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华中师范大学团体操的创编与训练实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10:12

  本文关键词:华中师范大学团体操的创编与训练实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团体操作为高校中团体运动项目的重要内容,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认识及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渠道,而伴随着团体操自身的不断发展,团体操的创编与训练水平的提升成为提高团体操项目本身质量与效率的关键所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对团体操进行编排,科学的安排团体操训练,能有效巩固与拓展高校学生体育教育工作,使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方式与内容更多元,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加高涨。如何科学的进行团体操的编排与训练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所在,通过系统的研究有效提升团体操编排的质量与训练的效率。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并访问各热门网站体育版块及相关体育教育网站,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查阅、收集与整理,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吸取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访谈法: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教师以及参与过团体操训练与演出的学生进行访谈,更为直观的了解团体操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开展情况以及师生对于原团体操开展情况的评价与感受,为本文的研究收集第一手的现场资料。录像分析法: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近年来所举办的各类团体操的影像资料进行研究,对比华中师范大学团体操历年来的改进与完善,发现原有团体操创编与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逻辑分析法:在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方法对得到的理论数据与相关资料进行归纳与整理,通过分析与比较,得出相关结论。数理统计法:将整理收集的文献资料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合思辨性宏观描述方法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以期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为今后高校团体操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华中师范大学8届团体操的创编、训练与实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通过全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团体操的创编思路能够体现学生的风采,反映校园风貌、展示学校综合实力。2.团体操的创编元素以表演动作与变化、表演队形与图案、表演艺术装饰为主要因素。3.团体操创编坚持一定的人数规模、内容典型、富有艺术性、风格独特、富有美感、主题思想鲜明、表现形式多样的原则。4.团体操创编形式体育与艺术结合、体育与文化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动静结合、学生综合素质与体育表演结合等方式。5.团体操的创编方法是要采用对比反差、动与静结合、大与小对比、明与暗协调、点面配合、人物合一、巧使道具、多变服装等方式。同时,为给华中师大今后团体操更好的发展提供依据,就华中师范大学八年来的团体操表演训练的研究也发现华中师大存在的一些问题:1、多媒体时代高科技运用到团体操上面还不够,每年团体操都是在白天的情况下在操场进行,很多高科技,如舞台、灯光、音响的音效等无法运用到团体操的表演环节,导致表演的效果达不到最佳。2、团体操创编的师资队伍还不够强大,团体操从设想到创编到排练到最后的演出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任务艰巨,团体操专业的师资力量还不够,就体操和健美操专业的几个老师完成这项任务是非常艰巨而辛苦的。3、训练时间相对不足,华中师大每年的团体操是各个院系的学生组成的队伍,排练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每届都是利用早上6点到7点的时间,9月的武汉相对来说比较冷,同学们得克服很大的困难集中到一起排练实属不易。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面应当加大对团体操创编的投入,尽量满足团体操创编过程中需要满足的条件,可以将团体操的表演放到室内去进行,这样就能更充分的运用到多媒体相关的高科技,从而提高团体操表演的美感,给观众更好的视觉效果。2、加强团体操创编的师资力量的建设,一方面可积极的引进团体操方面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应对现有的团体操方面经验较丰富的老师提供更多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提高现有教师的眼界和知识面。同时也可以将团体操发展为一门校本课程来普及给每一位学生,这样让学生在了解团体操的情况下再来参与训练和表演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学校方面应当积极的做好各个部门各个院系的协调工作,尽量将排练的时间集中在每天的下午放学后或其他更好的时间来进行,这样更能提高师生参与训练与表演的积极性!4、在进行团体操训练的过程中,组织编排要充分,教学方法要合理,训练手段要多样,队形练习要讲究训练技巧和方法,教练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
【关键词】:华中师范大学 团体操 团体操创编与训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37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5
  • 1 绪论15-21
  • 1.1 选题依据15-16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16-17
  • 1.2.1 研究目的16
  • 1.2.2 研究的意义16-17
  • 1.3 文献综述17-21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7-20
  • 1.3.1.1 有关团体操相关概念的研究17-18
  • 1.3.1.2 团体操的特点研究18
  • 1.3.1.3 有关团体操的构成要素研究18-19
  • 1.3.1.4 团体操的创编研究19
  • 1.3.1.5 团体操的训练研究19-20
  • 1.3.2 国外团体操相关研究现状20-21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22
  • 2.1 研究对象21
  • 2.2 研究方法21-22
  • 2.2.1 文献资料法21
  • 2.2.2 访谈法21
  • 2.2.3 录像分析法21
  • 2.2.4 逻辑分析法21
  • 2.2.5 数理统计法21-22
  • 3 华中师范大学团体操设计与创编22-34
  • 3.1 华中师范大学八届团体操总汇(详见论文最后附录一)22
  • 3.2 华中师范大学八届团体操的回顾分析22-25
  • 3.2.1 参与人数22
  • 3.2.2 中心思想与主题22
  • 3.2.3 表演内容22-23
  • 3.2.4 体育表演与艺术表演相结合23-25
  • 3.3 华中师范大学团体操设计与创编思路确定25-34
  • 3.3.1 团体操创编思路25-26
  • 3.3.1.1 体现学生风采25-26
  • 3.3.1.2 反映校园风貌26
  • 3.3.1.3 展示学校综合实力26
  • 3.3.2 团体操创编要素26-28
  • 3.3.2.1 表演动作与变化26
  • 3.3.2.2 表演队形与图案26-27
  • 3.3.2.3 表演艺术装饰27-28
  • 3.3.2.3.1 音乐27
  • 3.3.2.3.2 服装27
  • 3.3.2.3.3 道具27-28
  • 3.3.2.3.4 表演背景28
  • 3.3.3 团体操创编原则28-30
  • 3.3.3.1 主题思想鲜明28
  • 3.3.3.2 富有艺术性28-29
  • 3.3.3.3 内容典型、风格独特29-30
  • 3.3.3.4 表现形式多样富有美感30
  • 3.3.4 团体操创编形式30-31
  • 3.3.4.1 体育与艺术结合30
  • 3.3.4.2 体育与文化结合30-31
  • 3.3.4.3 传统与现代结合31
  • 3.3.4.4 动静结合31
  • 3.3.4.5 学生综合素质与体育表演结合31
  • 3.3.5 团体操创编方法31-34
  • 3.3.5.1 对比反差31
  • 3.3.5.2 动与静结合31-32
  • 3.3.5.3 大与小对比32
  • 3.3.5.4 明与暗协调32
  • 3.3.5.5 点面配合32
  • 3.3.5.6 人物合一32
  • 3.3.5.7 巧使道具32-33
  • 3.3.5.8 选对服装33-34
  • 4. 华中师范大学团体操的训练实施34-37
  • 4.1 团体操方案设计准备阶段34-35
  • 4.1.1 设计文字训练方案34
  • 4.1.2 设计训练的内容计划34-35
  • 4.2 团体操训练阶段35-36
  • 4.2.1 基本功训练35
  • 4.2.2 队形和图案的训练35
  • 4.2.3 入场(退场)的队形训练35
  • 4.2.4 配合音乐训练35
  • 4.2.5 表现力和表演效果的训练35-36
  • 4.2.6 模拟训练36
  • 4.3 团体操表演展示阶段36-37
  • 结论37-39
  • 参考文献39-41
  • 附录41-44
  • 致谢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对团体操队形和图案编排过程中“留白”距离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年07期

2 曹文斌,张天成;对中、小型团体操创编的探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3 王秀梅;对团体操审美价值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0年05期

4 杨明,王承杰;对团体操场地坐标标示方法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07期

5 ;团体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2年09期

6 张虹;浅谈我国团体操发展的文化渊源及价值意义[J];体育与科学;2003年01期

7 查萍;应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再现团体操设计三维效果之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3年02期

8 朱性民;我国团体操理论研究现状[J];体育与科学;2003年06期

9 刘远花,周建社;我国团体操理论性研究的现状与分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10 刘静;我国团体操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齐芳;王健;王秀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团体操表演立体创编的研究——团体操队形构图的技术设想[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杨明;刘伶燕;;团体操队形变化标示方法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丁涛;高芳丽;王忠勇;;论高校团体操表演之美学[A];第十三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团体操成为第五届省农运会的亮点[N];山西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曹_g;为国家赢得荣誉[N];中国体育报;2012年

3 本报驻朝鲜记者 赵嘉鸣;艺术与体育完美结合[N];人民日报;2001年

4 记者 凌德权 张锦芳;江泽民在平壤观看大型团体操[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记者 吕s,

本文编号:276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76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e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