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庄子美学与中国古代画论

发布时间:2022-09-24 20:11
  庄子美学对中国古代画论的审美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庄子独特的剥离系统所成就的“道”的审美境界,正是中国古代画论对“艺”的终极诉求。这种影响自上而下、从源到流,宏观联结着微观,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古代绘画境界论、神韵论、格调论、透视论、性情论与墨戏论中。庄子美学与中国古代画论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可以从“道”本体的角度探求,另一方面可以从主体观道——体道——得道——乐道的心灵轨迹中印证。研究二者之间源远流长、融合无间的关系,无论对于庄子美学抑或是中国古代画论而言都是一种突破与深化。 庄子之“道”的审美生成与古代绘画境界论源流相延。庄子的“意”是言—意—道三级错位关系的核心审美范畴,在“意”范畴的审美张力下,逻辑错位完成了诗意的转换;庄子的“象”构筑于心物之间,既是道之“象”,又是“象罔”的得道方式,特殊的哲学内涵使其具有完全不同于《周易》、《山海经》构象方式的审美个性;庄子的“境”,是一个从“意”、“象”、到“象外”的生成过程,同时展开为恢宏、浑沌而飘逸的审美境界。庄子理想化的境界,对古代画论境界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代绘画的尚意传统,与庄子的言意之辨有着不解之缘;古代绘画的... 

【文章页数】:3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关于“庄子美学与中国古代画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
        一、儒与道、庄与禅的抉择
        二、哲学与门类艺术的融通
    第二节 道之为艺:从庄子“美学”到“庄子”美学
        一、不断扩大边界的庄子“美学”
        二、剥离系统的“庄子”美学
    第三节 艺之为道:中国古代画论的终极诉求
        一、道不离艺
        二、艺在道中
        三、艺进乎道
    第四节 创新理念、阐释方法与逻辑构架
        一、不唯创新的创新理念
        二、以入为出的文本阐释
        三、由表及里的西学阐释
        四、寓史于论的构架方式
第一章 大美不言——道的审美生成与古代绘画境界论
    第一节 意:逻辑错位的诗意转换
        一、心物相抵,得意忘言
        二、心口相错,言不尽意
        三、天人悬殊,道不可言
    第二节 象:心物之间的双向创构
        一、《庄子》意象创构的两个向度
        二、《庄子》与《周易》构象方式之差异
        三、《庄子》与《山海经》构象方式之差异
    第三节 境:超以象外的审美生成
        一、从“意”、“象”到“象外”
        二、“境”的全方位展开
        三、与后世境界论的比较
    第四节 古代画论的尚意倾向与庄子的言意之辩
        一、“得意忘形”
        二、“含蓄不尽之意”
    第五节 古代画论的“象外追维”与庄子的境界生成
        一、“立万象于胸怀”
        二、“神超象外”
        三、“无画处皆成妙境”
第二章 天地精神——道的形上存在与古代绘画神韵论
    第一节 神:感性物态的形上皈依
        一、“形全精复”
        二、“不形而神”
        三、“与神为一”
    第二节 气:万物一体的精神化合
        一、贯通形神
        二、浑融一体
        三、生成为韵
    第三节 顾恺之的传神论与庄子的形神之辩
        一、“以形写神”
        二、“传神写照”
        三、传神论的精神实质
    第四节 谢赫的气韵论与庄子的重气尚神
        一、气韵论的哲学内涵
        二、气韵论的历史传承
第三章 以物观物——观道的自由视角与古代绘画透视论
    第一节 观(一):“自我观之”的视阈分限
        一、“我”的角色定位
        二、“我”的观物局限
        三、“我”的精神突围
    第二节 观(二):“以道观之”的通脱态度
        一、对物我分限的超越
        二、对物物分别的超越
        三、对时空界域的超越
        四、从“以道观之”到“以物观物”
    第三节 沈括的“以大观小”与庄子的自由视角
        一、“以大观小”的审美属性
        二、“以大观小”的民族趣味
        三、“以大观小”与“以物观物”
    第四节 郭熙的神游远观与庄子的观物态度
        一、“步步移、面面看”
        二、“三远”
第四章 游心于淡——体道的淡泊心境与古代绘画格调论
    第一节 朴:不贵五彩的天然本色
        一、去欲:在剥离中展露生命之美
        二、去伪:在否定中肯定艺术之美
        三、复朴:在解构中建构人性之美
    第二节 淡:不染纤尘的超越姿态
        一、“虚静恬淡寂漠无为”
        二、“不与物交,淡之至也”
        三、“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第三节 古代山水画的崇“淡”历程与庄子的隐逸性格
        一、魏晋南北朝:“山水有清音”
        二、隋唐五代:“画道之中,水墨最上”
        三、宋元:“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四、明清:“炫烂之极,归于平淡”
    第四节 古代画论的崇“淡”主张与庄子的淡泊心境
        一、张彦远:“运墨而五色具”
        二、苏轼:“寄至味于淡泊”
        三、董其昌:“淡胜工”
第五章 解衣般礴——得道的坦荡胸怀与古代绘画性情论
    第一节 谬:无理而妙的逻辑悖论
        一、自然与人为相谬
        二、天与人之分野
        三、心与物之抵牾
    第二节 真:纵恣不傥的艺术人格
        一、分庭抗礼:拒绝诉诸认识与伦理
        二、审美旨归:独立自由的艺术人格
        三、大异其趣:庄子、孔子人格范型比较
    第三节 古代画论的贵“真”思想与庄子的自然性情
        一、宗炳、王微:“畅神”说
        二、荆浩:“图真”说
        三、米芾:“天真”说
    第四节 古代画论“解衣般礴”的画家与庄子的艺术人格
        一、“解衣般礴”用典的基本状况
        二、“解衣般礴”画家的艺术人格
第六章 自适其适——乐道的游戏精神与古代绘画墨戏论
    第一节 适:心意自得的审美愉悦
        一、“适”的心物之分
        二、“适”的人我之别
        三、“适”的最高境界
    第二节 乐:与物为春的陶然意趣
        一、人与天和的至乐体验
        二、道通为一的生命共感
        三、逍遥畅释的精神游戏
    第三节 古代画论“自娱”说与庄子的自适心态
        一、“学不为人,自娱而已”
        二、“不求形似,聊以自娱”
        三、“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
    第四节 古代画论“墨戏”说与庄子的游戏精神
        一、墨戏的创作主体
        二、墨戏的创作状态
        三、墨戏的创作过程
结语
附录 “庄子美学与中国古代画论”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本文编号:3680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680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0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