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当代水墨山水画的笔墨样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2 00: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型期。随着视觉文化传播进入图像时代,西方视觉艺术审美价值观念的不断涌入,为水墨画家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艺术视野,水墨画也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在这一历史时期,水墨山水画的绘画语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要素的笔墨,它的审美价值及风格式样历经多次探讨得到了充分肯定。正是由于水墨画界对笔墨的争论与探究掀起国学热的高潮,改变了中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了水墨山水画的广泛传播与持续交流,推进了传统笔墨语言的主动转型。然而,在强调笔墨价值与笔墨精神的同时,不免出现曲解与过度阐释。因此,要从客观的角度看待水墨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创新,既要重视当代人因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而提出的视觉审美样式的新诉求,也要加强对水墨山水画笔墨语言的深入认识。本文以当代水墨山水画的“笔墨样式”为研究对象,从“笔墨样式的分类”入手,主要运用视觉文化的相关理论,采取图像学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当下丰富的笔墨样式进行归类,并且通过对当下水墨山水画笔墨语言的梳理与归纳,揭示它的深层文化内涵。本文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尝试探究水墨山水画的笔墨本体属性,追问... 

【文章来源】: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当代水墨山水画的笔墨样式研究


樊枫《川上行》Figure2-1FanFeng“ChuanUpstream”在樊枫的《川上行》(图2-1)中,画家将城市作为山水画的主要描绘对象

吴冠中,水田,梯田


当代水墨山水画的笔墨样式研究2.1.2 梯田山水画梯田、水田作为“人化的自然”的产物,是劳动人民艰苦奋斗、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反映,展现了当代人对农耕文明的眷恋。以梯田、水田为题材的水墨山水画为当画家提供了“田园情结”的情感载体,反映出当代人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陶冶山林心灵寄托。梯田及水田题材山水画的出现,为当代水墨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多样化提供更多可能。梯田题材山水画的创作是从外部另辟蹊径,从题材内容上进行拓展,不再绘北方高山大壑或南方平沙浅诸的景象,转而选择历来被大家忽视的梯田和水田作为作题材。画家们深入大自然,以实际体验的方式感受梯田的独特魅力。在与自然的亲接触过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并且极尽所能运用适宜的笔墨语言来表现它。画家多俯视角度表现自然景色,通过吸收西方点线面构成元素,以抽象的梯田形式表达内心故乡的情感。梯田题材的水墨画丰富了当代水墨山水画表现内容的多样性,并且拓宽山水画的边界,说明山水画已不再是精英群里的专属,而是能被广大人们群众知晓、悉的画科。

水田,实景,梯田,吴冠中


当代水墨山水画的笔墨样式研究2.1.2 梯田山水画梯田、水田作为“人化的自然”的产物,是劳动人民艰苦奋斗、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反映,展现了当代人对农耕文明的眷恋。以梯田、水田为题材的水墨山水画为当画家提供了“田园情结”的情感载体,反映出当代人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陶冶山林心灵寄托。梯田及水田题材山水画的出现,为当代水墨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多样化提供更多可能。梯田题材山水画的创作是从外部另辟蹊径,从题材内容上进行拓展,不再绘北方高山大壑或南方平沙浅诸的景象,转而选择历来被大家忽视的梯田和水田作为作题材。画家们深入大自然,以实际体验的方式感受梯田的独特魅力。在与自然的亲接触过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并且极尽所能运用适宜的笔墨语言来表现它。画家多俯视角度表现自然景色,通过吸收西方点线面构成元素,以抽象的梯田形式表达内心故乡的情感。梯田题材的水墨画丰富了当代水墨山水画表现内容的多样性,并且拓宽山水画的边界,说明山水画已不再是精英群里的专属,而是能被广大人们群众知晓、悉的画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南题材山水画的水墨表现[J]. 崔昊.  美术观察. 2017(12)
[2]姜宝林笔墨语言的现代观念转换及其意义[J]. 牛宏宝.  美术观察. 2017(04)
[3]我的艺术自白[J]. 姜宝林.  美术观察. 2017(04)
[4]中国当代水墨画的新定义[J]. 詹姆斯·埃尔金斯,毛秋月.  美术研究. 2012(04)
[5]画冰雪山水技法(六)[J]. 于志学.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12(03)
[6]笔墨等于零[J]. 吴冠中.  美术. 2010(09)
[7]传统水墨画的变革方向[J]. 邵大箴.  艺术.生活. 2009(03)
[8]中国画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从《中国画艺术专史丛书》撰写的角度[J]. 周积寅.  艺术百家. 2009(02)
[9]当代中国画之我见[J]. 李小山.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09(01)
[10]自画实说[J]. 姜宝林.  美术. 2009(01)



本文编号:3583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83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a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