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来”和“去”的语法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18 19:04
    本文在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等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动词“来”和“去”的历时发展轨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大致模拟出了它们的虚化轨迹。 “来”在先秦一般做主要动词,是一个自动词,偶尔用为使动用法,至六朝时期,用在他动词后面,开始可以做趋向补语,但用在自动词后面的“来”,我们怀疑至今也没有虚化完全,不能看作趋向补语。至唐朝起,“来”跟在“上”一类趋向动词后可以一起作他动词的趋向补语时,此类的“来”应该也开始虚化为趋向补语,而在“动词+趋1(上类)+宾语+来”的格式中的“来”,可以说较之其他情况下表趋向的“来”都更为虚化。在隋末唐初,事态助词“来”开始出现,但到明朝开始消失,现代汉语中的“来着”在语法意义上与近代汉语中的事态助词“来”有交叉。“V+来”至清末才可以带宾语。 “去”虽然一开始就存在自动词和他动词两个“去”,但其发展脉络一直比较清晰。他动词“去2”跟在有“去除”义动词后,当其部分义素被前面的他动词兼并,变为自动词后,就在唐朝开始了作补语的历程。自动词“去1 ”的语法化过程较为复杂。与“来”相同,在自动词后面的“去1 ”,我们至今很难认定它就是趋向补语了。而跟在他动词后的“去1 ”,又分为两种情况:表离义的“去1”往往跟在具有[+损耗/脱离/消失]语义特征的动词后,逐渐虚化出一种结果义,表往义的“去1 ”往往跟在具有[+致使位移][-定向]语义特征的动词后。“去”后来也发展出了事态助词的用法,最后因没有竞争过“了2”而退出历史舞台。 在第三章中,我们对“来”和“去”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比较,发现事态助词“来”和“去”的用法和发展呈现对称状态,“Vp+来”已经消失,“Vp+去”还存留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说是这种格式的无标状态。在近代汉语中,事态助词“来”主要用在过去时态,可以用在积极语义下,而“去”一般用在将来时中,如果用在过去时需要加上标记“也、在”。“来”在对话体中可以进行视角转换,而“去”则不能,如果要进行转换,则要用“走”代替。最后,本文在共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展为一个表主观趋向范畴的趋向动词,因而,与“来”、“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主观趋向语义网络。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零 引言
壹 “来”的语法化过程
    1.1 “来”作补语的缘起
    1.2 “来”作补语的历时表现
    1.3 我们的分析
    1.4 “来”的发展
    1.5 “V + 来+ O”格式
贰 “去“的语法化历程
    2.1 “去”作补语的起源和发展
    2.2 趋向补语“去”
    2.3 “Vp+去”结构
    2.4 事态助词“去”
叁 “来”和“去”演变之比较
    3.1 表趋向的“来”和“去”
    3.2 事态助词“来”和“去”
    3.3 “来”和“去”的视角转换
    3.4 主观趋向范畴“来”、“去”、“走”
肆 余论
参考书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文编号:242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2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4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