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明代《古诗十九首》接受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18:00

  本文关键词:明代《古诗十九首》接受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召唤了一代又一代的接受者,从而形成了绵延千年的辉煌接受史。由于《古诗十九首》在明代的接受情况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本文旨在借鉴接受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以读者为出发点,在文献资料与理论分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对明代主流诗学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情况做细致梳理,以期揭示《古诗十九首》对明代诗歌批评、诗歌创作的影响及其原因。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接受美学以及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的接受史研究成果。其次,概述明代《古诗十九首》接受史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研究的未尽之处。最后,阐述本论题展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正文部分的三个章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全文的有机整体。前两章为全文的主体内容,以时间为序,按明代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渐次分析主流诗派及诗论家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情况。第一章主要论述以七子派为代表的复古派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状况。七子派对《古诗十九首》表现出文学批评与创作实践并重的接受倾向。他们一方面从《古诗十九首》的法度、艺术特色、审美意蕴、诗史地位等方面展开文学批评,将《古诗十九首》树立为汉魏诗歌中他们尊崇取法的最高典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极为推崇《古诗十九首》,因此又将其视为模仿的圭臬,创作了大量仿拟《古诗十九首》的诗歌作品。第二章重点考察明代后期的公安派、竟陵派、陆时雍与许学夷四家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与接受。他们表现出各取所需的接受风貌,有的从“性灵”角度来接受《古诗十九首》,有的以《古诗十九首》作为文学范式来诠释“神韵说”的诗学理论,还有人以《古诗十九首》为中心,对明代复古派的汉魏诗论进行学术总结。第三章对《古诗十九首》在明代的接受活动进行理论总结,重点论述《古诗十九首》对明代诗歌批评与创作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明代 接受史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1
  • 第一章 明代前、中期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11-45
  • 第一节 概述11-15
  • 第二节 前七子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15-22
  • 一、“取法乎上”与宗法汉魏15-18
  • 二、创作上的摹拟与创新18-22
  • 第三节 后七子派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上)22-30
  • 一、李攀龙:摹古与《古诗后十九首》23-25
  • 二、王世贞:师法与《古诗十九首》25-28
  • 三、谢榛:声律与《古诗十九首》28-30
  • 第四节 后七子派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下)30-36
  • 一、王世懋:诗主性情与《古诗十九首》31-33
  • 二、沈懋孝:浑成无痕与《古诗十九首》33-36
  • 第五节 胡应麟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36-45
  • 一、对《十九首》诗史地位的推崇36-38
  • 二、对《十九首》艺术特征的品评38-40
  • 三、拟诗与创作中的借鉴40-45
  • 第二章 明代后期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45-72
  • 第一节 概述45-47
  • 第二节 公安派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47-52
  • 一、“真”与《古诗十九首》47-50
  • 二、“蕴藉”与《古诗十九首》50-52
  • 第三节 竟陵派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52-58
  • 一、“厚”之内涵53-54
  • 二、性情之“厚”54-56
  • 三、无痕之“厚”56-58
  • 第四节 陆时雍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58-65
  • 一、浅近自然58-60
  • 二、“托”达“神韵”60-63
  • 三、以“托”评诗63-65
  • 第五节 许学夷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65-72
  • 一、五言正体之始65-67
  • 二、本乎情兴,兴寄深微67-69
  • 三、五言古诗的最高典范69-72
  • 第三章 《古诗十九首》对明代诗歌批评与创作的作用及影响72-79
  • 第一节 《古诗十九首》对明代诗歌批评的作用及影响72-76
  •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对明代诗歌创作的作用及影响76-79
  • 结语79-80
  • 参考文献80-84
  • 后记84

  本文关键词:明代《古诗十九首》接受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60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1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