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诗经》初期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4 00:14

  本文关键词:《诗经》初期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研究它的论著数不胜数,但是长期以来,对它的研究很多只从诗文本出发,至于这些作品当时是在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传播的,最初的传播方式和歌唱场所是怎样的,并没有太多系统性地关注。本文结合当时政治、宗教、文学三位一体的外部时代背景,根据诗与乐、舞相结合的内在传播特点,回到当初的传播现场,从周代礼乐制度这一国家制度层面的高度,从传播的视角出发,尽可能地还原《诗经》在当时的真实面目, 研究《诗经》的歌者与受者、歌唱的场所和歌唱的形式,探究诗乐从结合到逐步分离的规律,以及这种传播方式对文本特征的制约和影响。这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诗经》的初期传播问题。本文对《诗经》的初期传播进行了界定,也就是诗乐相结合进行传播的阶段。这是《诗经》中的诗篇存在的本来面目,最后逐渐发展到“以义为用”的阶段,一直到诗乐完全分离的引诗阶段,标志着《诗经》初期传播阶段的终结。本文分为五部分,分别是:绪论; 《诗经》最初的歌唱; 《诗经》的采集和:编订;传授——《诗经》的文本传播;从“以声为诗”到“断章取义”;结语。绪论部分说明了从传播角度研究《诗经》的意义、研究现状,对《诗经》的初期传播进行界定,并说明了本文的创新、价值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讨论《诗经》最初的歌唱。首先探讨《诗经》这样一部诗集产生的特定社会环境。即政治、宗教、文学三位一体和诗、乐、舞三位一体分别从外在环境和内在特性上,说明了《诗经》最初的演出形态和其传播带有功利性色彩的根本原因。其次根据传播场合的不同,分析《诗经》的歌者与受者。再次,总结分析了《诗经》文本的形成,与音乐和舞蹈是分不开的。《诗经》在演出形式方面的艺术成就以及对传播产生的影响,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章讲《诗经》的采集和编订。这是《诗经》从口耳相传的演出形态,到形成文本结集的过程。指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诗经》的版本经过一次次修订,然后一次次通行。分析了孔子对《诗经》的整理工作的内容和目的。第三章分析了“传授”这一重要的《诗经》文本传播形式,各国贵族士大夫能够在各种场合熟练地赋诗和引诗,必然经过严格的传授和训练。周太师对《诗经》的传授注重音义兼备,孔子对《诗经》的传授更加注重社会功用。本章还从传授的角度,提出对“六诗”原意的一点思考,即“六诗”是《诗经》六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和表演形式。第四章讲《诗经》从“以声为诗”到“断章取义”阶段的转变,提出这是《诗经》诗义被开发和拓展利用的阶段。引诗证说阶段,是《诗经》诗乐彻底分离,标志着《诗经》初期传播的终结。结语部分对全文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诗经 传播 赋诗言志 诗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9
  • 绪论9-15
  • 一、《诗经》初期传播中的“初期”的界定9-10
  • 二、《诗经》初期传播中的“传播”的理解10-11
  • 三、前期研究成果综述11-13
  • 四、本文的创新、价值及研究方法13-15
  • 第一章 《诗经》最初的歌唱15-30
  •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两个“三位一体”15-17
  • 第二节 《诗经》的歌者与受者17-25
  • 第三节 《诗经》最初的演唱形式及对文本的影响25-30
  • 第二章 《诗经》的采集和编订30-38
  • 第一节 《诗经》诗歌的最初采集30-32
  • 第二节 《诗经》的结集与编订32-34
  • 第三节 孔子删《诗》说34-38
  • 第三章 传授——《诗经》的文本传播38-45
  • 第一节 作为教材的《诗经》38-39
  • 第二节 周太师的《诗经》传授39-42
  • 第三节 孔子的《诗经》传授42-45
  • 第四章 从“以声为诗”到“断章取义”45-55
  • 第一节 《诗经》诗义的开发利用45-47
  • 第二节 赋诗言志47-51
  • 第三节 引诗证说:《诗经》初期传播的终结51-55
  • 结语55-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6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丽文;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礼学渊源及形成的机制原理[J];文学遗产;2004年01期


  本文关键词:《诗经》初期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89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d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