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受过美术训练的与原生态的儿童绘画形式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6-09-22 14:05

  本文关键词:受过美术训练的与原生态的儿童绘画形式比较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受过美术训练的与原生态的儿童绘画形式比较分析 姓名:李爱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术教育 指导教师:高毅清 20070409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热数标注程数谢的翘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门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剐声明豹,本栏可空)或其他教弯梳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鸯改坻

导师熬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囱国家有关部门或扼构送交论文瓣复印件耪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阕帮耩阂。

本人授权』刮蜓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域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席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鸯缘诋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0)年睁月,日

签字日期:200

7年斗月尸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明 显效果,其中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幼儿美术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 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 因此,如何顺应儿童绘画的规律,充分发挥教育的陶冶功能,是儿童美术教育的 基本策略。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或称无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与 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包括人此刻意识到的,以及此刻意识不到,但可忆起、 复现的部分。潜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
的欲望。

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心理学则是研究 意识内容的科学;由感觉而产生的情绪、思维和意志,这些清醒的、自觉的、理 性的意识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特点。在儿童美术教育中,人们往往只注重意识部 分,而忽视儿童的身心特征及内在需求、动机。 绘画是儿童心灵的图像符号,儿童绘画的主体是反映儿童对周围世界发自内心 的认知和思想情感。儿童通过绘画完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表达着自己的情感。无 论处于哪一阶段,涂鸦期或象征期,原创儿童美术作品的独特视觉语言更能呈现艺 术的本质精神。 本课题通过两种儿童绘画形式比较分析的方法,引发了我们对两种教育模式 的思考:一种是抽象的,夸张的变形的,直觉的,表现儿童真情实感的素质教育, 一种是概念的,死板的,是老师及外界强压给孩子的。如果我们不顾儿童美术以 年龄特征和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为基础的科学性,过早地让孩子们去模仿、机械 被动地学习那些成人已经规范后的有统一规律的“技巧”,那这些技巧就会使儿童 的才能受到压抑,极大地缩小儿童的创造空间,限NJD童的创造力、想像力与观 察力的发展。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儿童绘画的特点、本质及当前我国儿童美 术教育的现状。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弗洛伊德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儿童绘画心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对受过美术教育的儿童绘画和原生态儿童绘画从造 型、色彩、构图三方面进行了形式比较,得出儿童美术教育不同于成人的专业教 育,它应该是直觉的、感性的、表现性的,必须要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施教, 通过美术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第四部分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提出对 当今儿童绘画教学的启示。 因此,作为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遵循儿童绘画各阶段的知、视觉 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方法、理论去指导和启发儿童的思维发展,培养儿童的想象 力、独创力、变通力、精进力、流畅力、敏觉力等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多方面能 力。使孩子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学会探索、学会想象、学会审美、学会表现。 而今的社会是崇尚和张扬个性的时代,社会急需先锋和潮流引导者。我们有责任 以艺术教育为手段,为社会发现和培养这样的人才。

关键词:(3--5个)儿童绘画、概念化、直觉性、绘画心理、潜意识 分类号:G613.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Childhood is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that
art

art

performance,and it is also in this period children’s painting will promote

education,in which painting


educatio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with distinctive images

and

s仃ong

influence
to

and

inspire children’s aesthetic

sense

and

modeling intelligence.Therefore,how

comply

witll the law of children’s painting

and

bring into full play of the moulding function has

become the basic strategy of children painting education. Hunm’s
psychology is

divided

into



parts

by

Freud,consciousness and related
that with the
not

sub-conscious ness(or unconscious

ness).The


former part is directly
and aware
one ness

perception,including the momentary realized
at

wage

ness

can

be

the moment but can be

recalled

later;the latter

mainly includes human’s

primitive n is

impulses,various personal instinct,and the

desire of instinct after his birth.

conventionally

held that human’s psychological


activity is



process of

consciousness,and

psychology is

subject mainly

deals with the conscious

ness,and

the features of human’s mental activity mainly lies in his rational
as

conscious

ness,such

his emotion,thought and
been paid
to

will.Therefore,in children’s
the

painting education,much
physical

attention has

children’s consciousness,but their

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inherent desires and motives have been neglected.

Painting is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painting is their cognitive

symb01.The

prindpal

part of children’s usually

and emotion to the

world around.Children

communicate

with the

outer world by

painting,expressing
symbol

their own feelings.No

matter in which children’s
This

penod,either

doodle

or

period,the

unique visual language of

ori百nal
paper

art works can take on

the essentials of art better.
of 2

provides

us



thought

models

of

education

with



comparative—analysis
education being

method of two forms of children’s paintings,one is the all—around
expressing the

abstract,exaggerative,deformative,instinctive,and

children’s

true

feelings;the other is the

conceptualized,rigid education method,being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mpressed by teachers and the
based
on

outer world.If we ignore the scientific nature

that is

tlleif age features and growth laws.asking them to prematurely imitate

regulated skills of the adult passively,their ability will be space dwindled,and their creativity,imagination

suppressed,their

creative

and

observation ability restricted.

This paper will fall into 4 parts.Chapter 1 analyzes the features and natures of children’s painting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s painting education in China.

Chapter 2 mainly expounds Freud’s e—onsciousness painting psychology.Chapter 3 is the between the paintings of the perspective of form,color painting
cole

and

sub-consciousness in children's
us a

of this paper.It provides

comparasion from the

art-educated children and the uneducated children
and composition,and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children’s

education varies

from the adult professional education.The children’s painting

education should be intuitive,emotional

and

expressive,abiding by children’s growing

and psychologicM development both the physical children.Chapter 4 proposes the inspiration
on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urrent children’s palming teaching by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above.
As

children

painting

teachers,wc

should

follow

children’s growth law of

perception and vision,guide and inspire children’s thinking with scientific method and theory.It’s also necessary to develop children’s
fluency,sensitiveness
to

imagination,creativity,flexibility,

and other non-intellectual

capabllitg making children being able and express.The current society is and

observe,accumulate,explore,imagine,taste
discover

era

advocating personality and it is in great need of avant-couriers and tend—guides.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and cultivate such talents by means ofart

education.

Key

words:children’s

painting,conceptualization,intuitiveness,painting

psychology,sub-consciousness. Category Number:G613.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概述
每一个人都有表现自我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成人运用语言文字、音乐、绘画 等一些符号系统来表现自我和与人交流。但儿童处在幼儿期尚不能自如的运用语 言文字,绘画就成了儿童表现自我和与人交流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儿童画是艺术, 但孩子从来不会为艺术而艺术,他们在绘画中总是全身心地抒发自己的审美情感, 从而获得美的情操;儿童画是形象语言,但他们不会单纯为美而画,图画是他们 与人沟通的符号;儿童画是孩予的自我表现,表达了他们的思想、经验、情感和 愿望。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儿童绘画的意义所在。“儿童画,只要让孩子们自由 地用个人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稚拙才是儿童画最为显著的 特征。川”这句话对儿童画的创作过程与艺术特征做了一个简洁恰当的概括。从理 论上讲,儿童生性就热爱画画,潜伏在所有儿童身上的天性是“欢快”和“自由” 的。所以,他们不仅不用“被迫去画画”,而且似乎可以“无师自通”地进入绘 画游戏。甚至连工具上的条件也可以降至最低,只要他们愿意拿起一块小石头来 代替笔,他们想怎么画就能怎么画了。既然画画是一种儿童的行为,那么儿童画 画的目的何在?儿童在为谁而画呢?儿童41"]N底是按自己定的标准去画?还是暗 中接受着成人社会的标准?儿童绘画作品的艺术原创性和儿童画辅导教学那将永 远是个进退两难的问题。如果能把它们区分开来,那将会更好的协助我们来搞好 儿童绘画辅导教学工作,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与儿童画相关的其它工作。

一、儿童画与专业绘画
(.一)儿童画 儿童画一般是指12岁以前孩子的绘画。而4-6岁学龄前儿童的绘画思维又是 最为活跃的,7岁以后儿童开始具有写实能力。儿童绘画实质上反映儿童认知的过 程、儿童本身具有的绘画潜能及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儿童一般都喜欢画画。 可以说,当儿童有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时,就会产生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绘画。 儿童画有几个较明显的特点:记忆性、符号性、描述性、夸张性等。儿童所 画的往往不是真实的刻板反映,特别是早期的儿童绘画不是表现他们看到的现象, 而是画他们知道的或者记忆的形象,并使用一种象征符号来表达,即把要表现的 事件、情景用符号做一种示意性表述。儿童还往往喜欢通过夸张的形象传达对所 经历的事的感受,或根据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创造出虚构的形象或场景,同时还会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发地把生活中的事物加以排列组织、装饰或美化,使其具有美感。 儿童画一方面反映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儿童心智成长。绘画 本身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 用,所以应经常带儿童参加户外活动,参与社会生活,丰富其感性认识,增强其 审美感受能力。通过绘画把经常处于静态的思维激活,对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是颇 有裨益的。 (二)专业绘画 专业绘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技术性和艺术性。所谓技术性是指画 画的技能,包括造型能力、表现力等。绘画技能要经过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才能 掌握,如素描、色彩、速写等,不同的画种又有不同的表现技法,例如油画讲究 色彩与质感,国画讲究笔墨与意境等。所谓艺术性则是指绘画创作中反映出来的 艺术精神和艺术效果,它反映了画家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对艺术的认识 及其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艺术性必须借助于技能才能反映出来,没有技能就谈 不上艺术性,同样,没有艺术性;再好的技巧也很难激发出来。
可见,对专业绘画来说,技术性与艺术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而 儿童绘画不同,显然不会也不可能过分的强调技能。

二、儿童绘画的分类及本质
(一)儿童绘画的分类 1、记忆画 记忆画就是儿童把记忆中回想起的、我们 让他们画的物体、人物、动物、环境画出来的 绘画活动,也包括通过绘画进行回忆。

2、想象画

孩子们画他们想象中的东西,比如表达 情感的形象或幻想故事中的形象。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真实生活画 对真实世界中物体的观察,也就是说,画 那些摆在他们面前的物体。 (二)儿童绘画的本质 第一、艺术的表面是形象,艺术的本质是 情感。从表面看是一个孩子在画画,实质上是 一个孩子在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第二、儿童画特别是幼儿绘画是非理性的, 是凭着感知在画。他在人类本性的灵气的驱动下,自由的信笔挥毫,这种无拘无 束的画法超越了表象和外形,而进入了艺术的本体之中,他们的画随心所欲,无 拘无束,超越现象,超越观念,但又不是无目的的涂鸦。这种画法是一种完全的 自然态,不追求“像”,也不执着于“不像”,还不执着于半像不像,在这种空 灵的状态下从相对真理走向艺术的绝对真理。 第三、儿童画以心灵智慧之法,画万事万物之相:又以万事万物之相表达自 己的心境,这时候自心又与万物相通。 第四、儿童天性就有绘画的能力,尤其是那些从未学过画的孩子。好比一块 未开发的处女地,其造型最为生动自然。他们的画带有一种先天的灵动之气,而 绝无世俗之气。世俗气是一个大染缸,只知道追求表象,执着于“像”与“不像”。 这种后天习气观念的影响,使人类失去了自然的本性,致使本来会画的变成不会 画了,爱画的也不爱画了,一旦超过了这个表象的误区,每个孩子都会画画,他 们中一些灵气大的孩子,突出的表现了自己的造型语言和造型规律。 但纵观我们以往的美术活动,侧重以传授粗浅的美术知识为主线,教学内容 往往服从于学习技能的需要。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要避 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 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1新《纲要》中 也指出幼儿期的艺术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启 发他们用各种艺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为目标。 孩子进行美术创作不仅是表现他们的所知,更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也融入其中。美 术活动应成为孩子表达所知、所想、所感的天地。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 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做适时、适当的指导。 怎样去发展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来承担以上的特殊任务,便形成了一个多

世纪以来的新领域——儿童美术与教育的中心目标。基于此,与所有的强迫式教
育法不同,儿童的美术教育便要建立在“自由教育法”之基础上。什么才是“自 由的教育”昵?用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就像昆虫神秘的蛹化现象,儿童们按照 知觉与心理的密码在美术上发育成长,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拚弃外界的干扰,让儿 童顺利地渡过蛹化期,然后,化为“蝴蝶”进入成人社会。

三、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绘画教育以获得绘画技法为主要目的,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 不管被教育者的知识、生理和心理、感情等的差异,只有一个目的:培养“画家” (和艺术无关)。在施教的过程中,心理和感情等因素被排除在外。接受传统绘 画教育的儿童,美感发展很快,同时也使得这种关感陷入了规范和模式化的定型。 这种传统教育方式,使得成人对儿童绘画的自我表达和儿童的自我体验产生了很 大的干扰,甚至限制了儿童的心智成长和情感自由等很多发展因素。其主要特征
表现为:

模仿或者代替、追求画面效果、

教授固定知识、超越儿童发展。

儿童画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成人化思维,颜色搭配讲究,画面一味追求 饱满,涂色均匀,勾线齐整,大多数是线描以后涂色,装饰性极强。画面表现形 式多样,专业味道浓”。嘲这些所谓的儿童画大多经过了成人的精心辅导,甚至干 脆就是代笔,离“原生态”已经相去甚远,如果以此作为研究儿童绘画的蓝本, 无异于痴人说梦。再以此引导儿童美术教育,不但收效甚微,而且误人子弟,即 使提高了少数孩子的绘画表现能力,那也是以牺牲大多数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 泯灭童心童趣为代价的,这就背离了美术教育的正确目标。当今我国儿童美术教 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培养目标方面,认为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把技能的培养作为 主要任务。过分注重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追求美术教学的学科化、专业化、 系统化,使儿童在本应感到愉快的活动中体会不到成功感和成就感,从而产生难 学、厌学的情绪和不良的美术活动效果。 第二、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模仿与再现。我们的一些老师违反儿童身心发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展规律,教画一些陌生的、枯燥的、无味的造型,甚至提供一些现成的模子,如 简笔画、描红画等,不允许儿童有个人自由发挥的权利。儿童的学习活动处于服 从和被动接受的地位,严重压抑和挫伤了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然运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方法多以讲 授和演示为主,教师只满足于用传、帮、带的注入式方法给儿童提供现成的绘画 方法、步骤,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手把手地教会学生一种技能。儿童作品整齐 划一,扼杀了儿童个性和独创性的发挥。教师不去关。C,,JL童美术活动的要求,脱 离了儿童生活,脱离儿童实际发展水平进行专业化基础教学,不关注儿童丰富多 彩的生活活动,剥夺了儿童感受丰富多彩的美术生活活动的权利。 儿童画的早熟必然会导致儿童对成人画或对类似“简笔画”那样别人“嚼过 的馍”的依赖,这种依赖不但严重地抑制了儿童的注意、观察和识记等心理素质 的启蒙与发展,还严重地封杀了刚刚萌发的创造性的表现才能,让被封杀的创造 性才能重新萌发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说儿童画的早熟要比儿童语言的早熟对 儿童的启蒙心理发展的危害更大。

第二章潜意识的儿童绘画心理
一、心理学——潜意识

1-低层潜意识 2.中层潜意识 3.高层潜意识 4.意识界 5.意识的中心,自我 6.高层自我,超个人自我,真我 7.集体潜意识

1、低层潜意识
层潜意识是本能、冲动、驱力、生理机械反应的世界。 2、中层潜意识

精神分析学派称为『前意识J(pre—consciousness),是指平常没有存放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意识的材料,只要我们进行回忆、思考、表达就能调动出来的,这些材料就是
位于中层潜意识。

3、高层潜意识 高层潜意识,等同于『超意识J一词。在催眠状态中,一旦接通了高层潜意 识,就会产生很多奇妙的现象以及令人惊叹的治疗效果。我相信,艺术创作、深 刻创见、先进科技的突破、人格的转变、思想和技艺的融汇贯通、忘我、无私的 奉献、价值观改变、博爱义行、为远大理想献身的热情……都源自这儿。 4、意识界 意识界的内容毋须多加解释,就是我们此时此刻所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例如 感受、念头、情绪、欲望、意象、冲动、记忆、期待、计划等等,随着我们觉知 焦点的改变,内涵也不断变化着。意识界可以扩大可以缩小,因此在蛋形图中以 虚线表达。 五.意识的中心自我 这个自我是我们现在的意识的中枢,是自我认同的中心。用最简单的话来说,
就是平常我们所以为的。

6、高层自我(超个人的自我) 相对于意识的中心自我,高层自我是灵性的我,是真正的我,前者是小我, 后者是大我。小我是意识界的中心,也是人格的中心;高层自我则是高层潜意识 的中心,所涵涉的层面更为辽阔。非常可惜的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小我 之中,浑然不觉有大我的存在。 7、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指超越个体的存在,进入宇宙性的存在,彷佛所有生命的历练、 智慧全部汇整于此,包含了人类、各种动物、植物,如果有外星人的存在,有不 同空间的生命体存在,如果有各种佛、神、鬼、精灵、上帝的存在,那么,都是 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 意识和潜意识是构成人类精神系统的两大子系统或层面。现代心理学的先驱 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都对艺术作品、象征物和人格之间的内部联系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弗洛伊德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精神分析学 说的创始人,其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部分乃至基础是关于潜意识的理论。弗洛伊 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或称无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指主体自觉进
1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和控制的一种精神系统,这里的所谓自觉,就是指人在实践和认识中,将自身 与外界区别开来,外部环境成为自我实践与认识的客体,自身作为进行实践与认 识的主体,“从自身的存在及其发展出发去进行种种的心理精神活动”。“主体 清楚地知道他在思考、在评价、在喜怒哀乐,这种自觉性甚至会达到‘我思故我 在’的‘得意忘形’。”啪潜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 和本能有关的欲望。它们往往由于不能为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容,而被压 抑;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地活动着,以求满足。有人形容道: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潜意识就像一个由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被压抑欲望所 组成的过去经验的大仓库。嘲由于潜意识是一个具有其自身愿望冲动、表现方法和 特有机制的特殊精神领域,它比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更为深沉、更为复杂。传统的 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在崇尚传统的学校教育中, 人们也往往只注重意识部分,而忽视儿童的身心特征及内在需求、动机。 二、关于儿童绘画心理的科学研究 (一)儿童绘画心理研究的历史 心理学家们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注意到儿童的绘画能力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 大的关系,儿童画除了可以显示儿童的心智发展年龄,更是人格物质与动作发展 的关系指标。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是这一时期弗洛伊德(S.Freud)和荣格(Jun g)都对艺术作品、象征物和人格之间的内部联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相继 出版了很多相关著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当时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嘲 (二)儿童绘画心理研究的理论依据 儿童绘画是一种心理意象。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里要提到弗洛伊德的著作 《梦的解析》((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它被誉为“精神分析学的第

一名著”,弗洛伊德通过其长期以来对“梦”的研究,揭示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 为的潜意识的存在,因此他被人们尊为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 心理分为意识(Cs)和潜意识(Ucs)两个部分,其中潜意识是主导方面,意识的起 源、基础和动力都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只有了解了潜意识的活动,才能探访到人 的内心世界。川”这也恰巧验证了古代东方哲学中的一句古话:日有所思,夜有所 梦,梦是完全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它是一种清醒状态的精神活动的延续,是人类 内心潜意识的一种反映,是一种精力过剩得来的产物,是一大堆心理元素的堆砌 物嘲。由此可以得出,“梦”是一种心理意象。在精神分析学中对“梦境”分析可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吸收、借鉴的部分是关于“意象”的研究。那么什么是心理意象呢?在心理学 意义上,意象是指“脑对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比如,你看到红色的 球状物会想到太阳,而此时你可能处于看不到太阳的阴暗的环境里。 让我们再回到儿童画上,绘画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信息沟通” 活动,因为他们把画画当做有趣的交流手段,愿意把个人信息、愿望通过画画传 达出来。王大根认为,除了儿童的生理、心理、综合发展水平这些因素影响着儿 童绘画的发展,儿童的言语发展水平同样深刻直接的影响着儿童绘画。为此,他

提出了“儿童绘画一言语发展相关论川”,认为儿童的绘画发展其实是和儿童的语
言发展能力息息相关的,语言能力发展越完善,绘画能力相对应得到提高。可以 说,儿童绘画和言语一样是儿童们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儿童愿意画画,不一定是他们热爱艺术,而是想要通过画画来表示些什么。 儿童也许不懂艺术,但他们却明白画画在信息传达上的“意义”。儿童在反映客 观现象和表现意象的过程中,常常渗透着自己的主观意愿,不仅画其所见,而且 画其所知,画其所想,即使是写生画,也往往不受自然本身的束缚而成为超自然 形态的。绘画是儿童天性和个性的自然反映及流露,一幅完整的儿童画就需要有 纯真的童心流露,所以可以说:儿童画也是一种心理意象,它作为儿童心象和表
现能力结合的产物,是其内心潜意识的一种流露,是通向关于儿童精神活动的平

坦大道。这应该是关于儿童绘画心理研究的最重要发现。因此儿童画是充满意义 的,并有某种象征性的,很多时候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而并不是无聊的乱涂乱抹。 所以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儿童绘画是有研究价值的。如果儿童绘画中充满各种物体, 却不见人影,家长可要小心了。心理医师认为,儿童绘画可以看出他们的个人物 质指标,画中缺乏人物,可能就是人际关系欠佳的警讯。一位精神科医师说,在 儿童游戏与绘画中,可看出他们的动作发展、情绪反应、人际关系等重要指标。 如自闭症儿童很喜欢画重复的东西,像不断的圆或迷宫。 由上所见,儿童的绘画作品作为一种意象可以透视出儿童的心理。可见儿童 画中的图像表达了正是他的意象,并且画面中的意象比梦境更具有象征性。不管 一个人通过意象和随后的认识过程觉察到或体验到了什么,它们都会成为这个觉 察者或体验者的内心世界的组成部分。同样,通过儿童绘画对画面中意象的觉察、 体验、调整,看到其“内心世界的组成部分”,将对绘画作者的心理成长与心理 整合起到重要的作用。
1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类精神在纵向的发生发展中都是“一个从不自觉的无意识状态,向自觉的 有意识状态的过渡。”“”儿童精神的成长正是处于这个过渡时期,由此而携带着 浓厚的潜意识化倾向。儿童精神潜意识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人类精神发育和人 性圆满实现的根基与前提,更在于它在儿童那里支撑起了~道保证其健康和谐成 长的精神屏障。作为个体精神成长所不能超越的必经状态或历程,潜意识化赋予 儿童以独有的精神特质。正是潜意识化的力量驱动了儿童精神活动的感性化、直 觉性、混沌性、性情化,并为儿童勾织出了一个充满诗性与隐喻的童话世界、梦 想世界、游戏世界、生活世界、艺术世界。 三、潜意识的儿童绘画心理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先决条件之一,它可以克服工作的盲目性与 片面性,是教育能有的放矢。通过对幼儿的绘 画作品的分析来了了解儿童,可以收到理想的 效果。因为绘画是儿童最普遍、最喜爱的活动 之一。绘画活动是幼儿的游戏,他们画画首先 是宣泄自己的情感体验。每一幅作品里都有他 们要表 达的含义,也是个性化的活动,不带任何的 功利目的。幼儿美术作品是幼儿情感流溢的 产物,通过美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童贞并 和儿童亲密交流。在掌握文字表达方式之前, 他们更多的是运用造型艺术形式,借助符号、 线条、色彩、以物代物等方式来诠释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表达自己的欢欣,或发 泄心中的冤屈,或描绘异想天开的梦幻境界,或涂抹连他们自己都不明白的图式。 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儿童其实并不追求(形式上的)造型结果的完满,他们更需要观 看者的认同,需要有人认真倾听,这是因为画面或造型表达式只是显现出来的载 体,它所承载的更多的是幼儿的情绪体验,或无法言表的内在图式。幼儿受知识 经验、认知水平以及言语能力的限制,更倾向于用画笔来直接、直观地表达自己 的认知与情感。这就为教育者提供了通过绘画这一有效途径认识、分析诊断幼儿 心理,并进一步进行积极干预以促进其正常发展的良好条件。在幼儿美术教育实 践中,我们总是习惯于主观、直白地以美术学的标准评判幼儿美术作品。但如果

垂末帮范夫学蘸圭学链论文

教师用心去观察和欣赏幼儿美术作晶,就会发现那不是简单的一幅画或漫无边际

静涂鸦,褥是筑,I心遮熬写照。 美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黉献,在于它能和谐的统熬成长过
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康的人。绘画是儿镦表达自己的最重要途径之一,通 过绘垂,JL童不凝逸摭鑫己戆人格秘情缝表达

出来。儿嫩画可以反魄儿童的内心傲界,可以 描绘各种备样的情感,袁达与心理状态相关的 痿患,势髂褒壅久际交缝照珞。鸯一今夺朋友 就画了这样一幅画:她的双手分别拉着爸爸妈 妈的手,在爸爸妈妈颟前幸福地笑精。她对画 囊懿解释楚:最肄惫簸妈姆不要涉絮,我嚣l三
个人手拉平出去玩几,让我心情好起来。如果 仔细观察儿童的绘画作品,会发现孩子会随着


垂己当辩瓣壤缝表达爨不弱夔造登、线条、笔皴。当篷专注予蔡一俘事,瞧会瓣 心地将一个个小圈圈认真的画在纸上;当他生气时也会用笔发泄不满。从镶流动 的速度、识彩的浓淡、笔触的痕迹、线条交错的样式……就能发现其内心世界。

瀵意谖怒“絮魏富煮囊余与力量”,它“是一痿囊库,宅是一甥灵感、锈造力窝 智慧的源泉”。…’儿黧用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
画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袋达他们快乐的心

绪帮事物,绘垂戆佟瓣在予逶遂塞溪镬,l童心溪缮妥 平衡,假谶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孩子的感情会在他
们的作品照真实自然的表达:例如一b存愤怒的儿囊经

零会在镪{}】戆囊孛画上牙齿。宽瓣麴癌薅表鹅恁翻嚣
要身体强壮所显示出的力量,大脚说明他们需嚣安全

感。橡皮擦拭的痕迹袭现出他们内心的矛盾或否定的 薅绪。鸯一令套女孩爱交结婚静浚景,覆太象熬缮耗,蓬黢瓣兹参粤,帮捷露拇
也要两棵树手拉着手。后来才知道,她的父母离异了,女孩溺望家庭的温暖,在

实际生活中得不到的爱,她要在绘阐里找到心灵的安慰。有一个孩子母亲父母之
海戆关系魄较紧张,豢嶷氛壅不和谐。父母畜辩会当羞孩子豹越争移、甚麓动手, 特别是父亲,脾气比较暴躁,打孩子是经常性的而且下手较缀。无论对错,孩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挨打时却很少哭,用他母亲的话说“他会咬着牙、忍着不哭,一副很愤怒的样 子”。据观察,在幼儿园他会表现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的架势,一旦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会突然出手,决不留情。但他不会首先挑起事 端。他的画与他的这种成长经历表现了相关,如奇形怪状的东西或形状,那是他 设计的武器。 “他(指他的父亲)再打我时,我的先进武器会保护我。”“他再敢打

我妈和我,我的秘密武器就会一口把他吃下。”“把他扎得满屁股都是血。”从他作 品中的用色、线条和形式上分析,可以做出如下判断:粗壮有力的线条、带有尖 角的形状表明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他具有刚强、倔犟、武断的人格,具有攻击 性,且攻击性较强。如果引导不当有可能形成偏执性人格或反社会人格,甚至导 致犯罪。老师和家长可以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绘画这种活动能够 使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变化(生气、高兴、自卑、喜爱等等)很自然的通过绘 画抒发、发泄出来,可以帮助儿童减轻内心的压力。绘画对孩子心理有一定的调 整作用。通过一幅幅儿童绘画作品,我们可以洞察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想 象力。正是潜意识化的力量驱动了儿童精神活动的感性化、直觉性、混沌性、性 情化,并为儿童勾织出了一个充满诗性与隐喻的童话世界、梦想世界、游戏世界、 生活世界、艺术世界。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其精神 分析学说强调人的行为是由个人的基本生物冲动激发的; 当这种冲动与环境严重失调,受到压抑(或未得到正常传 递),就会在其它幌子下进行发泄,,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 态(包括患精神疾病)。并断言,个人生活的不幸通常可 到童年期的经历中去寻根溯源。这是由于这些经历常因压 抑而转换为心理疾病或某种特殊的性格,在儿童长大后, 成为其行为的主要动机,不自觉地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 弗洛伊德的上述观点“对教育非常重要,……这个事实的确定,激励人们重视整

…、 .三一、

个健康生活和早期儿童教育的环境。川脚
西方许多学者主张,在教育上应反对对儿童的过多束缚、压制,并要为儿童 提供可发泄其情绪的“出口”。70年代后,欧美一些国家的幼儿园教师根据此原 理,注意帮助儿童探究及表达自身的情绪;重视通过艺术、游戏及其它表达活动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来作为精神发泄、消除压抑的一种手段。在幼儿园里有这样一节美术课,要求小 朋友画自己的父母,有一个小朋友画出了这样一幅画:尖锐的角、有折点的线, 眼睛、鼻子和嘴的概念不清晰,父亲和母亲的形象也不太分明。通过这幅画可以 看出,在孩子的心理上,他和父母的关系出了问题。这幅画就是孩子对父母的心 理印象。常规的儿童画里的爸爸妈妈形象不会有 这些形状的。另外一个小朋友也画出了自己父母 的形象:爸爸穿着条形的睡衣,妈妈的头发卷曲 着像一个公主,衣服上还有小房子。通过了解第 一个小朋友和自己父母的关系比较紧张,第二个 小朋友和父母的关系非常融洽。荣格曾在他的自 传里形象地说: “生命就像以根茎来维持住生命的植物。它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见

的,是深藏于根茎处的。露出地面的那一部分生命只能延续一个夏季。”“”在这 里,他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意识之下或后面的潜意识才是个体人生、人类文明 的“根茎”。因此,可以说儿童绘画是我们了解孩子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可以 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他们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 和教育儿童健康成长。 四、如何通过美术作品进入幼儿的心理世界 (一)幼儿美术作品的诠释要借助一些理论学说。如自然写实说、人格说、

发展说、智慧说、触觉——视觉两极说、知觉发展说和知觉记述模式等,同时还
应结合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认知发展阶段、性心理发展阶段、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自我发展阶段等理论,并与之比照。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幼儿美术作品做出 诠释和综合评价,并据此制定具体的矫治方案或计划。在这一诠释过程中,涉及 最多的是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等。 (--)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诠释可以从画面的表层意义入手,逐步推至深层蕴 意。即从分析画面所呈现出来的形象、行为以及表现方式、技巧等方面获得幼儿 的有关心理特征,尤其是异常心理状态方面的信息。这种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 行:一是分析画面中线条质的特征,包括所画线条的轻重、笔触和线条(方向、质 感)的特点、涂擦(轻重、急缓)的动作;二是分析对画面空间的处理,包括形象大 小、物象在画面的位置(中央、上部、下部、边远、右上角、左上角);三是分析画 面内容的组织特征,包括房子烟囱、烟的方向:屋顶、门、街、树(树根、树干、
1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形状)、人(身体比例、五官、四肢等)和其他(如花、灯、炉子、风筝、气球、冰箱、 雪、月亮、太阳、星星、火车、水等)事物。具体地说,如果幼儿非常重地画出线 条,就有可能反映出以下几种心理倾向:一是个体过于紧张而使劲地画,以抗衡 内心的焦虑或不安;二是生理疾病,可能是大脑方面的;三是个体具有武断、坚 强的人格,所以斩钉截铁地表现清清楚楚的线条;四是个体具有一定程度的攻击 性,并借助言语、行动表现宣泄的倾向。反之,如果幼儿非常轻地画出线条,则 可作如下分析判断:一是个体可能具有社会适应性较差的倾向;二是有可能意味 着个体是矛盾的、优柔寡断的、胆小、害怕和没有安全感的;三是个体可能是无 精打采、沮丧的或缺乏意志的。 无疑儿童精神的潜意识化对于个体成长的意义或价值,是儿童教育必须尊重 儿童的前提和依据。在教育上,尽管不能任由儿童性情与本能的为所欲为,但是 不适当地一味以成人理性标准和功利化意志来苛求甚至堵压或抵制其潜意识里的 需要或冲动也一定是不明智的。因为它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儿童天真本性的过早萎 缩,从而使儿童丧失未来精神发展的种种可能与开阔空间。而且,由于越是年幼 的儿童,其潜意识的力量越是居于支配性的地位,也就越应顺其天性。可以说, 在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顺应其潜意识化的精神特质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 营造融洽的人际氛围,寓教育于儿童的生活、游戏、交往、探索等自主自发自愿 的生命活动中,充分发挥隐性或潜在的教育影响,让儿童于无意识或不自觉的精 神体验中接受一种性情化的陶冶和感化,应是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只有拥有很 好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健康良好的性格,美术教育者才能很好地进入儿童的内心世 界,由画看人,把绘画也作为一种治疗手段(需在心理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减 少他们内心可能存在的焦虑和不安。通过绘画过程,让儿童感到放松,使他们的 情感和压力得到宣泄,让他们的心理也由此变得更加健康,并与教师建立一种信 任感,使我们的美术教育变的更加人性化起来。儿童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 它就像一面镜子传递着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幻想,事实已经证明许多问题心理都 可以在绘画中得到表露,千万不要仅仅从技法上来判别一幅画的好坏。我们应该 细心耐心的观察儿童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更深层的东西,以便从中发现儿童的种 种未表露问题并能通过美育予以改善和缓解。

1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两种儿童绘画形式的调查与比较分析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形式美和独创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美术形式的固在性可 以超过同样重要的内容因素。前苏联历史一文化学派的心理学家维戈斯基在其著名 的《艺术心理学》中写道:“显然,天才的指挥和平庸指挥演奏同一部音乐作品时 的区别,天才的话机架和忠实的临摹者之间的区别,全在于艺术的这些无限小的要 素,这些要素就是艺术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亦即形式的要素。艺术开始于‘这 一点点’开始的地方,这就等于说,艺术开始于形式开始的地方”。“”因此,形式 的构成尽管是有限的因素,但是却举足轻重,具有无限的意味。在儿童的绘画创作 中,他对思考、感觉和感受力的经验日益敏感,而表现了感情成长,借着空间、线 条、肌理、色彩、感情和思想的表现以及和谐的统一,便表现了整体的统整。 青岛幼师美术组的四名教师于2006年4月1日至7月30日期间,以青岛市 幼儿园小朋友为抽样测试对象,抽取5所幼儿园小、中、大各两个班级为样本, 每个班级抽取男、女生各8名为样本。要求参加测试的儿童进行意愿画描画,并 从年龄、是否接受过额外美术经验、是否画出题意、涂色方法、色彩表现、工具 材料的运用、人物造型、画面空间表现等方面设计了测试项目。本调查共获取有 效样卷201份。我们对201幅样卷进行了统计与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 出两种儿童绘画形式呈现出的绘画形式的不同特征,具体如下:

一、符号化与概念化的造型比较
造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造型艺术,与美术互用。广义则泛指无论有 无美的要素,凡人类利用一切可视可触的材料在空间或平面上做出看得见,摸得 到的形象或物体。造型艺术一词源于德语bildende Kunst,德国文艺理论家G.E. 莱辛最早使用这一概念。德语的bilden,原是模写或作模拟像的意思。因而,
bildende

Kunst一词曾经仅指绘画和雕塑等再现客观具体形象的艺术,以致今天

也有时仍用于这种狭义的解释。中国在晋朝时,对美术的造型特征有了理论概括, 陆机说:“存形莫善于画”。“51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所说的“应物象形”,就是指 绘画的造型。儿童绘画的造型特点是不求没有情趣的形似,不讲没有感觉的技巧, 凭的是孩子无意识的纯真自然的审美感受。 艺术是种特殊形式的创造,即符号化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儿童绘画语言 符号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图式言语行为与内心语言符号的差异。对于儿童来说,内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心言语的发展还不足以形成图式言语的心理机制,因此,他们在作画时便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儿童绘画表现的“原始性”是儿童心理、生理成长过程中 特定时期的一个“必然”生成物。“原始性”更像是一种未受到艺术环境影响的 本能反映,是心理的自然生成。这是每个儿童必然经过的一个阶段。由于环境及 各方面的因素不同,便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

(一)符号化的儿童画造型

这一组儿童画画面中运用的符号有的随意夸张,有的自由奔放,有的稚拙天真, 有着独特的感情色彩。他们有着奇异的想象,凭着自己纯真的天性表现了自己心 中“美”的概念。绘画在不受技法的影响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感觉和情绪,这 种境界是很多大师都想达到的。儿童绘画语言也包含着观念与情感的内容。在儿 童绘画作品中,我们很容易发现那种强烈的情感倾向及象征意味,比如《大客车》 这幅画,小作者关注的是大客车的造型,而不是这幅画,他用简单随意的线条来 表达大客车。正是这种没有受到外来绘画语符号的约束,作品才显得轻松自然、 童趣天真。画面中儿童运用程式化的方式反复画一些熟悉的物体,这些程式或符 号并不意味着儿童丧失了创造力和观察力或智力,相反,他们正在组织周围的世 界,并竭力赋予这种组织一些逻辑性。大多数儿童在表示“家”时,都画个人字

形的{金小屋,糕表示太阳,。铲表示树,o表示苹果,、逊乡表示
小草……根据苏珊.朗格的观点,“被感觉提供的材料不断地被创造出成为我们的 基本观念的符号。其中一些观念能以我们所谓‘推理’的方式组合处理。”思维个 体(儿童和大人)不断创造他们的经验符号,以便能更好的思考这些经验。可以
说思维的发展离不开符号化。“”

皮亚杰描述了认知的两个主要方面,第一个是引起个体和能够环境变化的形位 操作方面;第二个是观察、模仿或心理意象的现实描述的象征方面。当现实的情

1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况尚未直接出现时,一个人能运用一种被认知的象征方面所赋予的精神“模仿” 来思考它们。模仿也反映出个体独特的理解和解释。 儿童在运用美术材料时,能清楚地看到观念的形式。他们在仔细安排经验符号 中,还发展了秩序感。罗恩菲德相信重复行为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寻找秩序,自 我肯定以发展控制力的需要。他认为绘画中的重复图式对抽象思维的发展十分重 要。儿童不断采用的绘画程式不应被蔑视为创造性贫乏或懒惰的征兆,相反应作 为认识发展的属性而予以高度重视。

(二)概念化的儿童画造型

这一组儿童画画面运用的符号语言概念化,明显的受到简笔画的教育影响。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当他们作画时,一旦外界给予他一种语言符号后,他们便 很轻易借助这种“概念”把事物表达出来,而这种符号并不是儿童的原始触动, 而是成人高度概括了的“概念”符号。比如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强制性地把 一些固定的绘画符号(如简笔画)教给孩子,孩子们将不假思索的照搬临摹,这 种教学只能说是技法教学,而不是美的教学。这几幅儿童画虽然也是语言符号, 但这种程式化的符号很明显不是孩子们心中自然感情的表露,而是在外界的指导 或干涉下,使学生在作画时只会利用这几种符号来组织画面,把这种千篇一律的 概念符号灌输给儿童,这使儿童无法从现实事物中观察体验总结出自己的东西, 渐渐走入了死胡同。这正是我国应试教育的危害。这些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绘画 语言贫乏,造型概念化,表现手法单一,缺乏创造性。从中清楚地反映出教师在 教学指导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即临摹教学或教学示范过度对幼儿绘画表现的影响 较大,这种教学要求孩子表达与教师的范画一致,那么,孩子的自我认识和感觉 以及对自我的体验和经验就被抛开了。孩子在初阶段由于生理的发展和心灵的活 跃,他没有办法表达得跟教师的范画一致。而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势必练习老师 的表现手法和图形线条。所有的学习都限制在被动模仿的层次上。教师的教学基
2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上是以简笔画造型为主,而以色彩的夸张和丰富过度为效果的表达。以教师为 本位的儿童绘画教育忽略了这个心理因素,它以获得绘画技法为主要目的,注重 的是“知识的灌输”。对培养孩子观察和总结以及表现能力的训练也省略了,直 接给了一个最终我们成人欣赏的结果。这种传统教育方式,使得成人对儿童绘画 的自我表达和儿童的自我体验产生了很大的干扰,甚至限制了儿童的心智成长和 感情自由等很多发展因素。教师所传授的人物造型成为幼儿头脑中的固定图式, 阻碍了他们自我表现能力的发展。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是儿 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要求儿童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 重要的是表现个性。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 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 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 能力,把儿童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特别注意 避免概念化所表现出的那种呆板和千篇一律现象或者皆 为简笔画、卡通画形式。几何形的概括方法更多的应属理 解认识的范畴,而非表现方法的问题。许多儿童、许多人 没有弄清这一点,甚至于是专业教师。许多家长和教师常 以简笔画方式教孩子,孩子也较 乐于接受。然而,用单纯的简笔 画方式去教那些幼儿和少几的做 法绝对是弊大于利。以几何形概 括法来认识形体有利于对形体整体的特征把握,以便准确 表现。但是以此用于画法上就有些偏颇了。它在很大的程 度上对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是一种局限、制约、束缚, 甚至于是一种枷锁,是对儿童的摧残。极易使儿童在表现上流于形式化、概念化, 从而使画面了无生气、缺乏灵气,也少有了艺术的审美趣味性,也背离了艺术教 育的宗旨。 两种符号引发了我们对两种教育模式的思考:一种是抽象的,夸张的变形的, 表现儿童真情实感的素质教育;一种是概念的,死板的,是老师及外界强压给孩 子的。经过模仿教育越久,儿童的记忆就越深刻。比方说,儿童模仿的是一棵树,
2l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太阳、小鸟,那么,在另一件作品中,儿童将不加选择的应用这些知识,直到把 每一块颜色,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物体的位置,每一个形状的画法都印在脑子里。 因为教师在施教中对观察和理解没有作必要的引导、儿童在绘画模仿中没有自己 的感受表达,那么,儿童的天生的学习能力就只有记忆力可以应用,这时画的简 笔画将被儿童当作知识牢记在心。这让儿童对学习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只有成 人的才是对的,教师的才是正确的。如此一来,儿童在学习的强烈要求下,不断 记忆成人的思维、行为和表现,从而形成强烈的依赖性,同时也极大的挫折了儿 童的自信。 在模仿教育中,基本上表现了线条的形状,和部分的美感表达,而在感情上, 只有一种,即呆板、概念。所有的线条把美感扩大化,只存在几何线条(椭圆形、 三角形,直线,弧线、正方形、长方形等),对儿童本身的心理变化所产生的节 奏、韵律、聚散,弹性以及刚直、柔弱、憨厚、温和、胆怯、自信等心理变化的 因素完全压抑,在色彩表达中几乎没有任何的感情倾向性或主观心理的表达。久 而久之,儿童的感情无法得到合理的宣泄,从而导致弹性贫乏和感情的压抑,而 感情的压抑通常也导致了儿童智慧成长的封闭。 当儿童一切按照设计好的固定模式成长的话,儿童本身的潜在能力便无从挖 掘,即便是天才的儿童,有天才式的模式,限于儿童自己能力的差异,天才儿童 也只能和一般的儿童一样成长。艺术贵在真性情的流露,而模仿本身就已有违纯 真的表现。艺术的天性需要听从生命的呼唤,就像身体会伴随节奏而起舞,眼睛 因适应秩序感而舒适一样;就像听命于内在驱力,如箭在弦,不得不发,这样才 能表达出感人的东西。我们要尽量避免在得到训练有素的记忆之后,同时失去了 率真的感受,丢掉了自然天成的情感和韵味。艺术教育不能用各种方法把这些可 贵品质打光磨平,最后只剩下技术、程式、理性和概念的堆积。模式化的艺术表 现,其效果如同某种职业化的笑容,老练的表情中反而缺少感人的魅力。

二、直觉反应色彩和思维反应色彩比较
当前儿童绘画的色彩教学,大致有如下三种倾向,一是设定物象,由儿童按 冷暖关系填色;二是再现客观物的固有色;三是无规律地着“五颜六色”。第一种 情况虽注意到色彩的感性认识,但规定了物体造型,缺乏对色彩造型的理解;第 二种情况则完全提供参照,限制了儿童的想象和自由表达空间;第三种体现了儿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童绘画的自由精神,但让儿童失去了对色彩的主观把握和基本的美术色彩素养。 在这样的色彩教学中,色彩处于附属地位。这就使得儿童的绘画直觉无法在色彩 领域得到充分实现。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抽象思维在开始发展;情感占 优势,认识过程有很大的情绪性。“71在说明儿童美术的特征时,罗恩菲德特别提 出了知觉的视觉模式和触觉模式这组概念。罗恩菲德认为,知觉有两种反应模式 ——视觉型和触觉型。视觉型是一种客观类型。视觉型的个人喜爱环境,是世界 的旁观者。他们在画面中倾向于具象的写实。而触觉型是一种主观类型。触觉型 的个人是世界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他们专注于主观经验的阐释,其绘画倾向于 高度主观的表现。当儿童成长时,大部分人(约70%)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去面 对世界(约47%的人倾向于视觉型,23%的人倾向于触觉型)。“目 色彩是人视觉的一部分。在儿童的视觉 中,色彩几乎是全部世界。他们用色彩和世 界对话,用色彩和世界交流。杨景芝老师在 她的著作《美术教育育人的发展》中作了研 究性的阐述,她写道:“人的色彩感觉大体 分为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两个阶段。直觉反 应是指人看到色彩后的感觉;思维反应是人对 色彩的判断和选择。儿童对色彩的认识主要来 源于直觉反应。”孩子喜欢运用色彩去自由表 达丰富的内心世界o[19]颜色一直被认为与情感 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儿童画对画中颜色的使 用和表达也相应的得到了重视。当我们在考虑 儿童画面中的色彩表达时,一定要结合儿童绘 画各个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来看。一般来说在绘画发展的最初阶段(相对于涂鸦期), 儿童选择颜色是无意识的,他们常常抓起离他们最近的画笔做画(不管什么颜色)。 然后等到了符号期以及写实期,随着儿童各方面的智力以及观察力的发展,他们 已经开始把图画中的颜色与他们知觉到的环境中事物的颜色联系起来。并且对色 彩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儿童绘画作品的色彩会告诉我们儿童鲜明的性格特点。在心理研究中,通常 把人的性格根据气质不同分成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前 两种性格的学生在绘画时更富有激情,色彩明快,构图饱满,只是缺少耐心,容 易激动,又稍带马虎;而后两种类型的学生, 则更多地表现出认真,有始有终。只是动作过 于迟缓、拘谨。所有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 学生性格的写照。有这样一个小朋友,他为人 爽快、热情,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性格。在他 的作品中时时透出那份豪气。他的作品色彩明快,更多地喜欢选用暖色、亮色、 以及鲜艳的颜色。和他同班的一位小朋友则刚好相反:文静,内向很听话。她画 画很认真,有始有终,色彩以冷色为主。这种 构图、色彩上的差异展示着小朋友性格类型的 不同。幼儿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想象和情感 以造型的形式表达出来。画面就是孩子心灵的 窗户,是孩子性格的自然流露。心理学研究表
明,一切外显行为都有其内隐的心理原因。

(一)直觉反应色彩

在整个哲学心理学的历史上,直觉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在。㈣“直觉”,一般 指不经过逻辑推理就直接认识真理的能力。美国著名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 “直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性质,即直接领悟发生于某种情景中各方面作用的后 果的能力。这表明,直觉是一种感知能力,并存在于不可言传的纯粹的下意识之 中。从绘画的角度看,直觉往往成为创作灵性和情感表达中最具价值的源泉。儿 童在审美创作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表达内容和效果的不确定性,不可预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效果,正是受到绘画直觉的影响,才流露出不经意的不 饰雕琢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情绪。直觉反应色彩就是使用主观色彩,色彩和感情有 关,和自然无关。 绘画直觉是指绘画主体在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过程中本能显现出来的主观意 识。儿童的理性思维尚在建构和完善过程中,因此,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带有 相当的直觉成份。他们的这种对客观世界的经验性把握,通过绘画手段表现出来, 产生极具抽象美的感性的直观的视觉形式,主要来自其现实生活经验和内心。这 正是儿童绘画所需的本质内涵,也是其绘画作品显得朴拙、稚嫩和率真的原因所 在。但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于忠实地再现眼睛所看到的和经过理性思维判断所 想到的东西,很少注意儿童直觉的表达,更缺少针对儿童直觉而进行的训练。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 智慧占主导地位。通过直观感受发展 认识是儿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儿 童依靠直觉观察和感受色彩,无拘无 束地运用色彩进行表现,是人的本 能、本性的自然流露。儿童的色彩朴 实无华,生动真诚。艺术要求儿童注 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 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儿童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 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 画成紫色;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 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 进行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 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 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 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 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 认识就会得到升华。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 艺术家才有的特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可 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色彩直觉绘画的可视形式来自绘画主体对世界的整体感应,不需要有现实的 参照物,也不仅仅是视觉体验的呈现,它还包括了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体验。 其作画方式和画面可视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截然不同。直觉绘画的可视形式 只有通过色彩来表达,才能获得对直觉的展示。色彩既是语言,又是载体。儿童 画中对色彩的运用是大胆而毫无顾忌的,他们大多用原色作画,可以根据自己的 兴趣而随意涂抹,有很多违背自然的色彩,如太阳可以画成绿色、小羊画成红色。 色彩鲜艳的暖色如红色、黄色、橙色和大紫、大绿、鲜蓝是儿童画中常见的色彩, 这是因为鲜艳的色彩在视觉感官上要比黯淡色彩强烈得多。 因此,儿童绘画的色彩教学可以借鉴这一形式,让儿童的绘画直觉在直觉绘 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和愉快的表达。儿童绘画色彩直觉教学中“直觉”的意 义有以下几点: 1.色彩获得独立性表达。色彩直觉绘画的可视形式来自绘画主体对世界的整 体感应,不需要有现实的参照物,也不仅仅是视觉体验的呈现,它还包括了听觉、 味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其作画方式和画面可视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截然不 同。直觉绘画的可视形式只有通过色彩来表达,才能获得对直觉的展示。色彩既 是语言,又是载体。因此,通过对儿童开展直觉绘画教学,能使色彩在儿童美术 领域真正脱离形象,单独成为绘画作品的主体,成为个性化表达。这是色彩直觉 教学赖以实践的必要前提。 2.提高审美素养,实现主体价值。儿童绘画色彩直觉教学是培养儿童在最原 始和最直接的景况中寻找新的、最能展示自我的表现方法。这其中就包含了儿童 对世界的直观认识和把握,对自我和客观世界的敏感度,对审美各元素的感受能 力,审美表达的丰富想象和自由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等主 体价值在文化层面上的实现。从而从心理学意义上实现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
展。

(--)思维反应色彩

意识常可被称为客观心理,其表现是通过观察、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 进行的认知客观性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逻辑的、理智的,具有系统性。意识 是个体发展到一定水平或阶段的心理产物,起码需要个体的认识发展达到主客体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效分化的程度,因而它是后发的。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包括人

此刻意识到的,以及此刻意识不到,但可忆起、复现的部分。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美术创作仅仅是“感觉”的作为,而根本不是思维可以 立足的地方。这是对“感觉”概念的一种极大的误解,我们只要面对任何作品的

图像,就能够发现他们不同程度的包含和思维的运动方向仿佛一致的性质——抽
象。一生对美术活动保持非凡热情的巴尔扎克曾在《论艺术家》中写道:“艺术作 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川2”确实,真正的从具体的图像中 自然而然的溢出的美术作品比图像本身要抽象、深远得多,从而变为对人类存在 的某种本质的陈述。歌德曾经说过:“在每次对世界专注的扫视中,我们都在推理”。 因为只要我们对所见的物体不进行思考,我们其实根本就没看见它。看始终意味 着去认识。甲思维反应色彩就是使用自然的色彩,注意环境变化对色彩的影响。 在绘画的过程中,儿童逐渐发现到,色彩和物体问存在着某些关系,在色彩 中,儿童亦发现了这种关系,决定色彩的不再是主观经验或是感情的束缚了,对 任何环境所获得的客观关系使儿童认识到:色 彩和物体之间是有关系的。儿童的这个发展阶 段称为“客观色彩阶段”。在儿童画中决定色彩 样式的有可能是视觉概念,比如;“叶子是绿色 的”,当儿童首次看到叶子时是绿色的,于是就 建立了叶子和色彩的关系,他会继续使用他既 定的“绿色”,而无视于叶子因季节变换而变色的视觉经验,甚至叶子掉光的秃树。 但是,在当今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中,色彩的表达也是以成人的“儿童化的 视点”来对待孩子的作品。而孩子也在模仿成人这种“儿童化的效果”。在教学中, 美术作品的技巧很被强调,而因为有“儿童”的因素,教师便把成人技巧用“儿 童化”的方式教给孩子,但因为孩子本身不理解光源和明暗关系,所以,教学中 就没有了明暗关系,所以,色彩同类色的过度丰富变成了同样明度的“花布”。这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样,孩子错误的以为这是美术的目的,而教师的理解又恰巧相反,教师的理解, 孩子的绘画就是五彩斑斓的,教师以为儿童的绘画就应该是这样。因此,教师跟 儿童都错位了。 因为孩子的视觉发展的关系,他们还不能认识到过于细微的色彩,他们的色 彩感觉是很直接的,依靠第一印象的直觉。孩子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上,对孩子本 身的视觉关系造成了混乱。既不满足孩子视觉成长的刺激,也不满足专业教学的 技巧学习,而造成模式化的色彩表达。在孩子作品中,因为画面效果的追求,孩 子正常的视觉刺激经常被打乱和中断干扰。而对孩子的色彩灌输,他们会牢记这 个知识,所以,“脸”永远是“肉色”,“树”就是“绿色”,当有了这个概念后, 孩子是不敢轻易打破的。这样的后果是限制孩子的视觉刺激,造成了孩子的表达 的单一和色彩感觉的迟钝。也因此给孩子的美感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儿童色彩画具有主观性、游戏性、随意性 和装饰性特点。如果色彩教学从写实色彩入 手,显然不易被儿童接受。所以宜采用色线和 色面结合的平面画法。平面画法把色彩作为一 种造型手段,看作是一种造型符号,既可以以 物象固有色为依据,也可以改变固有色的本来 面貌,根据个人的审美爱好加以“变色”,且 取决于画面的色彩效果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这点看,它更符合儿童对色彩表现 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儿童色彩教学不易过于强调物象的固有色,因为,这样 容易给儿童使用色彩形成心理定式。 儿童对色彩的美感培养,应注意色彩规律的认识和引导,使儿童在自由地运 用色彩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色彩表现的美感规律。让儿童通过色彩的涂抹表达他 们的意欲,根据直观反应再过渡到思维反应,启发儿童自身潜在的色彩感觉,指 导他们如何组合好色彩使其产生美感,培养根据描述运用色彩创造形象的能力。

三、展开式构图与透视构图比较
“构图”是一个外来语,是英语COM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原 意为组合、构成,是一个专用的美术术语。在美术创作中,构图一般是指在平面 的空间中安排和处理表现对象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成画面整体,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效果。在中国传统画论中,构图称为“章法” 或“布局”,并被认为是“画之总要”。构图是绘画特有的艺术语言之一,是绘画 美的构成要素之一。不同的构图形式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意向性和审美气氛。 一般说,构图涉及各种形式法则,其基本原理主要是对变化统一法则的应用, 由此产生对比、均衡、统一、节奏、韵律、等等构图的基本规则。同时,构图还 涉及许多表现因素,如透视法则,平面构成法则,空间法则,色、形、线的对比 与呼应,人物形象之间的呼应关系,画面动态关系等。 “所谓构图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的艺术。”(米勒语)它较为确切地 表达了构图的目的。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谓规矩是指前人经验 的抽象,这种抽象只要符合客观规律,就能对后人的行为产生指导意义。但这种 前人的经验,决不能成为束缚我们的模式。即使是程式化很强的装饰画,也不能 干篇一律的套用,构图贵在独创,因此绘画这一创作活动就应该在借鉴前人经验 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能做到“法无尽”是最明智的。 构图的过程是构思逐步成熟的过程,没有构思就无所谓构图,而构图也是对 画面形象和结构的全面经营和探索。因此构图是绘画中技巧性最强的一项工作。

(一)展开式构图
平视体构图是我国古代传统工艺装饰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最典型的作要 算战国宴乐铜壶上的装饰图案了。这种器皿上的装 饰完整而丰满,内容包括采桑、习射、狩猎、宴饮、 歌舞、水陆攻占等。这些丰富的内容被分门别类、 秩序井然的安排在上、中、下三个部位上,其装饰
形象简洁生

动,造型精 练、明确, 无论是人物、景物,都取得影像的表现手法 效果。每一组形象不分远近,不分大小,互 不重叠,都处于一条基线上。形象的表达全 靠侧面外形剪影,不受任何透视法则的约束, 使观众从剪影中获得共鸣。树的造型优美生动,只用几条弧线就突出了树枝的柔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韧性。为了使整个画面协调生动,人物也用弧线与树木相呼应,这样,所有形体 都统一在弧线的律动之中,其中点缀了点点叶片,真如一首劳动的赞歌。总之, 宴乐图的装饰采用了平面化和单纯化的表现手法,不但取得了华丽的艺术效果, 而且加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另外,汉代许多画像石、画像砖,画面布局也集中展 示了平视体构图的特点,如平摆,正面,形象不重叠,视点不集中,前景后景在 一个平面上出现,垂直线一律垂直,水平线一律水平,平行线一律平行,从而呈 现出较强的装饰风味。 儿童画的构图别具一格。在儿童绘画中,他们不考虑基底线和大小的关系。 一个形象可以自由的飘浮在画面上,儿童还没有脱离自我的概念建立空间关系。 儿童画多采用平面构图,这样的构图装得多,容量大,便于表现儿童的感受,因 为儿童总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东西都搬到画面上去。为表现树在前面,他 们把人画到树的上面,为了表示道路的遥远,把道路画到天上去,显得不合理而 又合理,令人咀嚼不尽。他们那自由、奔放、大胆的构图形式,将他们自己痛快 淋漓的创作情感倾泻在纸上,也是充满激情的稚拙味,传达出一种稚拙的美。
儿童画画面上的空间安排是平面化的、非客观再现式的、主观性的。虽然有 时这些被表现物体可能看上去在内容上

并无任何逻辑上的联系,但从视觉效果 上看,它们却常常具有密切的、内在的
必然 联 系。 画面 上呈

现出井并有条、和谐、均衡的平面构图,且极 富创造性。画面空间安排上常常是并无事先安 排设计,往往是从某一点向几个方向或四周展 开,从而一直画满整个画面。 在对整个画面的形象的布局安排上,儿童 试图将整个画面画满才肯罢手。但绝非是整体的,绝不具备整体观。儿童在完成 一幅画时不过是一个一个局部、一个一个形象地按部就班的从头画到尾而已。他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们唯一遵循的是自己的思路,当然是按他们自认为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大多是 按故事情节展开,有时也围绕选中的一个或几个主人公(主体形象)展开并不断 的添加形象,直到没的可画了为止。这时,不是画面满了,就是“黔驴计穷”了。 儿童画画面布局根本不讲透视关系。强调形体固有的、自我思维下理解的概 念的平面化的物象形象特征。不依透视,不按实际观察的角度、方向去加以理解 和表现。因为他们还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这是由二维思维发展阶段性所决定的。 他们只是按自己心目中的最佳角度、最典型特征去加以表现的。于是乎便唯美化、 唯理想化的去处理了。当然,在整个艺术发展曲线中,它应属纯粹的朴素的低级 思维表现,然而却不失其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二)透视构图

所谓”透视”,就是表现画面中各种物体的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或者位置关系, 在平面上构建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 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客观物体 占据的自然空间有一定的大小比例关系,然而一旦反映到眼睛里,它们所占据的 视觉空间就并非符合原来的大小比例关系了。正如一只手与一幢高楼相比微不足 道,手在远处几乎观察不到,但若将其向眼前 移动,它的视觉形象就会越来越大,最后竟能 遮住高楼,甚至整个蓝天,这就是常言所说一 手遮天的道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通过玻璃 窗子,向外观察,外面的景物,或树木,或山 峰,或高大建筑,或人群,都可以在很小的窗 框内看到。如果一只眼睛作固定观察,就能用笔准确地将三度空间的景物描绘到 仅有二度空间的玻璃面上,这个过程就是透视过程。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得 到相对稳定的具有立体特征的画面空间,这就是“透视图”。
3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所有透视方法都服从于画者对画面的表现要求。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选择运用最合适的表现手法来学习或者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学习透视不需要一 丝不苟地严格按照透视原理进行创作,如果一丝不苟地严格按照透视原理进行创 作,其结果往往是一幅呆板而又僵硬的画。观察和感觉对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已 经足够了。靠感觉画透视关系的最大好处是它可以应用到各种主题表现中去。 儿童的画通常把所有的“东西”都平行分布在一条基底线上,和基底线相呼 应的常常是在画面上方有太阳、云彩、飞鸟等。这是天地之别的标志。如图是一 位4岁小女孩的画。画中有房屋,有水池子,3个人,一棵树,还有一个动物。所 有这些都排列在画面下边的一条水平线上。虽然没有画出那条线,说明孩子脑中 已开始具有基底线的意识。画面上方的太阳和云表示天,人和物都“待”在下方 的地上。基底线式的造型说明孩子已经具有了人和地的概念,也是上和下的概念。 在孩子的空间位置概念里,所有的东西都在平地上:房子盖在地上,树长在地上, 人踩在地上,动物在地上跑。这就是基底线造型的心理依据。这种造型也要持续 很长一段时间。 在儿童画中,小朋友们往往采用混合式的绘画空间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而主要的空间表现方式就是“左右上下关
系”和“部分遮挡关系”。遮挡法就是前景

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利用前面的物体部 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现空间感。同时遮 挡法也让在有限的画面内表现更多内容成 为可能。儿童已经开始发现并表现出前后 显现的遮挡关系。他们在画长长的叶子时,知道组织和表现两个及多个叶子问的 穿插、遮挡,或是画人、小动物躲在大树后的情节。 但是一个四岁的儿童,可以在画面上表达出一个完整的动物。一个5岁的儿童 也可以表现出前后遮挡和空间关系。按照儿童正常的视觉和空间的发展,孩子并 不具备这样的注意力,尤其是空间感觉,孩子几乎不知道桌子是可以遮挡的。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知道:有关在空间里视觉变化的刺激,除非是应儿童的要求, 否则就不该刻意介绍透视和其三度空间效果的“结构”意义。深度的察觉必须由 儿童自行达成,假如剥夺了她这个自行发现的机会,而向他“解释”透视。就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夺了他一项重要的经验。老师必须让儿童自己发现,再根据儿童的程度而加以刺 激,让儿童意识到它自己的发现。… 我们应该注意到,儿童在7岁之前,手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动作的,那么,为了 达到家长和教师都满意的画面效果,于是便在儿童的画面上“示范”。因此,我 们经常看到很多4、5岁的儿童表现了很好的体积、比例和空间关系,也表现了很 多他们所不能理解的动作和联系,更表现了成人也很少有的计划能力。有些儿童 在画面空间表现方面模仿成人绘画,画面虽然有时在技能方面画得很好,但严格 的说,这种画并不能称之为儿童画。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创造性地用 自己形象化的“话”来表达情意,所画的内容、形象符号、画面形式用自己创造 的独特方式表现。儿童画在造型、色彩、构图三位浑然一体,有机地传达出一种 稚拙的美,这样的儿童创作才属于儿童的原创作品。这一时期的孩子,对绘画及 一切造型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其作品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艺术创 造力。他们己具有把握人和物的特征和将事物之间有机联系起来的能力。他们对 空间的理解,对形体的观察,对色彩的构成,对时空的奇特概念,以及幻想的丰 富,构成了这一时期儿童绘画的重要特征。只要他们乐意,无生命的东西可以变 为有生命的东西,静止的可以变成运动的……这时,如果仅以成人画的“空间”、 “透视”、“真实”等标准来对儿童妄加评论,横加干涉,就会使儿童这些独特的 潜质和创作热情受到压抑甚至枯萎。 儿童美术教育一方面要保护儿童绘画的原创性,同时还要适时地引导他们逐步 运用造型方法、色彩搭配方法、画面形式安排等,通过启发让儿童经过探索、发 现和总结经验,不断在艺术表现能力上得到提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儿童美术 教育,重视和尊重儿童自身的潜在能力。教学是建立在激发和引导儿童主动发展 创造力基础之上的,教学内容以反映儿童生活为原则,只有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 规律,才能更好的使他们健康成长。以学科为中心的儿童美术教育,用成人专业 化的观点去安排教学内容,将着眼点放在“提高”儿童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素养方 面,用现代艺术中一些不易被儿童理解的艺术形式,让儿童被动的模仿,这对儿 童的发展是一种误导。儿童美术教学既不能让儿童自由化发展,也不应过早地向 他们灌输专业知识、技能,使他们的原创作品受到扼杀。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艺术创作由幼稚到逐渐成熟,要经过由原创到逐 渐掌握和运用美术专业造型法则,再到逐步抛弃法则的学习过程。因此,儿童美
3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术教育,一方面,不能过早强调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科性,要尽量使儿童有自 由表现的创作空间;另一方面,也不能只强调游戏性、趣味性,必须注意适时地 通过潜性教育进行个别引导。儿童美术教育不同于成人的专业教育,它应该是直 觉的、感性的、表现性的,必须要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施教,通过美术教育 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第四章对当今儿童绘画教学的启示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关键是给儿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对 儿童画画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几童的绘画能力不是通过讲授技法就可以教出来 的,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才 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因为美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美的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美即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造美。 儿童绘画教学就是以儿童绘画为本位,以教学为手段,正确引导儿童通过绘 画表现自己学习和生活,以反映儿童的思想情感、认知发展及其个性特征,实现 儿童开发心智、启迪创新的功能。当前在儿童美术教学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

两种倾向——一是“回生”,走模仿性常规教学的老路;二是“自由化”,受“无
辅导”或“随意性”教学的误导,根本没有进行科学的教学引导。 美术启蒙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承担的历史使命——要用发展“儿童画” 作为美术教学的启蒙教学,用保护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表现的教学引导和心 理训练,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创造性才能的教育目标。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儿 童艺术教育“零点计划”主人茄德纳博士所认定的“教师的任务基本上是为自然 出现的那些发展提供支持,对来自儿童的积极性做出赞许和同情的反应。然后, 在同年中期和后期急需要给与更多的积极干预,在学习某种艺术技能和技术时给
与更多的训练指导。”

一、

明确儿童绘画教学目的保护儿童绘画原创价值
儿童美术教育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教育,它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

如果我们把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看作是接受美术知识、技能培训,把基础教育中的美术 活动当作专业的技术教育,就会偏离美术教育的根本宗旨。从目前整个社会儿童学画 的现状来看,多数儿童是在家长的一种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带着各种想法走进各类儿
童绘画培训班学画的,因此,儿童学画往往是以家长的意愿和要求为转移的。由于多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数家长对儿童绘画存在着认识的偏差,对儿童学画目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故导致儿 童学画误入追求过程的模仿和结果的逼真的歧途,最终使儿童绘画形成明显的”样式化 ”和”概念化。。扼杀了儿童想象创造的才能,违背了儿童学习绘画的真正目的,错失了 培养儿童综合素质的良机。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就极力反对在美术教育中让儿童去抄袭与 模仿。他认为这样往往会把儿童蕴藏的绘画潜能和创造才能扼杀在萌芽状态中。艺 术是个人经验和自我外化的一种形式,是可视的思想和情感的投射。嘲1画画是儿童 表达思想、情感以及思维、想象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所致。因 此,要始终明确、把握儿童绘画教学的目的,从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要求 出发,运用儿童绘画科学的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掌握 必要的美术知识、技能、技巧,引导儿童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理解,培 养儿童感知、思维、想象、创造能力和个性特点,发掘出儿童绘画的潜能。同时, 在儿童学画过程的一系列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对儿童的品格、意志等施加一定的影 响,培养儿童完善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我国一些著名的老画家也建议,不易束缚孩子的思想,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 力,临摹不要太多,要充分发挥儿童胆子大,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放手培养儿童的 创造力。幼儿学习各种艺术技能,正是为着培养创造力,而不是一味要幼儿临摹, 来束缚幼儿丰富的艺术创造才能。乜目 所以儿童美术教育必须树立突出儿童主体地位的观念,使儿童在生活实践中 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扮演“组织者” 和“合作伙伴”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组织设计、分工合作、讨论协商的方 式,开展美术活动。只有不断确立儿童主体意识,发挥儿童主动精神,培养儿童 的自我认识、教育能力,发展和完善个性,才能使儿童从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 创造美,全面提高儿童生活质量

二.处理好儿童绘画表现和技能技巧的关系
在儿童画教学实践中,技巧是个无可避免的问题。因为无论制定怎样的教学 计划,确立怎样的目的、要求,最终都将落实在孩子的绘画操作上。但正是在这 一问题上,意见最多。很多重视创造性的文章都肯定地认为,辅导儿童画不应重 视技巧。而许多“画典”之类的儿童画范本,又显然把临摹好的范画作为技巧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标准。所以,是否先该搞清:所谓技巧,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呢? 好的技巧都产生于传达的需要,技巧和内涵相辅相成。没有内涵,所谓“技 巧”公是无灵魂的虚假空壳;而舍去技巧,也更是无游魂野鬼般的“内涵”可言。 对作品含水量义的认定,不会听作者的另外解释,而只能以技巧所表达出来的那 些为准。所以所谓技巧,是指一种表达能力。就如语言一样,既具有规范性的语 法共同遵守,又具个人性的口吻各自相异。我们既不会称赞一个词藻华丽而言之 无物的作家为技巧高明的作家,也不会承认一篇似乎心有所感却词句错讹的文章 为好文章。真正的绘画技巧,当是指以绘画语言成功地传达出有价值的信息能力。 看来,技巧的一头通向精神,另一头通向物质,它们好像电的两极,缺掉任何一 极,都不可能电流畅通,不可能闪耀出艺术的光华。有了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儿 童画的技巧问题时,也许就可以减少些混乱了。 我们首先看到,大师们的技巧是各不相同、十分个人化的。而这首先归因于 他们表现的内心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倪云林以他枯笔淡墨的技巧表达他内心的冷 寂和淡泊,凡?高以他旋涡状的密点传达出如痴如狂的激情,这些特有的技巧就是 他们的标志。后人的仿效,即使学像几分,也无多少价值。因为在追随者那里, 学来的技巧缺乏内心的依据。较低的画家如果满足于表面地照搬大f)币1fJ某些技巧, 那么这种技巧在造就他们的同时,也限定了他,使他永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他 其实只学了别人的讲话腔调,却不明确在讲些什么。 可另一方面,在美术史上,技巧的相通性和传承性又是普遍存在的。如中国 山水画的山石法和树叶点法,就有一以贯之的演化脉络可循;在西洋绘画中,透 视法和光影表现也是漫长画史中众多画家的共同技法。对大师们来说,接受前人 和他人作品的影响包括技巧的影响,仍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某种类型 的画法自有其漫长的成熟过程,画家个人应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所作 为。更本质的解释也许应该是:人性的共同点,人类感受的共性,人类要表达的 东西中那些彼此相通的东西,那些东西形成了技巧的规范性,是必须共同遵守的 艺术规律的一部分。好的技巧都产生于传达的需要,技巧和内涵相辅相成。没有 内涵,所谓“技巧”更是无灵魂的虚假空壳;而舍去技巧,也更是无游魂野鬼般 的“内涵”可言。对作品含水量义的认定,不会听作者的另外解释,而只能以技 巧所表达出来的那些为准。所以,所谓技巧,是指一种表达能力。就如语言一样, 既具有规范性的语法共同遵守,又具个人性的口吻各自相异。我们既不会称赞一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词藻华丽而言之无物的作家为技巧高明的作家,也不会承认一篇似乎心有所感 却词句错讹的文章为好文章。真正的绘画技巧,当是指以绘画语言成功地传达出 有价值的信息能力。 儿童学画,若一味临摹,副作用显而易见。儿童学会了以熟练的“技巧”作 画,却失去了感人的真切的力量。所以许多杰出艺术家都以羡慕的口气谈论儿童 的天然感觉和自发的儿童绘画。布朗库西甚至说:“当我们不再是孩子时,我们也 就死了。”马蒂斯说,“必须懂得怎样保持童年时代接触客观事物时的那种新鲜感”, “必须像孩子一样地观察生活。”灌输的“技法”和教给的“正确”画法其实都 是“技巧空壳”。技法灌输和轻视技巧貌似对立,但在重要一点上倒是完全一致的: 就是把技巧看做是孤立的东西,而忽略了它与视觉感受的血肉联系。前者使儿童 在所谓的技巧训练中疏离了真正的艺术活动,后者则架空了儿童的艺术创造性。 无论对画童还是对艺术家而言,这两面种倾向都将导致偏失。所以应该把技巧和 创造性统一起来。 但临摹又是学习艺术规范、接受艺术传统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不宜一概加 以反对。问题主要在于临什么和怎样临,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如果并从I临摹中找 到共同的表达原则,使儿童眼界高而心胸开阔。如果辅导得法,对孩子将是重要 的精神滋养和能力培养。临画是一种精读,重在读懂,使孩子了解各种技法的表 达依据,从中受到启发。儿童在临习中熟悉用笔用色,体会工具材料的表现力和 表现方式。意不在似,所以可以临得十分自在,使临摹真正成为对可能的表现方 式之寻找,而非对现成绘画手段的依赖。临摹是通过范画和样本间接认知形体, 从平面到平面移写,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的教学过程。但是在临摹教学中,儿童 不必进行构图的审美选择,认识不到真实的空间和形体,没有直接观察和直接验 证的经验,更没有以自然为师模仿表现绘画语言的艺术实践,思维活动受到很大 的局限。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越积极,观察的收获就越大。长期临摹教学, 封锁了儿童的视觉感官,限制了学生的手和脑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 能依照着范画样本摹仿描画,一旦写生实物和进行忆想创作就束手无策,有眼睛 不会看,有脑子不会想,有手不会画,更不能会创作。只能跟在老师和古人后面 爬行,不能画出更新更美的图画,它的最终发展结果,只能是摹仿表现,永远也 不会达到模仿性写实表现和创造性艺术表现的高度。美术教育家艾斯纳等人为代 表,他们认为,美术的表现不仅是感情的宣泄渠道,而是将感情、意象、观念托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付于材料,使材料转变为表现的媒介。在此过程中,美术技能技巧有不可缺少的 作用,没有它,这种转变就不可能发生,这就同语言一样,人不可能用一种自己 不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帮助儿童探索和驾御材
料,最常见的教学活动就是练习。

有人说过:“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学内容 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 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 收获。”因此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应权衡得失。虽说孩子的画“发乎天性,难得的 就是自然二字”,但是让孩子那些自然纯真的涂鸦之作成为一幅好的作品,学习技 法也是必不可少的。画画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的积累,没有积累,孩子想画画也 不知道从哪里画起。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他画的画很多都是线条,没有具体的 形象,不仅没有构图,涂色也没有章法。学习的过程就是孩子积累知识的过程, 孩子不仅知道该从哪里下笔,在表现事物形象、构图、和配色等方面也会上一个 新的层次。知识技能学习是幼儿美术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鉴于以上的观点, 在教学中应持非常慎重的态度。

三、优化美术教学内容结构
美反映生活,同样也表现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那些表现生动的儿童美术作 品,大多是儿童观察和体验他们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之后表现出来的。美源 于生活。生活是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源泉。儿童绘画是儿童反映自身生活的主体 性表现活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也是人的一种本能活动,如果没有 产生强烈的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也就不会产生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绘画。因此, 美术教学内容应注意课程整体结构的优化,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多元化的总 体效益。同时美术教育活动还应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带领儿 童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使儿童置身于社会生活大课堂之中,在生活 中感受自然美。通过参观、游览、体验,把美术馆、博物馆、商店、街道、民俗 活动等生活活动场所,作为学习活动的大课堂,把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把学校与社会、家庭结合起来,把美术与其它课程结合起来,在自由、和谐、愉 快的生活氛围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灵感,从而受到情感的、艺术的、综合 的、直观形象的教育。

3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改革美术教学活动
长期以来,儿童美术教育以教师讲解和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一赢没有得到根 本的改变。陈旧的、死板的、落后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致使儿童美术作业出现千 篇一律的怪现象,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师 应积极投身到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中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设广泛的美术 文化情境为前提,以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础,遵循美术教学原则, 大胆改革美术教学方法。广大教师要在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的同时,充分发 扬民主,尊重儿童的人格,善于理解和保护儿童的童贞童趣,竭力屏弃陈旧的、 死板的、落后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自主型的、个性化的 现代儿童美术教学新方法。通过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教学,直接(例如实地参 观文化宫、考察博物馆等)或间接(例如播放录像、听讲座、访问专家学者等) 地为儿童提供美术文化情境,对儿童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渗透 美术文化的内涵,使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广泛体验美术文化的美感,使每一个儿童 都具有基础的爱美的情趣和美术欣赏能力,激发儿童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大胆 创新的热情。 在儿童画教学中,应强调学生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针对在儿童画教学中一些教师一味重视技能技巧传授的教学方法,有人提出“不 教而教”的主张,但这绝不等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所作为,也不等于儿童画不 需要技法的学习。相反,它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但具有 相关的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熟悉儿童的心理特点,讲究教学的艺术,进一步更 新教育理念,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并将这些进行整合与 内化,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具体实施。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说过:“在 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不要阻碍通过歌曲、节奏、舞蹈等来 表述自己思想的自然成长,不要把成人表述时所采用的复杂而又发展的形势强加
给儿童。”删

传统美术教学方法以课堂讲述和技法演示为主,让儿童记忆和背画教师教的 技能,儿童学习美术并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美,对美术不感兴趣。随着社会的发展, 儿童生活质量的提高,只有拓宽美术学习活动的渠道,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式 学习为广阔、开放式的美术活动,把儿童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所以,我们要针对儿童的兴趣和心理特征,运用启发 诱导的方法,通过游戏、表演、故事、比赛、联欢、交往、展览等多种生动活泼 的形式,让儿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使每个儿童都能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 体验美术创造活动的乐趣,使美术成为儿童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现代生活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 儿童美术应走进生活,参与生活。当儿童伴随着一声啼哭声生活在世间的时候, 充满生机的一切就开始了。因为美就在我们身边,美是心灵的选择,是心灵与心 灵对话的途径,是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儿童美术教育应培养儿童参与美的生活、创造美的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使儿 童了解美在生活中不同功能,学会根据生活需要选择美,探索创造美的生活。只 有这样,儿童美术教育生活化必然充满活力,才能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儿童生 活美术化也必然蕴含美好情愫、智慧光芒,充满着成功和喜悦。儿童画,就是一 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不受任 何的约束,这正是儿童画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体现。我们应该遵循儿童的兴趣, 用爱心和耐心去诱导孩子们,发挥蕴藏在儿童身上的艺术潜能,把儿童这种纯朴 的玉料雕琢成颗颗耀眼的明珠。

五、建立科学儿童绘画评价标准
如何欣赏和评价儿童绘画,无论对成人或是孩子都应该加以重视。对于家长 来讲,要评价、欣赏儿童绘画首先应该了解、理解儿童的各个方面的特点。不要 用成人画的审美观来要求儿童画,以成人画的标准评价儿童画,要站在孩子的立 场来看待儿童画。成人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会有相当的影响。如果评价不好,可 能会打击、挫伤儿童绘画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判定儿童绘画作品的差别呢? 下面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看看。 第一、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多儿童绘画的内容空泛,形象概念,构思和表 现内容雷同。比如:画“和平”就一定要画和平鸽或者各国小朋友手拉手站在地 球上;画“爱祖国”就一定要画天安门等等。绘画中表现的内容应该体现出自己 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体现出儿童自己的态度。不能只注重技法、技巧的学习而 忽略观察、感受生活的这一重要环节。应该提示儿童描绘具体的生活,画自己熟

4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知的事物,小中见大。逐渐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使自己的绘画内容更加充实、
饱满。

第二、能否较好地表达和抒发儿童的情感 儿童绘画情感表现的培养也是情感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儿童画是孩子自我


思想表现的一种方式,表达着他们情感的变化,反映着他的经验和感受,体现着 他与周围事物的情感关系。在绘画作品中,注意作品是如何表现其内心活动的, 如何将绘画与个人情感表达联系起来的。有情感的作品才是有灵魂的作品。 第三、作画材料和作画技法、技巧运用是否得当 绘画作品的构成因素很多,作画材料、技法、技巧学习对于完成作品也是比 较重要。想象力、创造力再强,没有技法、技巧的运用能力,也是很难画出好作 品的。不同的绘画内容要应用不同的绘画技法和技巧、选择应用不同的绘画材料。 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取得更好的绘画效果。 第四、是否较好地表现了作品的美感效果


儿童画出的线条、色彩、形象等绘画构成因素有着自己的特点。对于绘画的 效果也有着自己的审美态度。不同的儿童画,画面的形式语言是否统一,是否表 现独特的视觉效果。可以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的审美规律来看看不同作品的差异。 比如:色彩的构成、韵律、节奏等。 第五、作品是否有明确的主题或情节 很多的儿童画表现的内容是有一定的主题和情节的。儿童在作画的时候身心 很投入,不断地去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绘画成为儿童心灵的一面镜子。这样的 绘画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能使儿童在心理、情感、智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有主题 或情节,就需要有较强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感受力。是有较高的 创作水平的一种表现。 第六、作品表现与儿童年龄是否和谐 在众多儿童绘画作品中,不同年龄的儿童,绘画表现也不同。并不是很小的 孩子能画出成人所画的形象就是水平高。因为绘画水平的高低标准并不完全是看 谁临摹的像。儿童一味临摹成人的范画,有碍儿童独立观察和思考,有碍于儿童 自己的绘画语言的发展。作品的表现应该是与儿童的年龄相适应的,和谐成长有 利于儿童绘画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儿童绘画水平的提高也不只是绘画技巧的提高。 其它方面的整体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技巧的学习也是会受到限制,特别是创作水
4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平是难以提高的。从儿童绘画中可以体察N)L童的洞察力、想象力、概括能力、 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等等能力的强弱。儿童绘画的发展就是自身的整体发展。 第七、能表现出对生活的观察感受,是否有独到的发现 观察力训练是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是绘画学习的第一环节。儿童在绘画学习 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培养观察能力。有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形 象和事物。在绘画作品中看看是否能够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是否表现出别人没有 发现的东西,表现出别人没有表现过的内容。 第八、作品是否有个性特点,表现出一定创造力 儿童的绘画作品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幼儿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儿童有个 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鲫是不是独立 思考来完成作品,是否表现出新的创意。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创造、创新能力。 开发智力的角度出发,创造力的体现也是评价儿童绘画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九、看看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 绘画学习是儿童素质培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发 育。其中,想象力的培养又是儿童绘画学习中的重要方面,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 能力。在绘画过程中儿童可以通过这种活动锻炼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于儿童 学习绘画过程中的习作也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看看是否完成了学习的要求, 是否大胆的尝试,是否有求异、求新的好习惯。发现好的地方给予积极的评价, 好的部分也应说的具体;不足部分应建议孩子重新观察、思考和尝试。而不应笼 统地给予消极的批评。几童绘画让我们发现另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应该始终以 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孩子,用积极的态度激励孩子。正确欣赏、评价儿童绘画,对 孩子绘画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儿童绘画属于素质教育的范围,是儿童依照自己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 所画的画,和专业绘画并非一回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儿童绘画从绘画艺术发 展来说,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伴随着儿童成长,反映儿童的 天性,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由于儿 童幼稚、单纯,所以他们的画不受任何限制,也没有任何清规戒律,由此形成了 儿童画所特有的雅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点。儿童绘画的特征是儿童心智和心绪 的自然表现,受技能的局限,儿童画中所表现的艺术趣味并不是儿童的有意追求,
4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流露。这是儿童绘画与专业绘画最根本的区别。儿童绘画是 人类参加艺术活动的初级艺术创造,因此,我们对儿童绘画的价值应倍加珍重。 对儿童绘画,我们要用平常的心态来对待,不要有太多的功利心,更不要用 这种心态去影响儿童。学龄前儿童绘画的内容和形式十分宽泛,只要是儿童生活 接触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画画的内容。儿童从事绘画活动本是很自然的行为, 他们画完了有时又破坏掉,因为在他们看来画画不过是玩耍而已,他们常常是在 涂涂抹抹中不知不觉地成长起来的。我们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他们过早地背 上沉重的学技能的负担,也不要强迫他们去画,当儿童产生了绘画的积极愿望时, 他们就会画得很好。 儿童绘画创作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寄托了孩子全部的爱,一张白纸就是 一个美丽的世界,他们面对这个世界去发现自我、展现自我、超越自我。这发自 心灵的闪光正是艺术生命的本真和人类智慧之门。

4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 大班美术活动‘快乐的粉刷匠》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体验式绘画活动:快乐的粉
刷匠

内容 来源

根据体验本位的艺 术教育思想,从儿童
模仿活动中生成。

l、引导幼儿用“纸箱”构 活动

重点

创造性地进行涂色
装饰

建“房子”和用漆刷涂色装 饰进行艺术表现。 2、初步培养幼儿创造和合 作的精神,让幼儿体验参与 “变废为宝”美术创作所带 来的身心愉快。
儿童经

目标

难点

合作

观察油漆匠的粉届工作,欣赏不同粉刷产生的 艺术美。 欣赏不同的房屋建筑艺术,了解外形、结构(下

验基础

教学

大上小)。

准备 材料 准备

l、主材料:

大小纸箱若干,盛在小桶里的各

种颜料、双面粘胶纸; 漆刷、纸帽、围裙每人一份;
2、副材料:

高低不同椅子、透明胶布、其他

纸类废旧材料等。
背景音乐《粉刷匠》 引导策略

有效指导

设计意图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体验(接 触): 教师与幼儿 一起玩纸箱

问:如果纸箱是玩 具,你们可以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

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 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 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 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

怎样玩?

二、引导 师幼共建“房 子” 讨论如何粉 刷?

问:纸箱变成什么
了? 问:“房子”不够 漂亮怎么办?

们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 粉刷活动是生活中一 件很平常的事,幼儿园、建 筑工地、家里、大街上经常 能看到粉刷匠在工作的情 景,而且现代对墙面的粉刷 越来越讲究个性化,利用涂 料的色彩来进行装饰,色彩 独特,丰富多样,非常容易 引发幼儿的兴趣,教师就是 利用并挖掘了这一教材的 潜在价值:

怎样粉刷才漂 亮? 问:怎样粉刷能保

教师简单示


持人和地面干 净?高处的墙
面怎样粉刷?

三、实践(创
作)

师幼一起扮作“粉 刷匠”。 问:几个人粉刷和 一个人粉刷有 什么不同? 指导:请幼儿站在 远处看看“房

“回归生活世界”已经

成为教育界这些年来最为 热切的呼声。要使艺术教育 回归生活,就是要将知识技 能本位的艺术教育变成体 验本位的艺术教育。 教师意图通过一系列 的活动:观察、讨论、建构 (第一次创作)、演示、粉 刷(第二次创作)、交流等 活动,将“粉刷”这种自发

幼儿角色体 验 幼儿结伴讨 论

师幼共同创 作

子”,边看边 “造”,边看 边粉刷。

1、师幼参观新“房

的兴趣内化成幼儿对艺术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交流(体 验成功) 欣赏作品

子”,小主人作
简单介绍。 2、幼儿在漂亮的 “房子”照相。

活动的主动参与,从而感受 生活中的美,激发幼儿的艺 术情趣,鼓励幼儿用合作的 方式进行艺术表达,体验艺 术创造活动带来的快乐!

拍照留影

3、教师小结:身边

一切美好的东
西,都是我们的

双手创造的。

选材意图: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 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 粉刷活动是生活中一件很平常的事,幼儿园、建筑工地、家里、大街上经常能看到粉 刷匠在工作的情景,而且现代对墙面的粉刷越来越讲究个性化,利用涂料的色彩来进 行装饰,色彩独特,丰富多样,非常容易引发幼儿的兴趣,教师就是利用并挖掘了这 一教材的潜在价值: “回归生活世界”已经成为教育界这些年来最为热切的呼声。要是艺术教育回归 生活,就是要将知识技能本位的艺术教育变成体验本位的艺术教育。 教师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观察、讨论、建构(第一次创作)、演示、粉刷(第 二次创作)、交流等活动,将“粉刷”这种自发的兴趣内化成幼儿对艺术活动的主动 参与,从而感受生活中的美,激发幼儿的艺术情趣,鼓励幼儿用合作的方式进行艺术 表达,体验艺术创造活动带来的快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及注释

[1]张广才《儿童画是一种很高级的艺术》2006年6月10日《美术报》 [2]引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3页 [3]路学正《深陷“误区“的儿童画》2006年1月7日《美术报》 [4]吴元梁.论精神系统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02(4) [5][美]布鲁柏克著, 吴元训等译: 《教育问题史》1991

[6]王大根著《美术教育目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7]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郑日昌陈永胜著《儿童心理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9]高月梅张泓著《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朱宝荣.心理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 [11]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4,277,318 [12]舒新域: 《现代教育方法》1930,P.468~469

[13](德)蓝德曼.哲学人类学.一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05,17 [14儿苏]维戈斯基: 《艺术心理学》,4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15]转引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16]引自[美]科汉盖纳:《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第55页。 [17]引自《学前教育学》,黄人颂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24页 [18]维克多?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第259页,湖南美术出版社。 [19]《视觉艺术心理学》,第17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 [20]转引自美术心理学,第179页 [21]引自《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十辑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赫尔曼.巴赫尔:《表现主义》,弗兰西斯.弗兰契娜编:《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23][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第218页
[24]转引自Cathy A.Malchiodi《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第55页

E25]引自《学前教育学》,黄人颂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30一231页 [26]引自《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下册,《论艺术教育的任务》,人民教育出版
社,第600页。

[27]引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4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记

在这篇论文终稿之际,我要向我的导师高毅清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还要 感谢美术学院的老师,没有你们的教导和教诲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没有你们的 支持和帮助,更不会有这篇论文的诞生。在此,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大力支持我工作的单位领导和老师、还要对我的家人深表谢意。 正是在你们的帮助和鼓励下,我才能够完成学业。这段生活经历将成为我最宝贵 的人生财富。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作者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编《当代幼师手工教材》(纸艺篇、布艺篇、泥工篇、废旧物制作篇) 予目号ISBN7-80230—1 71—81c.003

50

受过美术训练的与原生态的儿童绘画形式比较分析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李爱娟 山东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孙小红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儿童绘画心理 -老区建设2009,""(8)
儿童的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却不尽合理.要改变此种现状,我们必须懂得儿童的绘画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 能真正让儿童在艺术的天地中充分展现自我.

2.期刊论文 康凯 论环境对儿童绘画心理的影响 -大众文艺2009,""(14)
我国多年来儿童美术教育的老师大多深受原来熟悉和习惯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不假思索的向孩子灌输一些绘画的规律性的知识和强加一些成人认可的 观点,这样一来就束缚了儿童的想像和创造,抑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使儿童画变成了成人的"矫形"和"影子"而缺乏童趣.同时还严重制约了儿童绘画兴趣 的发展,从而丧失了其天真的天性.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分析了环境对儿童绘画心理的影响.

3.期刊论文 赵师行 对儿童绘画心理与艺术家风格形成联系的研究 -文教资料2008,""(25)
本文通过解析儿童绘画心理和对过往艺术家风格特点的归纳与比较,从而揭示出儿童绘画心理与艺术家个人风格形成的关系(原始本性、性格及观念 决定绘画风格),强调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所必须具备的某些心理特征,从而展望个人绘画风格的发展趋势.

4.期刊论文 王洁 儿童绘画心理探析 -考试周刊2009,""(42)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 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是行 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5.期刊论文 吴明理 小学生绘画心理特征分析与教学注意点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7)
根据儿童年龄心理特征,从小学入学到小学毕业,儿童绘画大体可以分为图式阶段和写实倾向阶段.

6.学位论文 常霞 关于11-13岁儿童绘画的特点及教学方式的探究 2009
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的探究,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学科能力研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儿童生理和 心理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儿童心理学的创立与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发展,为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教学实践的探索提供 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教育应顺应儿童那天真活泼情感的表现,要不断地激发和调动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使儿童成为一个有艺术思维的独立成长的个体,这也正是儿童发 自本性的人格化的需要。所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结合相应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教育模式是新时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 本论文主要关注的是11-13岁这个年龄段内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及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究。11-13岁,国内外学者把这一个阶段称作“青少年危机期 ”,这个时期美术能力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整个一生的美术能力的发展。因此,儿童到了这个年龄段是处于美术教育最关键的时期,作为美术教师应非常 清晰的了解这些特点,在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危机期”从而使美术学习的能 力有所提高,向着更理想更高层次发展。我们要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对儿童进行一生的教育,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价值,引导儿 童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课题。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11-13岁儿童绘画特点及绘画心理阶段的分类;第二章探究了美术教学中11-13岁“青少年危机期”教学方式;第三章 就解决美术教学中“青少年危机期”的矛盾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证。

7.期刊论文 梁奎然 浅谈儿童绘画活动中的心理活动 -美与时代(下半月)2004,""(4)
儿童绘画教学是当前儿童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就当前的儿童绘画教学活动而言,我们儿童美术教育工作 者往往只注重表面的"成果"教学,忽视了对儿童绘画心理活动的了解和研究,从而导致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能正确地对待儿童绘画问题.如何才能从根本 上认识和了解儿童绘画中的心理活动,找出一条符合儿童心理的儿童绘画教学之路,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并积极探索的课题.

8.期刊论文 吕耀坚 学龄前儿童绘画心理特点与引导 -中国机关后勤2004,""(6)
学龄前儿童喜欢涂涂画画,这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与教师了解一些他们绘画的心理特征,对科学认识幼儿、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绘画心理发展有三个明显的阶段:涂鸦期、象征期、概念画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绘画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异.

9.期刊论文 叶力群 儿童版画教学初探 -教师2010,""(11)
儿童版画创作过程,非常符合新<课标>倡导的课程的综合化,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的课改精神.本文从儿童 绘画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定位,从绘画的来源--生活、记忆、想象、个性四个角度进行版画教学实践研究.

10.学位论文 李甦 儿童绘画图形符号与语言符号关系的发展研究 2002
儿童绘画是符号,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主要活动之一.通过儿童绘画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以往儿童绘画心理研究存在重图 形表现轻语义表达,重形式而轻内容的研究偏向.绘画语义表达是绘画心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绘画发展心理学领域内,语义表达占有更为重 要的地位.该研究以绘画与语言都是符号的观点为统领,将不同形式的两个符号系统于意义之处联系起来.从儿童符号意义的概念掌握水平、概括意义中心 思想以及两种意义承载体(图画与故事)之间相互“转译”三个不同水平和不同维度,揭示儿童绘画图形符号与语言符号的关系,探讨儿童绘画语义表达 的发展特点.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广西民族大学(dxmzdx),授权号:2c0c3cb8-20e9-483a-9a51-9e3d00a27396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9日



  本文关键词:受过美术训练的与原生态的儿童绘画形式比较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0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20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7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