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宋明理学美学引论

发布时间:2017-04-23 18:00

  本文关键词:宋明理学美学引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内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美学的研究尚处于理论准备的初级阶段,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和说明。本文的论证和研究力图回答宋明理学美学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宋明理学的道德审美如何可能?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的探讨关乎宋明理学美学的基本理论内涵及其内在矛盾,为进一步全面、深入的研究宋明理学美学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首先在总体上澄清宋明理学的基本哲学特质: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形而上学,并且追源溯流,考察其历史流变。本文认为对宋明理学美学的研究、思考和阐释都应该以此道德哲学底蕴为基础。 宋明理学美学审美发生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超越,它的基本立足点在于宋明理学道德形而上学的道德本体、道德主体与道德实践。并表现为性体之美与心体之美两大审美形态。由道德向审美的过渡与超越隐藏于宋明理学道德形而上学的深层伦理关怀与价值信仰之中,对此问题的解答也是宋明理学美学得以成立的立论基础。当然,宋明理学美学的深层次内在矛盾也内含于其审美发生的最初契机。 本文对宋明理学美学的美学内蕴的论述主要从美学本体论、审美范畴、审美境界、美感体验及艺术美学等方面进行阐释。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论述并非“宋明理学美学”原理的完整理论建构,而是基于问题意识的理论说明。 宋明理学美学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主要表现为兼综三教的审美文化品格、时代审美风格的奠定与民族审美心里的塑造。同时也深刻的影响了艺术创造、文艺批评的规范。 本文的结语主要说明宋明理学美学对于中国当代审美经验的现代性意义。
【关键词】:道德形而上学 性体之美 心体之美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7
  • 引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7-13
  • 第一章 宋明理学的哲学特质与历史发展13-31
  • 第一节 独具特色的道德形而上学13-19
  • 第二节 宋明理学道德形而上学历史源流略论19-31
  • 一 “道学”的发生19-22
  • 二 伊洛渊源22-24
  • 三 心学一脉24-25
  • 四 王门左派25-31
  • 第二章 宋明理学道德形而上学的审美可能与审美发生31-73
  • 第一节 宋明理学道德形而上学的审美可能31-35
  • 第二节 性体之美:立足于道德本体的审美发生35-41
  • 一 “至善”与“大美”35-37
  • 二 “心统性情”的张力与崇高37-40
  • 三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40-41
  • 第三节 心体之美:立足于道德主体的审美发生41-53
  • 一 “万化根源总在心”42-46
  • 二 心体之美的“现量”存在46-50
  • 三 非道德审美路向的可能50-53
  • 第四节 “工夫”的审美:道德实践的审美发生53-59
  • 一 本体即工夫53-54
  • 二 工夫即本体54-55
  • 三 “格物致知”与“致良知”55-57
  • 四 “百姓日用即道”57-59
  • 第五节 宋明理学美学的内在矛盾59-73
  • 一 心体之美对性体之美的突破59-62
  • 二 “四句教”与“天泉证道”的焦点透视62-73
  • 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美学意蕴73-100
  • 第一节 如何理解“美是道德的象征”73-77
  • 第二节 理学范畴与美学范畴77-85
  • 一 理学范畴的美学内涵77-79
  • 二 理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79-84
  • 1.以物观物79-81
  • 2.气象浑成81-83
  • 3.“良知”与“童心”及“性灵”83-84
  • 三 理学范畴体系与美学范畴体系84-85
  • 第三节 “圣人气象”与“孔颜乐处”85-92
  • 一 道德自由与审美自由的统一85-88
  • 二 生意活泼88-90
  • 三 乐意融融90-92
  • 第四节 文道之辨92-100
  • 第四章 宋明理学美学范畴的历史意义与影响100-108
  • 第一节 儒、释、道综合的审美文化品格100-101
  • 第二节 时代审美风格的形成101-103
  • 第三节 民族审美心理的塑造103-108
  • 一 以理抑情的审美104-105
  • 二 审美的道德化和道德的审美化105-108
  • 结语 宋明理学美学的现代意义108-116
  • 一 儒学何为108-109
  • 二 良知安在109-116
  • 主要参考书目116-119
  • 后记119-120
  • 论文独创性声明120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1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沈新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逻辑结构[J];求索;2009年09期

2 白欲晓;;牟宗三“实践的智慧学”探求诠论[J];现代哲学;2006年05期

3 李凰;刘向超;任拓;;论萨特对康德道德法则的批判[J];青年文学家;2010年01期

4 陶悦;;牟宗三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之管窥[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5 邓安庆;论康德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创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6 张海燕;;论儒家道德形而上学对“智的直觉”原理的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余卫国;江云岷;;《老子》之“道”的原创与中国“哲学的突破”[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王腾;;西方道德形而上学分型研究论纲——从柏拉图到马克思·舍勒[J];伦理学研究;2009年02期

9 郭大为;;从“方法论”看康德形而上学的架构与主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李妍妍;董晔;;伦理·自然·浪漫——卢梭文艺价值观探微[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宽锋;;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到底说什么——从道德形而上学的角度看[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曾晓平;;康德的“成圣”命令(提纲)[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杨泽波;;道德他律的尴尬——牟宗三判定朱子为道德他律献疑[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舒远招;;康德哲学的人学旨趣[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乃根;;试论康德的国际人道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6 闵仕君;;论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学建构[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7 林晖;;自我所有:G.A.柯亨的康德论证[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8 徐碧辉;;从工具本体到情本体——从人类学实践论美学到个体生存论美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韩东晖;;划界与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与《逻辑哲学论》比论[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州大学哲学系 李兰芬;《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简介[N];光明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晋悦邋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赵敦华;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樊浩;和谐伦理的道德辩证法[N];光明日报;2005年

4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萧瀚;捐款散论[N];法制日报;2008年

5 徐仲佳;道德形而上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本版编辑邋郭梨华 张立文 张丽珠 (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刘又铭;海峡两岸学者笔谈《中华伦理范畴》[N];光明日报;2008年

7 靳海山;走向实践的伦理学[N];光明日报;2002年

8 郭大为;永久和平[N];人民政协报;2004年

9 徐碧辉;自然美的发现与审美化的生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张宇燕;纪昀与康德[N];南方周末;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庆杰;宋明理学美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5年

2 陶悦;道德形而上学[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张海燕;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王东海;自我、自由与和谐[D];复旦大学;2006年

5 吴宏政;历史生存论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4年

6 周治华;伦理学视阈中的尊重[D];复旦大学;2007年

7 尚建飞;自然之性与善的理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增花;实践与至善—马克思在伦理学上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7年

9 韩志伟;实践与辩证法——从对象性思维方式到实践性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闵仕君;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洪宇;康德视野下的德性论[D];吉林大学;2009年

2 彭华刚;叔本华的“同情说”[D];西南大学;2006年

3 陈仕丹;康德论“改恶迁善”[D];四川大学;2005年

4 崔立莉;论权利、道德、信仰的思维法则[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美玲;后现代语境中的道德状况之探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陈文炯;法律信仰的基础[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秦国帅;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其理论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秀玲;康德的幸福概念及相关问题[D];复旦大学;2009年

9 司强;康德哲学中的自我问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杨国琪;康德伦理学浅析[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宋明理学美学引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22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d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