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班固的《离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23:04

  本文关键词:论班固的《离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班固对《离骚》的研究,今存文献主要有《离骚经章句序》《离骚赞序》以及《汉书》中关于《离骚》及屈原的杂评。诸文献中,除《离骚经章句序》对《离骚》及屈原有所批评外,其他文献皆呈赞美态度。详观《离骚经章句序》,其中称屈原之所处则曰“危国群小”,于屈原之遭遇则曰“以离谗贼”,于后世对屈原之态度则曰“好而悲之”。此实可证明,班固对于屈原之忠贞之质乃持肯定态度。所以,《离骚经章句序》与《离骚赞序》、《汉书》中《离骚》杂评在对屈原之志的根本态度上实际上是一致的。刘安谓《离骚》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班固以其过当,是以反驳之。受限于这一论证逻辑,班固是以惟言《离骚》与《风》《雅》之异,并据文而观人,遂批评屈原以贬絮狂狷之故而不能明哲保身。《离骚经章句序》对于《离骚赞序》与《汉书》中《离骚》诸杂评而言,实际上是多出了一部分批评意见,但并没有改变其对《离骚》及屈原思想在根本上的肯定态度。学者们在班固《离骚》研究诸文献之关系问题上多有差异,而其中最关键者即《离骚赞序》与《离骚经章句序》是先后作品还是同时之作品。以二序为先后关系,根本立足点是两序对待屈原态度上有赞扬与批评之别。详观二序中诸具体观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并无根本之对立处。以二序之观点有所对立,很大程度在于忽视了班固以反驳刘安之《离骚》同乎《风》《雅》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班固重在论《离骚》与《风》《雅》之异。班固对《离骚》中异于《风》《雅》部分思想来源的探索,于是造成了对屈原贬絮狂狷之个性以及部分行为的批评。这些批评实际上并未颠覆班固在根本上对屈原所持的肯定态度。以章句这种体例而观之,班固《离骚经章句》当有前序,然《离骚经章句前序》《离骚赞》在文献史上从未显出踪迹。王逸重视文献性质之别,其《离骚经前序》却取法《离骚赞序》这一非章句体例作品之序,而不模仿于其前诸《离骚经章句》之序。又《离骚赞序》与《离骚经章句序》长期联袂出现,是以,二序当皆为《离骚经章句》之序。班固之评屈原,其态度可别为扬屈、疑屈、责屈。扬屈之态度,为西汉楚辞学者之共有,班固实继承之。西汉楚辞学者,扬屈而外,皆又悲屈。考悲屈之本质,实则便是疑屈。悲屈为疑屈之感性呈现状态,而疑屈为悲屈之理性呈现状态。班固之疑屈与悲屈共存,正以二者本质为一也。疑屈、悲屈,实为扬屈之必然结果。因屈原以身许国而扬之,则必痛屈原于道穷之际何以不自保其身,此为推理之必然。班固之责屈原不能明哲保身,前提为道穷之际;王逸之责班固婉娩顺上,实从危言尚能存国而立论。班固立论,实为王逸所论之下一步,而王逸驳之实未合于论证逻辑。后世之责班者,以为班固用消极避世之学而责屈原,实是受王逸说之影响而反推班固之论点。班固之责屈,根本是贬絮狂狷之论,而非君权至上之言。明哲保身之说,本即弃君而去。既是弃君而去,何以言愚忠而不惜其死?王逸论屈,方用“人臣之义”,并倡以“伏节”“忠正”,其忠君之言实过班固。后世从王逸之言,又反推班固之论,以班固为愚忠而责屈原,是又未得班固之论证逻辑也。
【关键词】:《离骚》 楚辞 班固 王逸 贬}\狂狷 明哲保身 《离骚赞序》 《离骚经章句序》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6
  • 一、班固前《离骚》之研究以及后世评班之概况9-13
  • 二、本论文之研究目的、方法与价值13-16
  • 第一章 班固今存《离骚》研究文献详析16-26
  • 第一节 《汉书》中《离骚》杂评与《离骚赞序》详析16-21
  • 第二节 《离骚经章句序》详析21-26
  • 第二章 论班固《离骚》研究中的矛盾性26-43
  • 第一节 论《离骚赞序》与《离骚经章句序》不能并存说27-36
  • 第二节 《离骚赞序》与《离骚经章句序》关系探索36-43
  • 第三章 论班固《离骚》研究的学术源流43-57
  • 第一节 论班固《离骚》研究中诸具体观点的学术渊源43-50
  • 一、班固“扬屈”观点溯源43-45
  • 二、班固“疑屈”观点溯源45-49
  • 三、班固“责屈”观点溯源49-50
  • 第二节 论班固《离骚》研究引起的反驳50-57
  • 余论57-58
  • 参考文献58-61
  • 后记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玄桂芬;班固论骚评析[J];云梦学刊;1999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论班固的《离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60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b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