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试论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钢琴音乐特征 ——以《水中倒影》与《水之嬉戏》为例

发布时间:2022-02-11 21:26
  德彪西与拉威尔都是十九世纪末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两人同时受到相同文艺思潮与相同社会背景的影响,并都大胆地挑战了传统的学院模式,这令他们的创作必然会有相似之处。因此,许多人片面的将拉威尔看成德彪西的模仿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拉威尔虽与德彪西一样,都具有印象主义音乐创作的特征,但不同的是,德彪西的钢琴创作为了打破传统规则,运用了别出心裁的创作手法,包括曲式结构、和声织体、音响色彩等因素,使他的作品完全脱离了过去的传统模式,开创了全新的风貌;而拉威尔的钢琴创作虽然也运用了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但他同时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因素,并没有完全摆脱古典形式和严谨的规则,令古典主义音乐的原则与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在他的作品里有机融合。本文从《水中倒影》与《水之嬉戏》这两首描写水的相同题材的作品入手,试图阐述两位作曲家之间的不同之处。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是他比较成熟的作品之一,他用一句话来形容这部作品:“这部音乐体现了和声组织、变化方面的新发现。”拉威尔的《水之嬉戏》是其在学生时代所作,这首作品很明显的体现出早期拉威尔己经形成了自己的音乐风格。笔者试从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德彪西与拉威尔钢琴音乐创作中的共性与个性,...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文的研究价值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三) 本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印象主义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特征
    (一) 印象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印象主义音乐特征
二、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钢琴音乐创作特征及其影响
    (一)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创作特征
    (二) 拉威尔的钢琴音乐创作特征
    (三) 德彪西与拉威尔对后世钢琴音乐的影响
三、《水中倒影》与《水之嬉戏》创作分析
    (一) 《水中倒影》与《水之嬉戏》曲式、和声的比较分析
    (二) 《水中倒影》与《水之嬉戏》旋律、织体的比较分析
    (三) 德彪西与拉威尔钢琴音乐创作特征小结
四、《水中倒影》与《水之嬉戏》钢琴演奏心得及演奏版本分析
    (一) 触键
    (二) 踏板
    (三) 节奏
    (四) 著名钢琴家演奏版本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拉威尔《水的嬉戏》与德彪西《水中倒影》的情感比较分析[J]. 李翰.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11)
[2]巴托克《户外》创作技术分析[J]. 王莉娜.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3(03)
[3]关于拉威尔《水的嬉戏》与德彪西《水中倒影》两首钢琴曲的和声比较分析[J]. 丁冰.  艺术教育. 2011(08)
[4]拉威尔早期钢琴作品创作受德彪西的影响程度探析[J]. 申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04)
[5]印象派音乐之德彪西与拉威尔风格比较[J]. 李翔宇.  歌海. 2008(03)
[6]天马行空与形式自律——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音乐比较研究[J]. 王舒静.  艺苑. 2007(06)
[7]德彪西与拉威尔钢琴作品的光影印象[J]. 常丽.  乐器. 2007(05)
[8]风格与性格的对话——对《水中倒影》与《水的嬉戏》的分析比较[J]. 张静.  齐鲁艺苑. 2000(02)

硕士论文
[1]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D]. 王亚萌.曲阜师范大学 2017
[2]法国印象派德彪西钢琴音乐与中国近现代钢琴作品对比研究[D]. 崔文讯.云南师范大学 2016
[3]印象主义背景中的德彪西、拉威尔创作比较[D]. 黄超.山西师范大学 2015
[4]论拉威尔的钢琴音乐创作及其作品《水之嬉戏》研究[D]. 逄春媛.辽宁师范大学 2013
[5]德彪西、拉威尔钢琴作品中西班牙风格的不同体现[D]. 吴姣妮.南京师范大学 2013
[6]拉威尔钢琴作品中“水”的形象初探[D]. 谢虹.南京艺术学院 2013
[7]印象主义时期音乐创作分析[D]. 白光英.西安音乐学院 2012
[8]德彪西《水中倒影》与拉威尔《水的嬉戏》艺术特征及其演奏风格的分析比较[D]. 吴南.江西师范大学 2012
[9]三首钢琴“水乐”造型性与抒情性研究[D]. 江燕.上海音乐学院 2011
[10]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创作特征比较及钢琴演奏技巧分析[D]. 沈琼.江西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20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3620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c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