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工笔人物画多样性语言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1 17:04
  中国工笔画的历史非常久远,源远流长,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当中,工笔画在历史上的位置非常重要,同时工笔画为子孙后代留下了非常多出色的艺术大作,还成就了众多的绘画大师。往六千多年前看,也就是新石器发展期间,纯朴的人面衔鱼纹已经被刻画到了彩陶上面。绘画文艺当中有一种专门画人物的也就是工笔人物画,它和工笔画的兴起过程相同。多年前工笔画就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创造制作以及超越了以往的形式,对美的要求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显露除了很多不同作风不同学派的工笔人物画作,在中国画坛上展现了崭新的风格,这时工笔人物画的制作展现出了新的热潮。这时的工笔人物画和以往相比差别很大,开启了一种新的形式。学习水彩、油画、壁画、版画和工艺制造的经验,参考并模仿日本的浮世绘、西方现代派和外光派,而且还容纳了民间木板年画、少数民族风情服饰和装饰图案等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古代的工笔画在世界美术发展历史中具有不同的历史地位,尽管它具有自身的文化样式。然而跟着历史年代的变化,以及多种元素的侵染,工笔画虽然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种,但是要让它维持以往的发展形式,并且还要以一种乐观主动的态度和形式向着当代发展,所以有改进的同时...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工笔人物画多样性语言研究


传统中工笔人物画--芭蕉树下赏月的女子

《洛神赋图》,唐太宗,辽宁师范大学,使者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按照顺序布置画面场景,唐太宗位于正中间形态最大(如图 3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国画作品《步辈图》所示),吐鲁番使者位于次要位置,侍女的位置最小,这样的制作一望而知每个人物的地位。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占有主导地位的是每个朝代的帝王,而且绘画非常精细,然而侍者的绘制相对粗糙简略,而且分布的位置也比较偏(如图 4 所示)。

作品,《洛神赋图》,唐太宗,使者


唐太宗位于正中间形态最大(如图 3 唐代画步辈图》所示),吐鲁番使者位于次要位置,侍女的位置而知每个人物的地位。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占有主导地,而且绘画非常精细,然而侍者的绘制相对粗糙简略,而(如图 4 所示)。图 2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线性特征与色彩表现小议[J]. 翁赟烨.  艺术教育. 2017(21)
[2]工笔人物画线型语言的形态演进及文化价值研究[J]. 贾倩.  美术教育研究. 2017(20)
[3]试谈何家英工笔人物画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影响[J]. 陈琳.  参花(下). 2017(08)
[4]错金镂彩与质朴自然——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审美意趣和发展趋向[J]. 范丹妮.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7)
[5]库木吐拉GK20窟穹顶画的启示与当下中国工笔人物画结症之解——“一带一路”美术创新资源新探之一[J]. 陈是吾.  中国画画刊. 2017(03)
[6]穿越自然与召唤心灵超现实主义情怀——郭小凌的重彩工笔人物画[J]. 李建群.  东方艺术. 2017(10)
[7]浅析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J]. 王晓弈.  艺术品鉴. 2017(03)
[8]工笔人物画创作的传承与发展——兼谈自己的绘画探索[J]. 邢永海.  美术. 2017(01)
[9]彩笔绘就壮乡锦绣——魏恕广西少数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赏析[J]. 陶义美.  美术. 2017(01)
[10]对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装饰美感的思考[J]. 王璐.  艺术品鉴. 2017(01)

硕士论文
[1]以工笔人物画的传统技法描绘当代多彩的女性青春[D]. 郑婷婷.湖南师范大学 2017
[2]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色彩与女性情感意识的表达[D]. 舒梦歆.上海师范大学 2017
[3]写实的态度—结合现代优秀工笔人物画与自身创作实践谈谈对于写实的理解[D]. 颜士超.湖北美术学院 2017
[4]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肌理技法的探析与运用[D]. 张云鹤.山东师范大学 2016
[5]寓情于景情景交融[D]. 盛文静.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6
[6]当代工笔人物画中湘西苗族服饰表现技法研究[D]. 梁文凤.广西师范大学 2016
[7]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线的弱化现象研究[D]. 刘京.河北师范大学 2016
[8]试析明代肖像画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影响[D]. 温萌佳.西安美术学院 2016
[9]浅谈张见工笔画表现形式的创新与发展[D]. 郭抒婷.福建师范大学 2014
[10]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重彩画中的运用研究[D]. 陆斯文.广西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37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637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2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