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西北战地服务团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09:11

  本文关键词:西北战地服务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在抗日战争宣传动员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篇章。人才辈出的“西战团”在不到八年的时间里创作出了大量的不同形式的优秀作品,从朗朗上口传唱至今的音乐作品《歌唱二小放牛郎》到走出国门常演常新的歌剧《白毛女》,以及由丁玲主编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十本,其中包括“西战团”在山西及陕西从1938年到1941年期间的所创作的大部分战地文学作品,如诗歌、音乐、戏剧和通讯报道等,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很少有研究者将“西战团”的文艺创作活动及其贡献通过整体梳理形成较全面的概括,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战团”的文学活动的整理与分析,结合当下文学的一些特征,以文献研究的方法,弥补这一缺憾,并探讨它是如何以文艺为宣传媒介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号召群众积极参加抗日,以及在文学创作和文艺宣传两方面进行的努力和探索。揭示出“西战团”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文艺宣传团体对当时及以后的文艺团体的影响与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战团”,认识到“西战团”的价值及其对延安文艺创作和解放后的文艺宣传起到的先导作用及对延安文艺和解放后的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西战团”研究的现状及目的、意义;第二章,介绍了“西战团”的成立背景、出发战地前做的各种准备和前期团内成员及主要领导介绍;第三章,主要介绍“西战团”首次从延安出发,到山西、西安,返回延安,和再次启程前往晋察冀边区的主要活动路线及后期团内成员及领导介绍;第四章,介绍“西战团”活动的八年时间里,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创作,如:街头诗、戏剧,歌剧等;第五章,“西战团”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西战团”为抗战及中国文艺宣传作出的贡献。西北战地服务团作为抗战时期的象征,焕发着的时代光华,让抗战时期的中华民族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为我国现代文艺史留下灿烂的一页。
【关键词】:西北战地服务团 丁玲 田间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2
  • 一、研究现状8-11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第1章 西北战地服务团成立12-18
  • 1.1 成立初期 自树一帜12-13
  • 1.2 厉兵秣马 枕戈待旦13-15
  • 1.3 “西战团”员群英荟萃15-16
  • 1.4 《战地》创刊旭日初升16-18
  • 第2章 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前线18-34
  • 2.1 首赴晋陕(1937年8月——1938年秋)18-24
  • 2.1.1 跋山涉水 到山西19-22
  • 2.1.2 英勇抗敌 在西安22-23
  • 2.1.3 荣归待命 返延安23-24
  • 2.2 转战晋察冀(1938年秋——1944年5月)24-31
  • 2.2.1 养精蓄锐 整装待发24
  • 2.2.2 激昂青云 在晋察冀24-27
  • 2.2.3 欣欣向荣 “少艺队”27-28
  • 2.2.4 立身扬名 “乡艺班”28-29
  • 2.2.5 不辱使命 凯旋延安29-31
  • 2.3 “西战团”在晋察冀边区时的主要团员及领导介绍31-34
  • 第3章 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文学创作34-48
  • 3.1 丁玲与“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34-37
  • 3.2 田间与街头诗37-39
  • 3.3 “西战团”的戏剧创作39-48
  • 3.3.1 话剧40-42
  • 3.3.2 活报剧42-44
  • 3.3.3 秧歌剧44
  • 3.3.4 歌剧《白毛女》44-48
  • 第4章 “西战团”的意义和贡献48-54
  • 4.1 “西战团”对抗日民族斗争的贡献48-49
  • 4.2 “西战团”文学创作的成就49-50
  • 4.3 “西战团”对新中国文艺宣传的启示50-54
  • 结语54-56
  • 参考文献56-60
  • 附录60-68
  • 致谢68-70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桂海;;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文艺宣传——以西北战地服务团为考察中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西北战地服务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5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75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1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