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萧红小说的悲情语言

发布时间:2017-05-10 05:06

  本文关键词:论萧红小说的悲情语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萧红受缺失性体验的影响,无论在亲情还是爱情等方面都有着创伤性的体验,再加上长期浸染的地域文化的影响等等都使得萧红的语言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感伤、凄婉的风格,字里行间贯穿着一种寂寞、悲凉的情绪,涌动着一股内在的力量,发人深思的启示及内涵。本文从具体文本出发,研究萧红小说的悲情语言并于悲情语言中分析萧红小说的语言特色。笔者主要从地域文化透视下的悲情语,意象叙事下的悲情语,及其体态语中的悲情语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和分析。地域文化透视下的悲情语主要表现为萨满文化的殉葬者、黑土地文化的守望者、承载传统文化下的女性悲哀;意象叙事下的悲情语主要从凄凉的日月意象、飘零的花草树木等意象来探讨;体态语中的悲情语则从表情语、手势语及体姿语等角度展现其语言的悲情内涵。最后一部分论述萧红小说悲情语言的审美价值。一方面体现在生存的荒凉与温情并存;另一方面表现在生命的悲剧与诗意同在。萧红小说中语言的悲情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悲情。在悲情语言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萧红那宽广的胸怀,她在表现个体存在的人生命运,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时,把关切的目光投向整体,把个体的悲剧感受上升为整体的忧患意识。也让我们深深地反思我们究竟该怎样活着才是真正地活着。
【关键词】:萧红 悲情语言 文化 意象 体态语 审美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8
  • 1 绪论8-12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11-12
  • 2 悲情语言在文本中的艺术表现12-41
  • 2.1 地域文化透视下的悲情语12-28
  • 2.1.1 萨满文化的殉葬者13-15
  • 2.1.2 黑土地文化的守望者15-19
  • 2.1.3 承载传统文化的女性悲哀19-28
  • 2.2 意象叙事下的悲情语28-35
  • 2.2.1 凄凉的日月意象28-33
  • 2.2.2 飘零的花草树木33-35
  • 2.3 体态语中的悲情语35-41
  • 2.3.1 表情语35-37
  • 2.3.2 手势语37-39
  • 2.3.3 体姿语39-41
  • 3 萧红小说悲情语言的审美价值41-45
  • 3.1 生存的荒凉与温情并存41-42
  • 3.2 生命悲剧与诗意同在42-45
  • 4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附录A48-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静,张佳惠;论萧红小说的历史文化意蕴[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 滕新贤,马克林;色彩斑斓 仪态万千——论萧红小说的抒情语体[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王义祥;萧红小说散论[J];北方论丛;2002年05期

4 贺惟;萧红小说的美学思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张玉秀;萧红小说的女性主义色彩[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王雪;本我的折射:萧红小说中的人性意识[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刘媛媛;简论萧红小说的时空形式[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马俊朋;论萧红小说独特性[J];山东电大学报;2005年04期

9 张丽娜,耿淑英;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陈国恩;万娟;;透射理性之光的浪漫情怀——萧红小说风格新论[J];创作评谭;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芳明;萧红小说的创作历程及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冯健飞;论萧红小说的文化批判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程金芝;萧红小说的原型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齐秀娟;地域文化视野中的萧红小说及其创作心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军;漂泊意识与萧红小说再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晓霞;萧红小说创作新论[D];四川大学;2006年

7 孟娜;论萧红小说的蒙太奇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翠翠;萧红小说修辞话语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孔令石;论萧红小说的叙事节奏[D];扬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萧红小说的悲情语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54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6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