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论山水画的丘壑审美

发布时间:2024-06-14 06:07
  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北宋,逐渐形成了“以形媚道”的山水创作理念,通过师造化,山水中丘壑为画家寄情林泉提供“卧以游之”的功能,从而形成了山水画的丘壑审美。清代中国画的式微以及近当代中国画受西方绘画观念的影响,使山水画的丘壑审美被淡化,导致山水画的空具其形,流于肤浅。笔者认为,中国山水画艺术形成的中华民族独特的、充满着东方哲学精神的艺术体系,是建立在山水画特有的宇宙观和时空观的基础之上的,而无论是“人与自然的融化、合一”的传统宇宙观,还是“仰观俯察,能令画人畅游其中”的时空观,都影响和决定了画家对山川丘壑的挖掘、表现,并由此形成了表现山水画的“三远法”等手法。因此,丘壑市美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对山水画的丘壑审美相关问题作以浅论。

【文章页数】: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山水画丘壑审美的形成及发展脉络
    第一节 宗炳绘画思想对表现山水丘壑的影响
    第二节 山水画发展过程中丘壑审美的演变
第二章 宋人山水写实风格、审美精神促成丘壑的运用
    第一节 范宽的“师造化”与丘壑运用
    第二节 宋画尚“理”促成对山水丘壑的审美
第三章 山水的丘壑审美与空间表现
    第一节 郭熙的“三远”与沈括的“以大观小”
    第二节 丘壑与画中龙脉
第四章 中国画的式微对山水画丘壑的冲击、破坏
    第一节 文人利用话语权给“文人画”降低形的要求
    第二节 文人画的重“神”轻“形”导致画中丘壑流于肤浅
第五章 当代山水画丘壑审美缺失
    第一节 追求视觉效果 山水画忽略丘壑审美
    第二节“新文人画”的觉醒与不足
第六章 “学院派”的创作主流使丘壑审美回归
    第一节“学院派”因新式美术教育确立而形成
    第二节“学院派”的丘壑审美使山水画逐渐摆脱空乏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994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994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8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