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景建树音乐创作探微

发布时间:2017-07-26 01:18

  本文关键词:景建树音乐创作探微


  更多相关文章: 景建树 作曲 指挥


【摘要】:景建树,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是一位创作形式博广、作品风格鲜明的音乐创作家。他的音乐作品数量丰厚、体裁多样、取材民间,且时代风格凸现,民族风格鲜亮。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积极深入民间生活,深刻挖掘民族民间艺术精华,并勇于探索追求,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作曲技巧,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感和富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器乐、声乐作品。景建树的创作涉及了打击乐、器乐曲、舞剧、声乐作品、民族交响诗等,作品创作范围广,风格朴实,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对山西民歌的科学、系统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本文将通过采访获取的一手资料、撰写发表的文章以及前人的学术成果进行搜集、分类、整理,结合景建树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力求对其音乐艺术特征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全文由绪论和四个章节组成:绪论,综述文章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景建树的音乐人生经历及创作经历;第三章,总结景建树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将他的作品分类整理,选取代表作进行分析,归纳其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及价值;第四章,景建树指挥评述,对景建树的指挥进行评述,并对其影响较大的作品进行评述分析;第五章,结语,对景建树进行评价。 景建树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指挥家,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成就的音乐家,为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总结他的学术成果,是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理论的补充,也是对当代中国音乐史理论研究的完善。
【关键词】:景建树 作曲 指挥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4
【目录】:
  • Table of Contents6-8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14
  • 1.1 选题意义11
  • 1.2 前人学术成果11-12
  • 1.3 本课题研究方式12-14
  • 第二章 景建树之音乐人生14-21
  • 2.1 景建树简介14
  • 2.2 景建树创作历程及主要成就14-21
  • 2.2.1 音乐之路启蒙时期14-16
  • 2.2.2 音乐之路鼎盛时期16-18
  • 2.2.3 音乐之路再探索时期18-19
  • 2.2.4 音乐路上的伴随者19-21
  • 第三章 景建树音乐创作研究21-35
  • 3.1 景建树创作类型统计21-22
  • 3.1.1 表现内容21-22
  • 3.1.2 体裁22
  • 3.2 景建树创作作品分析与研究22-35
  • 3.2.1 古筝曲《望秦川》22-26
  • 3.2.2 打击乐与乐队《金沙滩》26-30
  • 3.2.3 绛州鼓乐《秦王点兵》30-32
  • 3.2.4 山西民歌《走西口》32-35
  • 第四章 景建树的指挥成就35-41
  • 4.1 学习指挥的“机缘巧合”35
  • 4.2 迟到的“橄榄绿”35-36
  • 4.3 大型交响乐指挥兼作曲36-39
  • 4.4 对民族音乐的普及39-41
  • 第五章 结语41-44
  • 参考文献44-45
  • 致谢45-4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46-47
  • 附录47-55
  • 附表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翔;;不同地域的同宗民歌演唱风格探究——以《走西口》为例[J];才智;2011年02期

2 曹黛然 ,邢晓芳;《华夏之根》尽写晋地风情——大型民族交响乐“承载历史呼吸”[J];北方音乐;2005年06期

3 李恒林;;晋剧音乐素材在现代歌曲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黄河之声;2009年11期

4 张平;山西绛州鼓乐初探[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吕仲起;中国打击乐与乐队《金沙滩》赏析与思索[J];音乐研究;1998年01期

6 常喜刚;浅谈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 的艺术特色[J];黄河之声;2005年02期

7 一君;;好一曲《黄河鼓手》[J];黄河之声;1997年03期

8 王晔菁;“华夏之根”的鸣响[J];今日山西;2005年Z1期

9 孔培培,米永盈;“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讨论之二十八 论中国传统器乐合奏的“双中心组合”模式——兼评《中国打击乐与乐队——金沙滩》的传统继承及其创新特色[J];人民音乐;2000年09期

10 陆小璐;;民族、地域、交响的融合——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的音乐创作特征[J];人民音乐;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574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574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d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