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莫言小说的艺术想象

发布时间:2017-04-07 20:05

  本文关键词:论莫言小说的艺术想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莫言在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作家,也是人们讨论最多、争论最多的作家。无论是质疑还是支持,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个人风格和艺术想象。莫言是位不断学习、不断自我超越的作家。20世纪80年代初,莫言发表的小说《春夜雨霏霏》清新隽永,《民间音乐》空灵奇气;80年代中期发表的《透明的红萝卜》使他一举成名,《红高粱家族》则确立了莫言在中国文坛上的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莫言不断从个人经验出发,以想象穿透现代中国历史,写出了一部部包含中国人和中华民族最深重情感的作品,他的作品从厚重沉痛的《丰乳肥臀》,到冷峻凝重的《檀香刑》,再到荒诞悲苦的《生死疲劳》,及至负罪与救赎并存的《蛙》,莫言都是把我国的大事件、大变局内化为自己的深重创痛,通过想象,用自己创造性的语言叙述出来。他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在变化,在变化中又顽强地保持自己的个人风格,以此穿行于现实的伤痛和人类生存的困境,来表现中国历史的深重创痛和对现实的无可奈何。艺术想象是艺术创造的一种能力,是艺术思维的主要方式。小说家创作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艺术想象的过程。本文探讨莫言小说的艺术想象主要从写实与想象的融汇、历史与人性的对话、本土养分与外来资源的融合三个方面着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明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主要结构。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章,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述莫言创作的艺术想象。第一章从写实与想象的角度出发,将莫言在山东高密的乡村生活经验与自我想象密切结合,体现他独有的文学力量。莫言的创作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源于他的家乡山东高密贫瘠而又富饶的土地,而莫言正是一步步穿过这片土地,带着浓厚的本土化色彩和艺术想象走向世界。第二章从历史与人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莫言小说的分析,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性的深刻揭示。莫言总是以他特有的方式,或浓墨重彩,或淡出历史,关注生活事件和“小人物”,将历史的荒诞和人性的悲悯展露在读者面前。他有意从历史的长河中拾捡起人性的碎片,还不时地去拼凑、敲打这些碎片,从而给人的内心难以名状的冲击。第三章从本土养分和外来文化角度出发论述莫言创作的影响因素,莫言通过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的真正领会,以及他对世界文学经典的吸收,加上自己的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创作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说,莫言的很多作品其实都隐含着本土文化资源和世界经典的对话。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莫言的个人风格和艺术想象做出总结。莫言的作品无论是叙述历史还是描写当下,都充满了想象。所描写的对象无论是真实事件还是幻觉梦境,都充满了深思。所叙述的手段无论是传统章回体还是西方叙事,都立足于本土。他始终将故事根植于故乡和民族,探讨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人性,使作品完成了民族与世界的融合。总而言之,莫言以他独特的艺术想象和个人风格获得了国际的认可,他的获奖给中国文学打了一剂强心针,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产生积极作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更大进步或许可以从更加深入地研究莫言开始。
【关键词】:莫言 小说 艺术想象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0章 引言9-15
  • 0.1选题缘由9-10
  • 0.2 研究现状10-12
  • 0.3 本文结构12-15
  • 第1章 写实与想象的融汇15-27
  • 1.1 写实——艺术的真实15-20
  • 1.1.1 描写主体的真实——以人为本15-17
  • 1.1.2 生存状态的真实——苦难的生活17-18
  • 1.1.3 生命归宿的真实——死亡之境18-20
  • 1.2 想象——为文学插上翅膀20-23
  • 1.2.1 莫言文学王国的建立——“高密东北乡”21
  • 1.2.2 巧妙的艺术构思21-22
  • 1.2.3 丰富的想象碎片22-23
  • 1.3 写实与想象结合23-27
  • 第2章 历史和人性的对话27-37
  • 2.1 传统历史小说与莫言的“新历史小说”27-30
  • 2.1.1 历史观的民间化——民间视角28-29
  • 2.1.2 写作对象的人性化——边缘人物29-30
  • 2.2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30-33
  • 2.2.1 莫言历史小说中的当代性31-32
  • 2.2.2 对历史的反思32-33
  • 2.3 历史叙述下的人性光辉33-37
  • 2.3.1 对自由生命的热爱与追求34-35
  • 2.3.2 人性的冷酷与自私35
  • 2.3.3 忏悔与赎罪35-37
  • 第3章 本土养分和外来资源的融合37-47
  • 3.1 本土养分的吸收37-39
  • 3.1.1 历史文化氛围——齐文化的影响37-38
  • 3.1.2 现实文化氛围38-39
  • 3.2 对鲁迅的继承39-43
  • 3.2.1 “看客”——《檀香刑》40-41
  • 3.2.2 “吃人”——《酒国》41-42
  • 3.2.3 “复仇”——《月光斩》42-43
  • 3.3 外国作家的启示43-47
  • 3.3.1 福克纳43-44
  • 3.3.2 马尔克斯44-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泰然;陈雪;;“吃人”话语的建构与还原——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田耳的《掰月亮砸人》[J];长江学术;2011年01期

2 谢乃和;;野蛮与文明之际思想变革的一个案例——以华夷观念起源为中心的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樊星;文学的魂——张承志、莫言比较论[J];当代文坛;1987年03期

4 胡秀丽;莫言近年中短篇小说透视[J];当代文坛;2002年05期

5 苗珍虎;;论当下乡土散文的现实关怀与人文忧思[J];当代文坛;2011年06期

6 刘鑫;;当代散文美感魅力的语言维度[J];当代文坛;2012年04期

7 朱向前;莫言小说“写意”散论[J];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04期

8 王东明;在变革中沉稳前进——论一九八五年的中篇小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9 施晓宇;;文学互补:故事传说与小说的递进关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古大勇;金得存;;“吃人”命题的世纪苦旅——从鲁迅《狂人日记》到莫言《酒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欲晓;周朝辉;;刀笔下的精神救助——论灾难对汉画的影响[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江南;;莫言小说词语修辞的常与变[A];媒介秩序与媒介文明研讨会暨第二届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敬波;论新时期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杨枫;民间中国的发现与建构[D];吉林大学;2009年

3 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刘广远;莫言的文学世界[D];吉林大学;2010年

5 何晓坚;农民工待遇问题的历史考察[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李文莲;论新时期中国散文中的生命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晶;村落不再,暮年何在[D];上海大学;2013年

8 王春;李文俊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董国俊;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D];兰州大学;2014年

10 何媛媛;莫言的世界和世界的莫言[D];苏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晓华;莫言与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张若琳;莫言小说中的“世界性因素”[D];宁夏大学;2014年

3 刘四;莫言小说的电影改编[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4 曹蕾;原生·模仿·超越—莫言文学创作历程观察[D];渤海大学;2014年

5 张夏威;莫言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

6 任才;《天堂蒜薹之歌》英译策略的文化视角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7 李金才;“新”历史下的民间生命写作[D];青岛大学;2014年

8 巩晓悦;论莫言小说的幻觉叙事[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张蕾;从阐释运作理论看《生死疲劳》的英译[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10 张绍良;莫言的个性心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论莫言小说的艺术想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1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1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8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