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社会中的网络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22:19

  本文关键词:社会中的网络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网络文学的出现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生成于技术,又披着文学外衣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从诞生开始就受到技术因素与传统文学的双重制约。在一种近乎苛刻的生存环境中,网络文学凭借与网络结合形成的传媒优势,秉承着全民参与、娱乐至上、崇尚消费等全新的文学理念,定位于通俗文学,积极地向大众文化市场迈进。网络文学的出现,不仅改变着文学的旧有面貌,也冲击着传统固有的文学观念。步入21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信息技术依照着摩尔定律的指向飞速发展。网络,作为当前传媒环境下最常用的信息载体,一方面适应着网络文学,另一方面也在冲击着网络文学的文学本性。在一种得天独厚的现代传媒环境中,网络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番新的景象:先是在创作的旨趣上与八九十年代的网络文学大异其趣;之后波澜不惊地进驻到大众文化市场,赢得大量人气;最后更以极高的姿态与传统文学分庭抗理,颇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意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当代文学发展30年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网络文学的出现。”①而网络文学的研究必须走在网络文学发展的前面,则成为这个时代深深的呐喊之一。之前的网络文学研究,一般是将网络文学视为一种文学样式,然后从哲学、文学、传播学、心理学等视角出发,将其纳入相应的学科范畴内进行探讨,得出结论。本文则抱着寻根溯源的态度发出追问:“网络文学是文学吗?”或者说:“在网络文学是文学的基础上,它首先是一种什么更本真的存在?”对于第一个问题,目前的学术界大体上是达成一致的,即认为网络文学是带有网络属性的文学样式。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本文认为,网络文学在社会中首先是以一种“文化”的身份出现的,而研究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的特性则不失为理解网络文学这一概念的重要途径。全文从网络文学的发生说起,在回顾网络文学发展史、批评史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21世纪后,特别是近十年的国内网络文学身上,运用社会文化分层理论,从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接近网络文学,总结网络文学的特性,分析其成因,并给予评价。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梳理网络文学发展史及批评史,明晰目前网络文学的发展和研究状况;之后阐述本论文选题的创新点及意义,彰显学术价值;最后介绍全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确保全文符合基本的行文逻辑。第一章主要从器物层面接近网络文学。所谓器物,原指尊彝之类,后来延伸为各种用具的总称。网络文学的器物层面,指的是和网络文学活动息息相关的所有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总和。网络文学作为一种软文化,是一种非物质形态,可是网络文学活动的展开却离不开客观实体的加入,因为网络文学的内容必须籍由可视的、可听的、可触摸的物质层面才能够被感受和理解。因此,理解网络文学的物质载体就成为我们理解网络文学这一概念的必由之路。本章首先介绍网络文学的物质载体——电子媒介的相关概念和发展历程;之后分析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的器物之变——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究竟变在何处;最后,对电子媒介的科技强势做出人文解读: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并不代表着网络文学的失势与依附,而是彰显着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第二章主要从制度层面接近网络文学。电子媒介的出现是网络文学制度形成的外部条件,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则成为网络文学制度成形的内部推力。网络文学制度指的是网络文学活动中要求参与者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其本质是组织方式。从网络文学制度出发,网络文学才能针对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制定对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运行机制。网络文学运行机制是在网络文学制度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通过对网络文学运行机制的考察,有利于我们对网络文学制度这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形成理解。本章主要从网络文学创作机制、接受机制、评价机制三个方面论述网络文学活动中的新特点,并注重与传统文学运行机制进行平行比较,最后评价并得出结论:网络文学制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违背了传统文学中的“文学经典化”要求的,但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学的狂欢之中,使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人的心中都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因此,它的存在是积极和合理的。第三章主要从观念层面接近网络文学。所谓观念,指的是人作为主体对客观世界某一现象或事物的综合认识。本章“观念层面下的网络文学”,取的是这样的研究向度:网络文学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哪些观念上的变化。观念是行为的基础,网络文学遭受到许多不公正待遇,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在某些观念上没有适时地做出调整与转变。本章拟从作者——读者观念、媒介观念、文学观念三个方面出发,阐述网络文学对人们上述观念的重新构建,并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做出解读。最后,就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总结。首先,网络文学是一种比通俗文学更通俗的文学样式,它强化了传统文学的娱乐功能,改善了普通大众在文学传播中的被动地位,在与电子媒介的融合中找准了自身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并在市场化的文化环境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网络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更进一步的,笔者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大众的、消费的、自由的、娱乐的、技术的社会文化,它在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人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 网络文学 器物 制度 观念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7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绪论12-24
  • 一、网络文学发展四十年概述12-15
  • 二、网络文学研究史概述15-20
  • 三、本选题的创新点及其意义20-21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21-24
  • 第一章 器物层面下的网络文学24-34
  • 第一节 电子媒介:最常用的网络文学物质载体24-26
  • 第二节 电子媒介时代的网络文学存在方式与传播场景26-30
  • 一、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与传播场景26-28
  • 二、特点分析28-29
  • 三、评价29-30
  • 第三节 电子媒介对网络文学的冲击与学理解读30-32
  • 本章小结32-34
  • 第二章 制度层面下的网络文学34-55
  • 第一节 网络文学的创作机制35-44
  • 一、什么是“网络写手”35-36
  • 二、网络文学创作机制的展现36-37
  • 三、特点分析37-43
  • 四、小结43-44
  • 第二节 网络文学的接受机制44-48
  • 一、接受者主体的多样性44-45
  • 二、网络文学接受机制的展现45-46
  • 三、特点分析46-48
  • 四、小结48
  • 第三节 网络文学的评价机制48-52
  • 一、国内的网络文学评价环境49-50
  • 二、评价标准的制定存在困难50
  • 三、原因分析50-51
  • 四、建议与改善51-52
  • 本章小结52-55
  • 第三章 观念层面下的网络文学55-63
  • 第一节 网络文学的读者——作者观念55-57
  • 一、人人都是读者,人人也都可以成为作者56
  • 二、作者与读者是一种交流、对话关系,而非单向的传播关系56
  • 小结56-57
  • 第二节 网络文学的媒介观念57-59
  • 一、媒介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它同网络文学一起,共同确证人的存在58
  • 二、传播媒介是文学表现的重要手段,在不影响作品的文学本性的前提下,应当鼓励传播媒介与文学的融合58
  • 三、文字的叙述地位下降,图像的叙述地位上升58
  • 小结58-59
  • 第三节 网络文学的文学观念59-61
  • 一、文学是一种大众文化和平民文化,是应当被所有人共享的社会文化财富59
  • 二、文学应当进入文化消费市场来永葆活力59-60
  • 三、文学具有游戏特性,它应当给人带来快乐60
  • 四、文学是低导向性的60-61
  • 小结61
  • 本章小结61-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73-75
  • 致谢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娟;;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文学[J];当代传播;2006年03期

2 贾举;;数字传媒语境下的大众阅读形态及衍生趋向猜想[J];东南传播;2009年02期

3 郭炎武;试论网络文学的特质及其对传统文学的超越[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杨新敏;网络文学刍议[J];文学评论;2000年05期

5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纲[J];文学评论;2004年06期

6 童庆炳;;中西文学观念差异论[J];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1期

7 马季;;网络文学:与传统逐渐融合,生产消费机制成型——2009年中国网络文学述略[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8 邝炼军,李欧;网络文学:自由的挑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期

9 白寅;;网络文学产业化的新趋势及其后果[J];学习与探索;2010年02期

10 吴晓明;网络文学创作述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本文关键词:社会中的网络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07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7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