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8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16:01

  本文关键词:8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79至1989年做为一段特别值得关注的时期,在当代诗歌发展史上意义重大。伴随着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80年代的诗坛星光熠熠,学术论争、宣传口号此起彼伏并异常活跃,各种流派、思潮也争相登上历史舞台。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发展,文革时期饱受打压的地下诗歌重见天日,许多优秀的诗歌佳作频频涌现,而80年代诗歌批评正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生成与展开的。这一时期的诗歌批评借由种种批评实践,构建出自身的批评历史,并形成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活跃局面。在此期间,仅新诗论著就出版了150余种,而学报、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诗歌批评文章更多达3100多篇。相对于诗歌批评的异常活跃,关于诗歌批评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却显得十分薄弱,且大多集中在批评主体与批评内容的研究层面,忽视批评实践的总结与体验,更缺少对诗歌批评方法及话语类型的研究。笔者决定截取80年代的中国大陆诗歌批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在结合大量批评文本的基础上,从批评语境、批评焦点话题、批评话语类型及批评家个案举要、批评误区及价值意义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考察、阐释一些意义重大的诗学问题,本着个案分析与整体梳理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确立80年代诗歌批评在整个当代诗歌批评发展中的意义,以期引发后来者对当代诗歌批评投入更多的关注。本论文分别从下面几章进行论述:绪论部分在新时期的背景下简要论述诗歌批评的历史轨迹,同时指出诗评界关于这一选题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明选题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一章:结合新时期十年的历史语境,阐释80年代诗歌批评的批评语境与批评特征。80年代诗歌批评建构于诗界秩序的重建之上,而随着新诗历史的重叙与多元化诗歌格局的形成,诗歌批评也呈现出了不同于上一个十年的批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批评主体的角色嬗变、批评立场的自觉转换、批评方法的不断革新。第二章:阐述80年代诗歌批评的焦点话题。其焦点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诗歌流派及个体诗人的研究。其中既有对现代诗歌史上没有得到公正评价的流派的追认,也有对被贬低与被埋没诗人的重评与发现。二是论争与对话中的诗学探索。围绕着新诗现代化、“朦胧诗”崛起、“第三代诗歌”的论争,80年代诗评界产生了许多创造性的诗学观点,上述论争也影响着此后诗评界的批评走向。三是新时期诗论话语的重建。80年代诗歌批评在传统诗评话语的借鉴与英美新批评术语的运用中完成了自身诗论话语的建构。第三章:批评话语类型与批评家个案举要。80年代诗歌批评类型繁多,要对其进行划分并作出评价是件破费心力的事。笔者在阅读大量批评文本的基础上,最终归纳出批评成绩最为卓越的三种类型,即:社会历史式批评、心理学批评、细读法批评。本着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原则,于每种批评方法中选择一位代表性诗评家,即:谢冕、吴思敬、孙玉石,并对其批评风格与批评方法做一番素描式的简要勾勒,以期后来研究者能从他们的批评实践中领略三种不同类型的批评话语的精妙之处。第四章:阐释80年代诗歌批评存在问题并评价其在新诗批评史上的独特意义。80年代诗歌批评存在着搁浅价值判断后的隐患,而研究上的重复与滞后也限制了此阶段诗歌批评的发展。80年代诗歌批评意义重大。从当代诗歌批评史的层面来看,它是一段“断裂”历史后的“重建”;从新诗批评方法的嬗变层面来看,它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就此阶段批评实践的自身价值来说,其中西结合的批评实践为之后的诗歌批评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经典范式。结语部分概述了80年代诗歌批评的主要内容,并展望了当代诗歌批评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80年代 诗歌批评 焦点话题 话语类型 价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5
  • 0.1 诗歌批评:概念界定及历史嬗变11-13
  • 0.2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13-15
  • 1 新时期背景下的80年代诗歌批评15-25
  • 1.1 语境:重建中的诗界秩序15-20
  • 1.1.1 现代新诗历史的重叙16-17
  • 1.1.2 当代诗性精神的重构17-18
  • 1.1.3 多元并存格局的重组18-20
  • 1.2 特征:嬗变中的批评特质20-25
  • 1.2.1 主体的位移:由“标准制定者”到“诗意阐释者”20-22
  • 1.2.2 立场的转换:从服从主流话语到发出真实声音22-23
  • 1.2.3 方法的革新:单一社会学方法到多元方法的融合23-25
  • 2 80年代诗歌批评的焦点话题25-36
  • 2.1 重评与发现:诗歌流派及个体诗人研究25-29
  • 2.1.1 现代诗歌流派的追认26-27
  • 2.1.2 重评被贬低的诗人与发现被埋没的诗人27-29
  • 2.2 论争与对话:众声喧哗中的诗学探索29-33
  • 2.2.1 诗歌现代化论争29-30
  • 2.2.2 “朦胧诗”的崛起与论争30-31
  • 2.2.3 围绕“第三代诗歌”的理论争鸣31-33
  • 2.3 交融与互渗:新时期诗论话语的重建33-36
  • 2.3.1 中西方批评资源的整合33-34
  • 2.3.2 当代诗歌批评话语的建构34-36
  • 3 80年代诗歌批评话语类型与诗评家个案举要36-48
  • 3.1 “历史时代的考察者”——社会历史批评36-40
  • 3.1.1 社会学与意识形态理论影响下的批评实践37-38
  • 3.1.2 谢冕: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的歌者38-40
  • 3.2 “思维与意义的潜在性”——心理学批评40-43
  • 3.2.1 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影响下的批评实践40-42
  • 3.2.2 吴思敬:新时期诗学的心灵探路者42-43
  • 3.3 "立足于文本层面的分析”——细读法批评43-48
  • 3.3.1 传统诗评与新批评理论影响下的批评形态44-45
  • 3.3.2 孙玉石:与现代主义诗歌同行的解诗者45-48
  • 4 80年代诗歌批评的局限与价值48-56
  • 4.180年代诗歌批评探索之路上的误区48-51
  • 4.1.1 搁浅价值判断后的隐患49-50
  • 4.1.2 滞后与重复的研究状态50-51
  • 4.2 80年代诗歌批评的价值与启示51-56
  • 4.2.1 接续“历史”后的“重建”52-53
  • 4.2.2 “承上启下”的批评实践53-54
  • 4.2.3 中西结合的批评之路54-56
  • 结束语56-57
  • 参考文献57-60
  • 致谢60-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玉石;;新诗流派发展的历史启示——《中国现代诗歌流派》导论[J];诗探索;1981年03期

2 徐敬亚;;时刻牢记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关于《崛起的诗群》的自我批评[J];诗刊;1984年04期

3 古远清;;对诗歌理论研究的一点反思[J];诗刊;1988年08期

4 古远清;;进入春天花圃的新诗评论——新时期十年诗评概述[J];诗刊;1986年06期

5 谢冕;空间的跨越——诗歌运动十年(1976—1986)[J];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05期

6 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J];文艺研究;1980年05期

7 刘登翰;;“朦胧诗”:昨天和今天[J];文学自由谈;198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波;新时期新诗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8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59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0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