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味”:古典美学范畴中感官用语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1 14:12

  本文关键词:“味”:古典美学范畴中感官用语的个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感官用语在中国古典美学的脉络里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但这些现象的系统研究还处于筹备阶段。分析这些现象有助于美学史材料的重新整合,整合的过程就是古典美学思想清理的过程,也是美学史从史料里提升出来获得历史价值的蹊径。本文选取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味”作为个案研究,呈现“味”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整体面貌,描述“味”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意义生成情况,勾勒它由感官用语向美学范畴的成长发展经历,展示“味”作为美学范畴的复杂性。既保留“味”在美学历史上的一般风貌,也注重行文时个体的介入阐发,把“味”放在感官与审美、感官用语与美学范畴、日常语言与批评语言的观照平台上,,判断其吸纳或拒绝艺术现象、疏离或投入美学活动的倾向,结合感官用语的文化言说语境,从具体语境中凸显范畴的闭合或者开放性质。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论首先概述感官用语在古典美学领域里的基本情况,分数量、适用对象以及感官用语间的配置组合三方面加以概括;其次,深入论述范畴研究对于中国美学史写作的重要意义,由总体到局部的内在逻辑分五个层次:作为历史的美学史;作为美学史描写参数的范畴;作为美学范畴自身的描述;作为古典美学范畴中由感官用语生成的范畴的描述以及选取古典美学范畴中单个感官用语的描述策略;提供研究背景之后进入第二部分,从文字音韵学角度推敲“味”的原始语义,并附带出和“美”的关联;第三部分以 饮食之味政治之味的定位,分析“味”在古人世界里的多重角色,展 现“味”跨越官能感觉、日常语言限定的灵活和丰富性;第三部分区 分“味”内涵的继续扩张和成为独立美学范畴的前后两个阶段,全面 论述“味”作为美学范畴的基本运用情况,并分析与“味”有历史延 承关系的美学范畴,表明美学之“味”在新的语境中面临自我更新的 境遇;最后一部分在中西比较的视野里,体现不同文化语境的言说差 异,扩大观察“味”的视阂。 本文与众多论“味”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论述视野较宽广,论述 角度较新颖,“味”的出场经过感官用语、美学范畴、美学史的重重 洗刷,融合分析美学的气质史论并行,不片面切割“味”的流动性, 且以比较美学的观照进一步丰富整个论证,对古典美学的范畴研究以 及美学史、美学思想史的研究是个良好的尝试。
【关键词】:感官用语 范畴 滋味 味外味 文化语境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3-09
【目录】:
  • 引论 感官用语:古典美学范畴的碎片与光影9
  • (一) 感官用语的概貌9-13
  • (二) 范畴:作为历史的美学史的描写参数13-39
  • 一、 文字之“味”17-20
  • 二、 饮食与政治之“味”20-23
  • 三、 走向美学之“味”23-37
  • (一) 扩张:美学之“味”的前奏23-30
  • (二) 美学之“味”:徘徊与眷恋30-37
  • 1 、 “味”之滋味31-33
  • 2 、 “味”之味外味33-34
  • 3 、 “味”之神韵与意境34-37
  • 四、 比较视野里的“味”(代结语)37-39
  • 注释39-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雨;辨“味”[J];天中学刊;1999年01期

2 王晋;“味”范畴的文化渊源和美学特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3 薛富兴;“味”:意境欣赏论[J];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4 邱美琼;“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辨析[J];社会科学家;2004年05期

5 周发祥;“气”、“味”之辨──西方汉学研究举隅[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6 皮朝纲;论“味”——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中国古代美学的本质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1年01期

7 梁卓尧;听“味”与会“意”——流行歌曲漫谈[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8 刘双平!安徽黄山;小实验:酒对饵“味”的作用[J];中国钓鱼;2000年09期

9 杨星映;刘勰论“味”蠡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周卫明;试论中国古典美学“味”范畴的嬗变及其成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立红;;功能语篇分析与EFL阅读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宋志强;;试析习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思远;燕燕;吴俊磊;;以“和”为本——试论统一战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文化语境与路径选择[A];和谐文化与统一战线——全国首次统战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李鑫;;概论中华文化遗产之文化语境[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5 黄艳艳;;从文化语境看归化和异化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7 王成兵;;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认同危机问题[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8 郭_g;;大众文化语境中的三国文化[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9 刘晓晖;李先逵;;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诗境规划思想与方法[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10 郑崇选;;当代中国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文学转型[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辽宁大学教授 乌丙安;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N];光明日报;2005年

2 陶东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经典[N];人民日报;2005年

3 傅谨;京剧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定位[N];光明日报;2008年

4 耿波;村落语境中的乡民艺术魅力[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贾玉成;译学语境研究的新期待[N];文艺报;2006年

6 苑坚;《格萨尔》保护不能忽视文化语境[N];西部时报;2007年

7 傅谨;当代文化语境和上海京剧院的成功之道[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日立;深入探讨国内外女性理论与中国文化语境关系[N];光明日报;2010年

9 刘墨;古典图式的现代魅力[N];汕头日报;2006年

10 2008上海双年展助理策展人 李凝;上海双年展:打造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平台[N];中国文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燕;悬浮中的自救焦虑和艰难确认——转型文化语境下当代中国电影场域的多重身份认同(1983-2004)[D];浙江大学;2005年

2 杜吉刚;西方唯美主义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肖薇;异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书写[D];四川大学;2002年

4 董洪川;“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D];四川大学;2003年

5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6 郭林;主观写意与客观写实:中美电视产品文化语境差异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管宁;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仲凡;古典诗艺在当代的新声[D];兰州大学;2009年

9 于启莹;京味·市井·小说[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明德;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宏香;“味”:古典美学范畴中感官用语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2 唐丽;从中国社会大文化语境视角研究翻译选择的目的[D];重庆大学;2004年

3 杨磊;语境和英汉翻译[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慧荣;试论文化语境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梁昭;从文化语境角度看宋词的翻译[D];重庆大学;2005年

6 刘德军;从文化语境角度看旅游资料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兰彩玉;莎士比亚文字游戏的翻译及其案例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冀宁华;[D];郑州大学;2002年

9 刘艳宗;近二十年来小说中儿童视角的文化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10 杨莉;文化语境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味”:古典美学范畴中感官用语的个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409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1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