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结构与反结构的音乐诗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0 02:05

  本文关键词:结构与反结构的音乐诗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结构 反结构 音乐语言 诗学


【摘要】:对音乐结构和反结构的研究,是以结构的视野重新看待整个音乐发展的历程。这种视野,更多的是从音乐内部找原因,而不是从音乐外部获取知识。音乐研究的向度可分为历时性和共时性,这两个向度并不是冲突的,而是互为补充的。音乐的语言是本论文的重要议题,结构与反结构的研究是对音乐语言如何形成和如何瓦解的探讨。人具有“结构”的能力,也有“反结构”的能力。人总是在不断的建构与解构。纵观中西音乐史,结构是一种具有转换能力的东西。但结构也是一种暴力,准确的说是一种文化暴力。一种结构的形成,也许就是时代精神的精神,但这种时代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史上的每一次思潮,就其艺术语言来看都是对结构的突破与保留。 本文在第一章讨论了音乐结构的缘起;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回溯了音乐建构的三根支柱,即上帝咏叹的声音、心灵呼吸的节奏、音响律动的语言;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梳理了音乐建构的历史模型,即音响建构的历史模型和节奏建构的历史模型。应该说,这是一个基础性的音乐研究,如果说这篇文章取得了何种成果,那么集中于这几个方面。一是,研究了音乐作为结构的可能性;二是,梳理了中西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结构;三是,回溯了思想史上对音乐语言的相关看法。本研究的选题也是一种探索和一种尝试,学在路上和写在路上才是关键。正如海德格尔所说:“道路,而非道”。
【关键词】:结构 反结构 音乐语言 诗学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导言9-14
  • 一、研究背景9-11
  • 二、研究方法11-12
  • 三、研究途径12
  • 四、研究价值12-14
  • 第一章 音乐结构的缘起14-32
  • 第一节 音乐智慧与音乐建构14-19
  • 一、人类文明发源地的音乐事实14-16
  • 二、维柯论人的“诗性的智慧”16-17
  •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7-18
  • 四、布莱金坚信“人的音乐性”18-19
  • 第二节 音乐结构性质及边界19-25
  • 一、对结构的“整体”的领会21-22
  • 二、对结构的“转换”的领会22
  • 三、对结构的“调整”的领会22-24
  • 四、对结构的“边界”的领会24-25
  • 第三节 走向结构的音乐感知25-32
  • 一、整体主义的音乐感知25-27
  • 二、原子主义的音乐感知27-28
  • 三、结构主义的音乐感知28-32
  • 第二章 音乐建构的第一根支柱——上帝咏叹的声音32-55
  • 第一节 音乐的神话32-35
  • 一、诗人的音乐33
  • 二、神授的音乐33-34
  • 三、音乐的神性34-35
  • 第二节 音乐的始基35-39
  • 一、本质唯一且变化36
  • 二、本质多样且不变36-37
  • 三、本质唯一且不变37-38
  • 四、本质多样且变化38-39
  • 第三节 音乐的理念39-44
  • 一、肖像摹仿理念40-42
  • 二、理念统摄音乐42-44
  • 第四节 音乐的原因44-47
  • 一、音乐摹仿自然44-46
  • 二、四因造就音乐46-47
  • 第五节 音乐的本性47-50
  • 一、为快乐而去建构47-48
  • 二、为明智而去建构48-49
  • 三、总被怀疑的建构49
  • 四、重返太一的建构49-50
  • 第六节 音乐的上帝50-53
  • 一、三位一体的建构50-52
  • 二、神学辩证的建构52-53
  • 小结53-55
  • 第三章 音乐建构的第二根支柱——心灵呼吸的节奏55-79
  • 第一节 音乐的文艺复兴55-58
  • 一、音乐之为科学55-57
  • 二、音乐之为人性57-58
  • 第二节 音乐的理性独断58-64
  • 一、二元论与音乐分析59-62
  • 二、单子论与前定和谐62-64
  • 第三节 音乐的经验怀疑64-69
  • 一、培根的归纳思维64-65
  • 二、洛克的感官经验65-66
  • 三、贝克莱的感知观66-67
  • 四、休谟的自我怀疑67-69
  • 第四节 音乐的先天法则69-73
  • 一、理性先天的规定69-70
  • 二、音乐判断的调节70-73
  • 三、天才立法的音乐73
  • 第五节 音乐的浪漫气质73-77
  • 一、无限的节奏74-75
  • 二、自由的诗化75-76
  • 三、绝对的呼吸76-77
  • 小结77-79
  • 第四章 音乐建构的第三根支柱——音响律动的语言79-102
  • 第一节 音乐的情感与形式79-84
  • 一、意志客体化与听觉万花筒80-82
  • 二、音乐的深度与音响的纯粹82-83
  • 三、情感的依附与形式的自由83-84
  • 第二节 音乐的悬搁与还原84-90
  • 一、回到本身的建构85-86
  • 二、意向开显的建构86
  • 三、作为此在的建构86-88
  • 四、进入屋宇的建构88-90
  • 第三节 音乐的图像与游戏90-95
  • 一、音乐建构的语言图像91-92
  • 二、音乐建构的语言游戏92-95
  • 第四节 音乐的解构与解释95-100
  • 一、后现代语境中的音乐建构95-96
  • 二、作为解构活动的音乐建构96-98
  • 三、作为解释活动的音乐建构98-100
  • 小结100-102
  • 第五章 音响建构的历史模型102-123
  • 第一节 音响的游戏102-112
  • 一、音响的划分103-106
  • 二、音程的计算106-109
  • 三、音符的伦理109-112
  • 第二节 音响建构的时间性112-122
  • 一、音响建构的历时性向度112-116
  • 二、音响建构的共时性向度116-122
  • 小结122-123
  • 第六章 节奏建构的历史模型123-146
  • 第一节 节奏的游戏123-134
  • 一、节奏的激活124-128
  • 二、节拍的约定128-134
  • 第二节 节奏生成的新维度134-144
  • 一、“动能”和“运动”的节奏生成135-139
  • 二、“时间”和“感知”的节奏生成139-144
  • 小结144-146
  • 参考文献146-148
  • 致谢148-149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14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4 鲍金;休谟问题及休谟的解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陈波;;论指挥美学在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升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业进;莫志宏;;论社会科学的事实[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刘业进;莫志宏;;从集中控制到框架条件管理——城市规划的演化理论视角[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4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5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7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8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9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24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824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b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