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从“润含春泽”到“干裂秋风”探究程邃枯笔山水画艺术演变及成因

发布时间:2022-02-08 20:30
  晚明在董其昌等人“复古”思潮影响下,画坛摹古风气极为严重,以至于“家家子久,人人大痴”,画风了无生趣,味同嚼蜡。对此,程邃以他“奥博之学问”钢刀与柔翰之结合造就出的画风在当时独树一帜。他曾师法宋元诸家,但是并不泥于前人法,又汲取当世名家画中之精粹,并把自己在诗文与篆刻上的造诣融入画中,别开生面。纵观程邃一生的绘画,早期以“篆籀”笔法入画用笔稚拙而圆浑,承袭元人枯笔淡墨之精髓,画面意境上平淡而天真。而后又脱出前人笔墨之窠臼,笔调简练,画格超逸。晚年所作枯笔焦墨山水线条“凝练老辣”,笔墨“浑厚华滋”,意境深幽,给人以“荒凉孤寂”之感。程邃在图式与位置经营方面,更是抛却前人单一刻板的面目而自成一格,但却合理而不失法度。本文以程邃“润含春泽”与“干裂秋风”绘画风格的演变为切入点,探究其画风的成因,对其中的笔墨形质、抽象而合理的图式与画中所呈现的“诗意”深度剖析,进而从多角度了解程邃画中所独有的“复合式”审美趣味。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从“润含春泽”到“干裂秋风”探究程邃枯笔山水画艺术演变及成因


清·程邃赠汉恭山水图(局部)

董其昌,画风,笔法,相对平衡


《赠汉恭山水图》(如图 1-1)是程邃在 1648 年赠予王光鲁以作纪念的一幅作品,二人念及范景文全家殉国之事,不禁悲从中来。此画是程邃早年的代表作品,此图乍一看极似南宋画的“残山剩水”之感,构图平中见奇,山石结构以干笔淡墨勾勒,在结构与边缘处点有苔点,右上方有程邃的题跋,通过这幅画作可以看出程邃对于巨然以及元四大家的师承学习,巨然的画作中多见点苔点,程邃在这幅画作中苔点同样很多,程邃的画作与董其昌不同,程邃的皴笔较少,画面上的树木在姿态方面却与董其昌一样显得十分扭曲纠结,山峰与平台方圆结合的画法透露出了对黄子久画风的传承,而用厚钝的笔法点出苔点显然是出自吴镇一脉,此幅画作也是程邃早期摹古的代表作品,用笔还达不到像后期那样老辣,在构图方面也显得呆板了一些,看程邃晚年的画作完全是在充满动感的构图中达到了一种态势上的相对平衡,此时的画作显然不如他后来那样成熟,但是通幅画面书卷气跃然于纸上,亦无陈腐气,书与画的结合十分融洽,虽然此时的程邃只有四十多岁,但也显示出了他在笔墨上极高的修养与自觉。

董其昌,画风,笔法,相对平衡


《赠汉恭山水图》(如图 1-1)是程邃在 1648 年赠予王光鲁以作纪念的一幅作品,二人念及范景文全家殉国之事,不禁悲从中来。此画是程邃早年的代表作品,此图乍一看极似南宋画的“残山剩水”之感,构图平中见奇,山石结构以干笔淡墨勾勒,在结构与边缘处点有苔点,右上方有程邃的题跋,通过这幅画作可以看出程邃对于巨然以及元四大家的师承学习,巨然的画作中多见点苔点,程邃在这幅画作中苔点同样很多,程邃的画作与董其昌不同,程邃的皴笔较少,画面上的树木在姿态方面却与董其昌一样显得十分扭曲纠结,山峰与平台方圆结合的画法透露出了对黄子久画风的传承,而用厚钝的笔法点出苔点显然是出自吴镇一脉,此幅画作也是程邃早期摹古的代表作品,用笔还达不到像后期那样老辣,在构图方面也显得呆板了一些,看程邃晚年的画作完全是在充满动感的构图中达到了一种态势上的相对平衡,此时的画作显然不如他后来那样成熟,但是通幅画面书卷气跃然于纸上,亦无陈腐气,书与画的结合十分融洽,虽然此时的程邃只有四十多岁,但也显示出了他在笔墨上极高的修养与自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程邃焦墨山水画的风格成因[J]. 陈明哲.  书画世界. 2017(05)
[2]查士标与渐江书画关系考[J]. 任军伟.  中国书画. 2015(10)
[3]浅谈高校美术鉴赏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以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艺术系为例[J]. 梁晓梅.  美术教育研究. 2015(02)
[4]中国传统诗画批评标准分歧原因的探讨(1)[J]. 在水一方.  黑龙江档案. 2009(05)
[5]谈枯笔焦墨及其在程邃山水中的审美表现[J]. 张筱膺.  艺术探索. 2006(02)
[6]试谈新安画家程邃及其“山水画册页”[J]. 张国标.  美术. 1984(03)

博士论文
[1]明清时期徽州盐商与新安籍画家群关系研究[D]. 陈琳.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硕士论文
[1]焦墨山水的技法研究[D]. 林涛.河北师范大学 2015
[2]纸上山河金石声[D]. 张英.南京艺术学院 2004



本文编号:3615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615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5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