流通体系的一个环节,是一个交易进行的场所,是货物流转的一个空间。从组织的意义上说,商品交易市场本身是一个管理组织和服务中介,其最大的功能是为交易提供一个场地,随着新的交易模式的涌现,交易市场不再局限在有形场地这一概念,也包括网上商品交易市场这样的无形市场以及在场地的基础上配备各种交易设施,服务系统。
…………


2.2 共生理论
共生是生物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指不同属的生物以一种相互性的营养性联系生活在一起的状态,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Anton debary 在1879年提出。作为生物学研究已逾百年。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扩展,共生的概念和内涵也不断丰富起来,并且渐渐在医学,农业,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与人、人与物、个人与组织已经相互依赖形成一个共同体,尤其在经济领域更为明显,一些经济学家用共生理论来体现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袁纯清是我国研究共生理论的先驱,在学习了西方学者的关于共生理论的研究之后,将其向经济学领域进行了扩展。他认为“共生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共生单元按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①萧灼基(1998)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将其意义深化和扩展,他认为在经济范畴内,共生指经济组织间的持续性物质联系。
……..


第 3 章 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状况.....14
3.1 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历程.....14
3.2 总体发展状况........15
3.3 区域发展状况........17
第 4 章 商品交易市场共生系统......20
4.1 商品交易市场共生结构......21
4.2 商品交易市场的共生单元.........23
4.3 商品交易市场的共生模式.........23
4.4 商品交易市场的共生环境.........25
4.5 共生单元间的相互关系......26
4.6 共生关系的破裂....29
第 5 章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动力机制.....30
5.1 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30
5.2 共生环境推动........32
5.3 区位优势.........36


第7章 推进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加大财政投入
制定优惠政策,强化资金扶持力度。在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扩大过程中,资金问题是一个瓶颈,始终制约着中小企业群体的发展壮大。商品市场内多为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较小大部分都无法满足商业银行贷款条件,面临融资难的困境。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可以减少商品交易市场在获得资金过程中的困难,并增加产业的投资吸引力,助力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地方政府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有利于商品交易市场融资的优惠政策,帮助商品交易市场在建立初始面临的困境和在转型升级时需要的支持。推出支持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专项贷款、利率优惠等金融政策,减免税,整顿乱摊派、乱收费现象,减少企业负担,建立良好的市场融资环境。加快金融投资体制改革,支持金融机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解决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发挥银行信贷的作用,完善投资体系,弥补金融市场不足,推出适合商品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沟通合作。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工作中,填补市场资金需求。

基于共生理论的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


结论


目前,关于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原因的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都较少,本论文以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动力机制为主要的研究论题,将极具活力的共生理论与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流通实践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遵循研究背景、现状分析、动力机制、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逻辑顺序。首先就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回顾,然后归纳分析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概况,以商品交易市场地域间发展差异为切入点,从共生角度详细阐释了商品交易市场与中小企业间的共生关系,共生环境,演进动力,着重分析了产生商品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文章依据分析结果对于促进商品市场的健康和谐发展提出建议。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5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d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