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花鸟画的多元化审美取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9 19:43
  本文写作目的是解决有关花鸟画多元化审美取向的一些问题。首先对花鸟画审美取向的画面影响因素和画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为依据,从花鸟画整体出发,深入剖析花鸟画史上审美取向多元并存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状况。在剖析中,多以表格形式静态平列各时段并存的各种取向的花鸟画之形式、画家、题材、手法、色彩、探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再以文字形式对画面、画外某些因素对花鸟画审美取向形成、消长的影响作动态分析。这些剖析证明了画面影响因素和画外影响因素对花鸟画审美取向形成及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得出结论,花鸟画审美取向多元并存及不断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艺术繁荣的标志,应进一步促进花鸟画多元并存及健康发展。因此,从影响花鸟画审美取向的画面和画外两方面因素出发,提出新时期发展花鸟画的建设性策略。 本文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作品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归纳演绎法、抽象概括法、分析综合法等。对于以上研究方法的运用,因行文中研究内容的发展变化而侧重不同,总体上互为补充、印证。通过研究方法的合理使用,力求论据恰当、典型,论点正确、深刻,论证充实、准确,最终得...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本文研究内容、原因和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原因
        1.3 研究方法
    2 本文研究现状、成果和意义
        2.1 研究现状
        2.2 研究成果
        2.3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影响花鸟画审美取向的画面因素
    1.1 花鸟画的题材
        1.1.1 传统花鸟题材之象征意义
        1.1.2 题材的象征意义与花鸟画审美取向
    1.2 花鸟画的表现手法
        1.2.1 花鸟画的几种基本表现手法
        1.2.2 表现手法与花鸟画审美取向
    1.3 中国画的色彩
        1.3.1 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渊源
        1.3.2 三大色彩材料系统与审美取向
    小结
第二章 影响花鸟画审美取向的画外因素
    2.1 画家自身因素
        2.1.1 相异人生经历,导致相异的审美取向
        2.1.2 新兴因素影响,形成不同的审美取向
        2.1.3 疏离画坛流弊,树立创新的审美取向
    2.2 接受者的影响
        2.2.1 边鸾花鸟画审美取向的变迁
        2.2.2 五代徐黄异体及其起落沉浮
        2.2.3 徐崇嗣没骨花的创制
    2.3 社会文化观念变迁
        2.3.1 水墨写意花鸟的崛起与风行
        2.3.2 工笔设色花鸟的疏淡化
        2.3.3 工笔画在现当代的复兴
    2.4 绘画材料的发展
        2.4.1 载体的发展与审美取向
        2.4.2 工具的发展与审美取向
        2.4.3 颜料的发展与审美取向
    2.5 影响传统绘画的域外绘画因素
        2.5.1 西域和印度的佛教艺术对中国画的影响
        2.5.2 西方绘画对中国花鸟画的影响
        2.5.3 日本画对现当代中国花鸟画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花鸟画审美取向的多元并存和发展变化
    3.1 花鸟画审美取向多元并存态势的初成
    3.2 两宋花鸟画审美取向的多元并存及发展
    3.3 元代花鸟画审美取向的多元并存及发展
    3.4 明清花鸟画审美取向的多元并存及发展
    3.5 近现代花鸟画审美取向的多元并存及发展
    3.6 当代花鸟画审美取向的多元并存及发展
        3.6.1 当代花鸟画在题材和色彩上的拓展带来的新审美取向
        3.6.2 当代工笔花鸟画表现手法的拓展带来的新审美取向
        3.6.3 当代写意花鸟画表现手法的拓展带来的新审美取向
        3.6.4 当代花鸟画审美取向的多元并存及发展
    小结
第四章 促进花鸟画多元繁荣发展的策略
    4.1 重新认识题材、手法、色彩的意义
    4.2 加强画家自身修养
    4.3 拓宽接受者的品赏视野
    4.4 深入开发应用绘画材料
    4.5 吸收域外绘画的有益因素
    4.6 利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794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794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3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