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叙事到抒情—沈周“送别图”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9 09:49
  “送别图”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其成熟于宋兴盛于明朝。本文以吴门画派沈周的“送别图”为切入点,首先从“诗画一律”角度溯源“送别图”。从政治、经济及社会心理角度分析明代“送别图”兴盛的原因。在这些大背景下结合具体作品探讨沈周“送别图”从“临江送别”图式发展到诗画结合的诗意画,再丰富到诗画融合的文人送别模式其内在发展的动力。再从“贬工崇文”历史传统的视角解读“送别图”从叙事到抒情从酬赠到“文人”身份确认的功能转变,再从明人纪游、雅集、幽居、鉴藏社会风尚探析明代以沈周为主创作的“送别图”的内在文化原因及心理诉求。从而得出明代沈周“送别图”图式丰富发展是“文人画”内在美学及士人心理诉求共同选择发展的结果,沈周“送别图”文人审美对吴门画派后生及明末“送别图”创作具有深远影响的结论。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2 “送别诗”与“送别图”的源流及关系
    2.1 “送别诗”与“送别图”的源流
        2.1.1 “送别诗”的源流
        2.1.2 “送别图”的源流
    2.2 从“诗画一律”看“送别诗”与“送别图”关系
        2.2.1 “诗画一律”的传统
        2.2.2 “送别诗”到“送别图”
        2.2.3 从“送别诗”看“送别图”功能和主题异同
3 明代“送别图”兴盛的原因分析
    3.1 政治高压后的科举复兴
    3.2 政治高压下的艺术选择
    3.3 经济复苏后的“苏州意识”和士商身份
4 沈周“送别图”图式分析
    4.1 “江岸送别”——传统图式
    4.2 “诗画结合”——诗意图式
    4.3 “诗画融合”——文人图式
5 从“贬工崇文”看“送别图”功能转变
    5.1 贬工崇文的历史传统
    5.2 叙事到抒情转变
    5.3 酬赠到“文人”身份确认转变
6 明代社交风尚与沈周“文人”心理诉求
    6.1 明代纪游风尚与“送别图”
    6.2 明代雅集风尚与“送别图”
    6.3 明代幽居风尚与“送别图”
    6.4 明代鉴藏风尚与“送别图”
    6.5 “文人”心理诉求与“送别图”
7 沈周“送别图”的影响
    7.1 对吴门画派及明末“送别图”创作的影响
    7.2 对吴门画派在绘画史上的影响
8 结语:明代“送别图”是“文人画”的内在选择
参考文献
沈周“送别图”题材作品统计
历代“送别图”题材作品统计
    国内“送别图”题材作品统计
    海外“送别图”题材作品统计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胡舜臣、蔡京《送郝玄明使秦》书画合璧卷辨伪[J]. 王连起.  文物. 2015(08)
[2]从文徵明看“送别诗”与“送别图”的界限[J]. 李思涯,陳抒.  中国文化. 2012(01)
[3]唐前送别诗的演进历程[J]. 王慧敏.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
[4]简论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的形成[J]. 邸晓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5]现存最早的一首题画诗[J]. 高文,齐文榜.  文学遗产. 1992(02)

博士论文
[1]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综合研究[D]. 韦秀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故宫藏《洛神赋图》之图像研究[D]. 周宗亚.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
[3]吴门画派的诗画结合研究[D]. 汪涤.华东师范大学 2005
[4]沈周山水绘画的风格与题材之研究[D]. 吴刚毅.中央美术学院 2002

硕士论文
[1]明代送别图研究[D]. 李瑾鸽.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沈周“送别图”研究[D]. 俞丹.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送别诗的交际功能及其模式化创作[D]. 赵莉.西北师范大学 2010
[4]文徵明的山水世界[D]. 姜斐斐.复旦大学 2010
[5]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研究[D]. 陈先涛.安徽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72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672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c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