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萧红传记中的萧红形象塑造论

发布时间:2017-04-05 05:14

  本文关键词:萧红传记中的萧红形象塑造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有才华、有个性的女作家,在其仅有的31年生命历程和不足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其所创作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商市街》《桥》《跋涉》等一批优秀的作品,为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42年萧红逝世以后,文学界一些文人、作家以及萧红生前的友人通过为萧红作传的方式来纪念她,从1947年出版的骆宾基所著的《萧红小传》开始,萧红传记创作成为一种文学现象,由此也出现了一批对于萧红传记文本批评研究的著述。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一直到当下,在近70年的沧桑历史中,出现了70多部各具特色的萧红传记。一部部萧红传记如同一面面镜子,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中的多样的萧红,塑造出立体可感、饱满丰盈、复杂多重的萧红形象。在目前已经出版的七十余部萧红传记作品中,几乎所有的传者在叙述中都对传主萧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刻画,力求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呈现一个个真实的萧红,还原一个个鲜活的萧红生命个体。不同的传者所塑造的萧红形象,既具有共同的性格特征,也在个性、气质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时,传者在塑造萧红形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萧红评传注重塑造作为作家的萧红形象,萧红记传类作品注重塑造一个女性的、苦难的、身为作家的全方位的萧红形象,而萧红传记体小说则以偏向虚构和主观的具有强烈文学性的叙述方式,塑造一个虚构性大于真实性的萧红形象。目前,学术界关于传记文学中的萧红形象塑造问题研究尚显薄弱,本文拟探讨和回答萧红传记作者是如何塑造萧红形象的以及不同传者笔下的萧红具有怎样的鲜明特征两大问题,旨在弥补萧红传记研究中的空白,催生萧红研究的新方向。该论文围绕传记文学中萧红形象塑造问题,从结构上分为四部分展开详细论述。论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传记文学中萧红形象塑造方式、表现手法进行详细考察,解决了“在萧红传记文学中,传者是通过何种方式来塑造萧红形象的?”这一问题。其中,第一部分由叙事学中的人物观引入,首先考察了传记文学中的时间因素对萧红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同时,萧红传记中传者使用的多种叙述时序对萧红形象塑造也具有重要作用。在萧红传记作品中,大部分作品以顺叙为主,个别传记作品采用了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顺序,这些叙述时序对于表现萧红形象起到结构上的辅助作用。另外,笔者根据萧红传记中出现的时间因素的具体特点,将其分为确定性时间因素、概括性时间因素和推测性时间因素三种类型,三种不同的时间因素在叙述萧红生平、塑造萧红形象方面起到的作用和意义各不相同。其次,本文第一部分注重从萧红传记中所写的重要环节、具有节点意义的因素入手,考察传记文学中萧红形象塑造问题,具有典型性。再次,从传记文学中对萧红文学作品的评述入手,考察传者对作为作家的萧红如何塑造,也是本文第一部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第二部分侧重从萧红传记的描写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对传者所采用的萧红形象塑造方式进行探讨。传记文学作为一种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殊的文学体式,在内容上要求客观真实,为了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其在表达上则对文学性和艺术性有一定的要求。传者在叙述中,以事实为依据,以史料为参考,对传主萧红的语言、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刻画。其中,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运用增加了萧红传记文本的生动性。对萧红及其萧红身边主要人物的直接心理活动和间接心理活动的描写,更有利于反映传者和主要人物的内心真实,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直接作用。表现传主客观、真实、具体的行为活动和行动轨迹,能够增加传记文本的真实性。论文的第三部分,从传记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对萧红传记中萧红形象塑造的共性进行了探讨,回答了“在诸多萧红传记文学作品中,传者所塑造的萧红形象存在哪些共同性特征?”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特点,是传记文学中萧红形象塑造存在共性的主要原因。传记文学中的萧红形象塑造存在的共性主要体现在萧红与家庭、萧红与鲁迅、萧红与中国现代文学三个方面。其中,萧红传记作者们在对萧红与家庭的表现上,根据传主不同的生命阶段和经历,大都将萧红塑造为“失爱者”“寻爱者”和“忆爱者”三种角色和身份;在对萧红与鲁迅的表现上,传者大都谈及鲁迅对萧红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萧红作为命运坎坷的女性作家的苦难创作历程。论文的第四部分,围绕传记文学的虚构性和文学性,对传记文学中萧红形象塑造的差异性特征进行了探讨,回答了“诸多萧红传记所塑造的萧红形象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和差异性表现是什么?”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虚构是导致传记文学中萧红形象呈现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并对传记文学的虚构性现象展开详细论述。其中,重点探讨了几部具有独特性的萧红传记体小说在虚构性、文学性和叙述方式等方面对萧红形象塑造方面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萧红传记作品、萧红传记体小说、回忆萧红的文章等作品,笔者概括出骆宾基所著《萧红小传》中的萧红是一名“战士”和“强者”,林贤治所著《漂泊者萧红》中的萧红是一位具有恒久的孤独感的孤独者,骆宾基所著《萧红小传》中的萧红是一位有女性意识、渴望独立与自由的女子。此外,在诸多萧红友人的回忆文章中,萧红也被塑造成具有复杂气质、多种个性的复杂女性形象。绿川英子笔下的萧红是一个弱女子,聂绀弩笔下的萧红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罗荪笔下的萧红是一位非常健谈、有理想、爱笑、率真的女子,丁玲笔下的萧红是亲切的、真性情的、善解人意的。受传者个人情感和意志的影响,以及在叙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诸多传者所塑造出的萧红形象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本文首次采用叙事学中的叙事时间理论、叙事时间速度理论、叙事时序理论对传记文学中的萧红形象塑造问题进行考察,以典型文本为例,把握了萧红传记创作在叙事情节与叙事速度方面的关系;第二,本文首次采用语言学中的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理论对传记文学中的萧红形象塑造在语言方面的问题进行考察,以典型文本为例,以直观的、系统的归纳和梳理,总结出了不同形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萧红传记中对萧红形象塑造的作用;第三,本文首次从文学评价的角度对萧红传记中萧红形象塑造展开探讨,通过比较、分析具体的萧红评传作品,总结出传者如何塑造作为作家的萧红形象;第四,本文首次对传记文学中萧红形象“忆爱者”的角色进行提升和总结,从完整的萧红生命轨迹和自始至终的人生经历角度弥补和完善了萧红一直作为童年的“失爱者”和青年的“寻爱者”的角色而终点未知的空白,将萧红的“忆爱者”角色填补了传记文学中对萧红生命最后阶段的叙述。
【关键词】:萧红 传记文学 形象塑造 真实性 虚构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5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3
  • 绪论13-20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3-14
  • 二、研究概况14-18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8-20
  • 第一章 心灵深处的探寻——萧红传记中萧红形象塑造因素考察20-37
  • 第一节 从出生到死亡的关注——时间因素与萧红形象塑造21-28
  • 第二节“节骨眼”上的言说——节点性因素与萧红形象塑造28-31
  • 第三节 言为心声——文学因素与萧红形象塑造31-37
  • 第二章 重现鲜活与生动——萧红传记中萧红形象塑造方式考察37-50
  • 第一节 歌与哭的诉说——语言因素与萧红形象塑造37-43
  • 第二节 窥探真我的流露——心理因素与萧红形象塑造43-48
  • 第三节 清坚决绝的前行——行为因素与萧红形象塑造48-50
  • 第三章 客观与真实——萧红传记中萧红形象塑造的共性探讨50-60
  • 第一节 萧红传记中萧红形象呈现共性的原因探析50-52
  • 第二节 萧红传记中萧红形象的共性表现52-60
  • 第四章 主观与虚构——萧红传记中萧红形象塑造的差异性探讨60-77
  • 第一节 萧红传记中萧红形象呈现差异性的原因探析60-70
  • 第二节 萧红传记中萧红形象的差异性表现70-74
  • 第三节 萧红友人回忆文章中萧红形象特殊性考察74-77
  • 结语77-79
  • 注释79-84
  • 参考文献84-8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8-89
  • 致谢89-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于昊燕;;阅读萧红的一次诗学之旅——评高维生君之《悲情萧红》[J];文艺评论;2013年11期

2 任雪梅;;让真实带她还乡——《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读后[J];文艺评论;2010年01期

3 全展;;传记文学创作的若干理论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杨会;;体验与旁观——肖凤《萧红传》与葛浩文《萧红评传》比较[J];文艺评论;2007年04期

5 全展;;读图时代的传记文学[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唐明星,吴素华;谁能绘得萧红影——萧红传记述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张志忠;“一生都在逃亡”——读季红真《萧红传》兼谈萧红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5期

8 秋石;文学不是荒谬──评《人鸟低飞》兼致王小妮女士[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04期

9 关沫南;栩栩如生的女作家──铁峰著《萧红传》读后[J];北方论丛;1994年02期


  本文关键词:萧红传记中的萧红形象塑造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86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1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