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盛唐艳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7 13:10

  本文关键词:盛唐艳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艳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盛唐艳诗创作虽不如前代繁盛,且其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被为当时流行的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所掩盖,却依然不影响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于当时之诗坛。通过选取盛唐时段的艳诗为研究对象,以具体文本为依托,对此进行详尽的论述,可以完善我们对此阶段艳诗的认识,还盛唐艳诗一个相对真实的历史面目。鉴于盛唐诗人持有与此前不同的审美观,有意与齐梁的丽淫之风拉开距离,因此盛唐艳诗在着意于表现对女性美的体认与追求时,只偶尔涉及并不细写,更不正面写色相,主要只写美丽女性和恋慕之情,有意和淫艳浮靡的宫体诗、色情诗拉开了距离,其特点可谓“好色不淫,丽不伤雅”,在对女性美的书写上保持了合度的艺术分寸感。更为重要的是,盛唐诗人将此种美艳的审美享受投射于君臣之义、咏史怀古、出世游仙、比拟咏物中,扩大了艳诗的创作范围,提升了艳诗的审美情趣,也为艳诗的长久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通过打破古人对艳诗认识的某些偏见,在探寻盛唐艳诗发展渊源的基础上,对盛唐艳诗的发展脉络进行全面的梳理,探究盛唐从事艳诗创作的作者情况,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盛唐艳诗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在勾勒盛唐艳诗发展全貌的同时,挖掘盛唐艳诗与前代艳诗在取词造境、情感抒发上的不同,从而揭示盛唐艳诗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时代特征。此外,选取盛唐艳诗创作较有代表性的四位诗人的诗作进行个案研究,以便在宏观把握盛唐艳诗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此类诗歌的别样情致。最后,对盛唐艳诗的传播与影响,进行简要的论述,指出盛唐艳诗在当时及后世的意义。
【关键词】:盛唐 艳诗 发展状况 艺术风貌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4
  • 第一章 艳诗概说14-22
  • 1.1 艳诗的定义14-15
  • 1.2 艳诗与艳情诗的比较15-16
  • 1.3 盛唐艳诗的特点16-17
  • 1.4 艳诗发展溯源17-22
  • 第二章 盛唐艳诗的发展状况22-42
  • 2.1 盛唐艳诗发展的原因22-30
  • 2.1.1 开放而丰富的社会生活22-24
  • 2.1.2 帝王的提倡24-25
  • 2.1.3 佛道两教的流行25-28
  • 2.1.4 作者个人原因28-30
  • 2.2 盛唐艳诗的创作类型30-42
  • 2.2.1 表现女性外在美及叙写其日常生活的艳诗30-34
  • 2.2.2 表现男女恋情的艳诗34-37
  • 2.2.3 其他表现具有艳丽色彩的诗歌37-42
  • 第三章 盛唐艳诗的艺术风貌与时代特征42-56
  • 3.1“格高气逸、韵远思深”的艺术风貌42-46
  • 3.1.1 格调高爽43
  • 3.1.2 气度飘逸43-44
  • 3.1.3 韵味悠长44-45
  • 3.1.4 情感深沉45-46
  • 3.2 盛唐艳诗的时代特征46-56
  • 3.2.1 乐府旧题的运用47-49
  • 3.2.2 古体诗的大量创作49-51
  • 3.2.3 多民族色彩和异域特色51-52
  • 3.2.4 丽而不淫,丽不伤雅52-56
  • 第四章 盛唐艳诗四家风采56-72
  • 4.1 李白艳诗的清水芙蓉之美56-62
  • 4.2 崔颢艳诗的风流艳发之美62-65
  • 4.3 岑参艳诗的异域情调和边塞风情65-69
  • 4.4 梁揱艳诗的人物描写69-72
  • 第五章 盛唐艳诗的传播与影响72-78
  • 5.1 传播方式与途径72-75
  • 5.2 传播效果与影响75-76
  • 5.3 传播的价值与意义76-78
  • 结语78-82
  • 参考文献82-86
  • 致谢86-88
  • 附录A88-108
  • 附录B1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伯鸿;略说盛唐诗人开放性心理的基本特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韩丽丽;;论盛唐诗人之间的友谊及其文学史意义[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不能说李、杜是盛唐诗人[J];社会科学;1982年11期

4 马英俊;盛唐诗人颂黄金[J];中国黄金珠宝;1996年03期

5 徐伯鸿;;略谈盛唐诗人开放性心理的基本特征[J];唐代文学研究;2004年00期

6 傅绍良;社会关怀与终极关怀的换位与重构——佛教与盛唐诗人生活研究之二[J];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7 傅绍良;论盛唐诗人的人格范型[J];晋阳学刊;2000年01期

8 傅绍良;论盛唐诗人的生存忧患及其文化意义[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范月霞;梦想的失落——盛唐诗人政治生命轨迹之再认识[J];前沿;2005年08期

10 吕蔚;唐玄宗后期政治格局与盛唐诗人的创作[J];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燕平;;盛唐诗人审美心理论[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伊刀;山川映照着盛唐诗人[N];文汇报;2003年

2 丁放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盛唐诗坛研究”主要参研人员、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深入挖掘 守正出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宗乐铨;诗情画意入店标[N];中国旅游报;2000年

4 慧远;史载愤青十六个[N];中华读书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冰清;盛唐艳诗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宏娟;盛世同音:盛唐诗人的汉代情结[D];陕西理工学院;2014年

3 闫方;盛唐诗人文章创作倾向论[D];武汉大学;2004年

4 姚兰;天地玄黄[D];西北大学;2012年

5 柴雪松;盛唐诗人储光羲、常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窦珊珊;盛唐怀才不遇诗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毛毛;盛唐交游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盛唐艳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49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4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