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19世纪俄罗斯绘画镜像中的悲剧色彩

发布时间:2016-10-09 18:24

  本文关键词:19世纪俄罗斯绘画镜像中的悲剧色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发表 > 19世纪俄罗斯绘画镜像中的悲剧色彩

19世纪俄罗斯绘画镜像中的悲剧色彩

发布日期: 2013-12-20 发布:  

  2013年第1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3年第16期

  摘 要: 19世纪是俄罗斯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时代,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与人民的矛盾日益激烈,民主革命运动日益高涨。对于俄罗斯这个历经多个历史时期的大国来说,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让俄罗斯人民尝尽了苦涩与无奈。随着人们思想的觉醒和民主思想的产生,艺术文化的发展也空前活跃。俄罗斯的画家们用手中的画笔表达了对人民大众的理解和同情。本文想以绘画这一直观艺术表现形式,来再现人们的痛苦生活,从而加深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加深对俄罗斯文化的热爱。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19世纪;俄罗斯;绘画;痛苦
  作者简介:
  张坤, 女,1962年10月25日生人。 齐齐哈尔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及文化;
  王宇晨,女,齐齐哈尔大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6--02
  绘画是一门用色彩、线条和形体在二度空间的范围内再现图像、传达审美感受的艺术,或者说,绘画是在平面上画出经过画家的观察与创造性想象改造过的现实世界面貌的一种艺术[1]。而痛苦是指人内心及身体感到疼痛、不愉快的心理,或是因希望的破灭而出现的心理不平衡的状态。它是人类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在19世纪俄罗斯的绘画作品中,有很多表达痛苦题材的作品,本文从产生痛苦的根源入手,试分析创作内容,体会艺术家们的内心情感世界。
  一、金钱时代的俄罗斯女性悲剧
  艺术是永恒的,时间是短暂的,绘画艺术能把人们平庸的现实生活提炼升华,从而唤醒潜伏在人们心底的意识,,使人们的意识得到升华[2]。绘画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它就是通过视觉来直观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人们常常是通过对一幅美术作品的赏析来认识不同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
  19世纪的沙皇俄国正处于社会的变革时代,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后,人们对社会问题十分敏感。在那个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暴发户有钱而没有权力,上流社会的官僚有权而没有钱,他们一个需要用权来维护金钱的积累,一个需要用钱来扩大自己的权势。于是,社会上就展开了一场场不光彩的交易。在黑暗残酷的沙皇统治下,女性更是悲惨和无辜,为了揭露、讽刺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画家们纷纷利用画笔激励着人们要为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抗争。
  费多托夫是俄国绘画史上著名的以喜剧形式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一位画家。《少校求婚》描绘了富商与贵族的联姻场面:媒婆带领着身穿军服、面带傲气的少校来到富商家;看到少校进门,商人的女儿故作羞态,丢掉手帕,扭身要躲进闺房,母亲一把抓住了她玫瑰色的裙子,嘴里似乎还嘟囔着什么。画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画面中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和形态,深刻的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在当时的俄罗斯社会中,婚姻已不再是感情的积淀和爱情的结果,而是买卖与金钱的一种交易。当《少校求婚》展出时,有老百姓站在门口对着街上来往的人群说唱:“正直的先生们,请来看吧,不收门票,不收钱,看他们如何仗势欺人,如何靠别人生活,自己不干活,只想讨个有钱的老婆。[3]”
  《不相称的婚姻》是揭示对女性摧残,讽刺丑陋婚姻,批判恶劣的社会交易的一幅名画。画面上猥琐的神父即将把结婚戒指戴在一位貌美如花、双眼红肿、面无笑容、低头无奈的十七岁少女手上,身旁站着她的“新郎”——满头白发,皮肤松弛,眼睑塌陷,手持蜡烛,胸前戴着大大的徽章,以此来象征他将军的身份和金钱的富足。画家普基廖夫有趣的将自己的肖像也纳入画中,双手交叠于胸前,目光严峻的审视着这场婚姻,画家以这样一种姿态来显示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愤怒之情。一场老夫少妻的婚礼就这样的在神圣威严的教堂里举行了,人们不禁要问:是金钱感化了上帝吗?
  二、制度改革——双刃剑
  俄罗斯历史上有很多次历史改革,影响最大的改革之一就是彼得改革。普希金曾说,彼得有时表现出博大的智慧,充满了善心和贤明,有时又表现出残酷无情、刚愎自用。虽然彼得改革将落后的俄国引向了进步,但与此同时,生活世代的旧世俗的摧毁也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对和不满,给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痛苦。针对彼得改革行动给人们带来的悲剧,伟大杰出的历史画画家苏里柯夫创作了绘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缅希科夫在贝列佐夫镇》。本文试赏析这两幅作品,来反映改革的残酷和人民的悲剧性命运。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描绘的是近卫军反对彼得大帝进行民俗改革,彼得大帝准备处死叛乱近卫军时悲壮、凄惨的生死离别的场面。红场上,面对即将被处死的近卫军,有人在默默的流泪,有人在号啕大哭,有人在抚慰亲人,而画面角落里的胜利者——彼得大帝,满脸愤怒,威武镇定地站在外国公使们的身旁。画家将近卫军、老人、妇女、儿童、刽子手、围观者通通交织在阴冷的蓝灰雾色中,使整幅画的悲剧色彩极其浓重。沙皇时代的近卫军主要是由勇敢倔强的顿河哥萨克族组成的,因此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作为古老哥萨克族后裔的苏里柯夫内心充满了矛盾。他一方面对同族人的悲惨命运感到伤心和同情,另一方面又敬佩彼得的胆识过人,有勇有谋。《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苏里柯夫的第一幅大型作画,此画表现了他对近卫军的同情,同时也歌颂了近卫军勇敢、大无畏和坚强的反抗精神。
  如果说苏里柯夫的前一幅作品是彼得改革的开始,那么《缅希科夫在贝列佐夫镇》就是彼得改革的衰落,彼得时代的结束。缅希科夫是彼得大帝实施改革的得力助手,更是彼得大帝的好朋友,他才智过人,曾帮助彼得巩固了俄国的政权。但彼得大帝去世后,他及其家人却被彼得二世流放到了西伯利亚贝列佐夫小镇。《缅希科夫在贝列佐夫镇》正是描写了曾为彼得改革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在晚年时代的悲惨生活。画面中,冬日里的缅希科夫一家人依偎在破旧的小木屋里,小女儿读着圣经,儿子摆弄着烛台,大女儿依靠在父亲的身旁,缅希科夫沉浸在痛苦的沉思中,他头发松乱,眉头紧锁,面色凝重、忧郁。苏里柯夫以静态的绘画方式刻画出了缅希科夫的内心的无奈和困楚,这一形象更加突出了这个家庭的悲剧性。这幅画表现了画家苏里柯夫对彼得大帝改革事业的肯定,以及对彼得大帝死后他的改革事业受挫的惋惜[4]。   三、政治迫害——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可以说是一个恐怖的年代,尤其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后,广大平民和沙皇制度的矛盾日益激烈,一批批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但沙皇的恣意报复和迫害,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被迫保持沉默,走上了被流放的道路。被流放的知识分子脸上刻满了流放之路所承受的艰辛和痛苦,他们的这种遭遇使人们深感同情,与此同时,人们也对他们敢于同沙皇制度说“不”的精神表示钦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这样评价俄国革命者:“我看,再没有比俄国专制制度更野蛮成性的制度了。就是这种制度产生了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多少年来,人们自顾受苦受难,甚至最后去牺牲自己,完全是为了他人的幸福,这是一种除了俄国之外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忘我牺牲精神。”[5]
  在1884年第十二届巡回画展上展出的《意外归来》是众多描写知识分子画作中最典型、最具人情味的作品。列宾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将一位在沙皇专制统治下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及家人看到其踏入房门的一刹那刻画得淋漓尽致。当满脸胡须,面容憔悴,身穿囚服,脚着沾满泥土的靴子的中年男子踏进家门时,驼背的老妇人激动地从沙发上站起;妻子惊愕地坐在钢琴旁;男孩欣喜地抬头注视着“归来人”;女孩疑惑地望着“陌生人”……画面的定格让人们猜想到这位男子已离家很久,也和家里失去了联系,因此家人感到吃惊和意外,同时也可以从家人的神情中看到,因男子多年后安然无恙的回归而感到欢喜,也因看到男子满脸疲惫可知多年来男子遭受了众多痛苦和折磨而感到悲伤。列宾通过对每一位人物面部表情和动作的细致刻画,表现出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此幅作品表达出了画家对所有进步知识分子流放者的同情,也现实的反映出了当时沙皇专制制度不仅迫害了进步知识分子革命者,而且给其家人也带来了痛苦和绝望。因此《意外归来》一经展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得到了当时进步阶级的推崇,深受人们赞扬。
  19世纪下半叶,有许多画家通过绘画表达了对先进知识分子的同情,与其他画家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体不同的列维坦则以“静”的方式为世人展现了革命者的悲惨世界。被后人称为“俄罗斯的历史风景画”的名作——《弗拉基米尔路》,深刻的再现了历史的变故和苍凉。这是一条看不到终点的大路,路的右侧可以隐约看到一个人影,但在空旷的大地和阴沉的天空下,他显得是那样的渺小,他是要通往何处?原来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路,这是一条苦难者通往寒冷的西伯利亚的必经之路,这是一条悲凉痛苦之路。在列维坦的这幅画中没有喧嚣的人群,没有过往的车辆,只有十字路口孤独的路标和囚犯步履蹒跚的足迹,沉寂荒凉的画作给人以压抑孤独之感。但遥望弗拉基米尔路的最远处,能看到微弱的光亮,使人悲怆的心情又得到了一丝安慰,这预示着某种希望,预示着走过这条痛苦与绝望的路就能得到解放,得到自由。列维坦的这幅作品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愤怒,对被流放者的怜惜,对为人民自由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革命者的致敬。
  随着19世纪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社会思想的发展,使人民同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大大增强了,让俄罗斯人民对当时的俄罗斯社会有了新的认识,促进俄罗斯各个领域的发展。尤其是俄罗斯的绘画艺术,画家们用艺术反映着现实生活,揭露着社会问题。可以说,19世纪是俄罗斯美术真正繁荣的时代。当代的我们,从一幅幅艺术作品中看到了俄罗斯人民在专制制度下悲惨的生活,看到了俄罗斯人民的勇敢,看到了俄罗斯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更看到了俄罗斯人民面对痛苦却心存希望的乐观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金亚娜.俄罗斯艺术文化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111.
  [2] 周荣山.浅谈油画作品中痛苦情感的表达[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4.
  [3] 胡见斌.探寻艺术空间:世界美术名作欣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2.
  [4] 任光宣.俄罗斯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73.
  [5] 奚静之.俄罗斯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92.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19世纪俄罗斯绘画镜像中的悲剧色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5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35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4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