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回归安息日

发布时间:2017-05-17 18:29

  本文关键词:回归安息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代学界偏重于对莫尔特曼神学思想和生态神学思想的研究,本文以莫尔特曼的生态神学思想为切入点,探究其安息日的生态美学思想。所以在具体方法上,以其生态的创造论为背景,以其安息日与生态美学的同构性为主线,阐述其安息日的生态美学品格及对当今生态美学的启示意义,继而将此文分为莫尔特曼生态美学的基础研究、逻辑研究和价值研究三部分。 《圣经》的生态智慧集中体现在上帝与以色列人的契约—安息日上,此契约就是关系(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的)的约,上帝颁布给以色列人的生态伦理诫命。因而,莫尔特曼的生态创造论必以安息日为指归,整合传统思想,又因他的普世主义治学方法,这促使他与中国道家的“无为”思想对话,终形成了其安息日—“地球的节日”、“弥赛亚的原理”的内涵。以此内涵为主旨,他展开了其“团契”的“共同体”的生态整体存在论、地球的生命有机论、生命的完全展现论、上帝与万物的家园论、天地神人的和平论,从而,在生态整体的哲学基础、自然审美价值论、回归诗意家园上取得了与生态美学的同构;最终,莫尔特曼以“新的创造论神学”颠覆了传统的“自然神学”和“启示神学”,把神学引向生态之维,更以其对世界“完善”与“拯救”的安息日学说,使得基督教与犹太教联姻,建立了地上的“上帝国”—永恒的弥赛亚安息日,获得了生态美学的精髓—诗意栖居。莫尔特曼的安息日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人们的时间观、拯救了大地,拯救了人的“灵”与自然的“灵”,从而对建立“自然—人共同体”的美学史、大地美学以及探讨生态美学的终极追求起启发意义。
【关键词】:莫尔特曼 安息日 生态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X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导论8-11
  • 第一章 莫尔特曼生态美学的基础—万物存在之家园:安息日11-31
  • 第一节 安息日的缘起及发展11-18
  • (一)安息日的词源概说及制度起源11-14
  • (二)安息日的演变及与主日的关系14-18
  • 第二节 上帝的“生态学”:论以色列人的安息日18-23
  • (一)安息日:关系的契约18-20
  • (二)安息日:以色列人的生态伦理诫命20-23
  • 第三节 莫尔特曼对安息日的推进23-31
  • (一)安息日—地球的节日24-27
  • (二)安息日—弥赛亚的原理27-31
  • 第二章 莫尔特曼生态美学的逻辑建构—安息日与生态美学的同构性31-55
  • 第一节 哲学基础:“生态整体”的存在论31-40
  • (一)“团契”的生态本源关系32-34
  • (二)“共同体”的在世模式34-40
  • 第二节 “自然自美”的审美价值论40-48
  • (一)由机械到有机—丰盈的生命之美40-44
  • (二)由遮蔽到澄明—本真的存在之美44-48
  • 第三节 回归诗意家园的终极追求48-55
  • (一)“天地神人”的和谐美48-52
  • (二)大地母体的象征言说52-55
  • 第三章 莫尔特曼生态美学思想的价值—安息日对当代生态美学的启示55-75
  • 第一节 安息日之时间观56-62
  • (一)共同体的历史观56-59
  • (二)永恒的空间化59-62
  • 第二节 大地乡土之思62-68
  • (一)由分裂到结合—对父天母地二元性的反思63-65
  • (二)由人到大地—由人的美学到大地美学65-68
  • 第三节 回归灵性之境68-75
  • (一)由人之灵性到自然之“魅”68-71
  • (二)生态美的终极追求71-75
  • 结语75-77
  • 参考文献77-82
  • 后记82-8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丁杨平;周守标;;生态伦理教育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李明珠;;论道家之“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陈燕;;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导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牛振宇;;试析《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意识流的意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蒯群;;荷尔德林诗观浅论——兼析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现状的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英;方政;;浅析生态伦理视阈下的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黄西川;林林;赵楠;王鹏远;;对南京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及实践模式的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徐雅芬;;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沈开举;王红建;;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解读——一种检验反证的思路[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5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郭旭东;;岛内语言与大陆语言的差异表现及其对两岸交流的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7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8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袁洁;;循环经济与和谐发展——兼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之举[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任巧华;;论美国《环境—行为》杂志环境保护研究主题的扩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敬南菲;出路,还是幻象:从《应许之地》、《店员》、《美国牧歌》看犹太人的美国梦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阳;以色列与美国犹太人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齐昕;宗教复兴背景下的新俄罗斯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杨;我国宠物福利法律保障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徐明娟;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职能的生态转向[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党国慧;我国火力发电引发环境问题的伦理思考[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琳琳;“敬畏自然”观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郑文桥;回归伊甸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回归安息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4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74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6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