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湖北利川地区传统舞蹈“肉连响”动作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15 05:21
  中国民族民间舞经久不衰、支系庞大,它根植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并在世世代代耕耘劳作里,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民族特色,在地域文化的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影响,最终演化成多姿多彩的民间传统舞蹈文化。其中土家族的传统舞蹈“肉连响”,生发于恩施利川地区,虽没有悠久的历史,但经过百十年来的历练,具备了土家族舞蹈鲜明的风格特点,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一员。它来自清江河畔、山丘纵横的利川地区,充满激情、播撒着土家泥土芬芳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给我们带来一缕明亮的阳光和无尽的魅力。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陈述本文选题目的及意义,“肉连响”研究现状,以及个人研究该舞蹈的意义、方法。第二部分:第一章,“肉连响”历史背景与研究意义。主要阐述历史溯源、地区分布、演变过程以及田野调查过程,由“肉连响”舞蹈动作的内容与形式、核心元素组成动作分析的基础结构。第三部分:第二章,“肉连响”基本动作分析。主要讲述通过观看传承人动作展示,运用传统民间舞教学法中提炼基本元素的手段,将“肉连响”提取出基本体态、基本动律、基本步伐,并叙述基本动作的成因与跳法。第四部分:第三章,“肉连响”代表性动作分析。主要记录经... 

【文章来源】: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湖北利川地区传统舞蹈“肉连响”动作分析


武落钟离山石碑

神道


14图2“泥神道”①上泥巴,所以会提前准备好一点打发的钱财,图个吉利的说法,由此得来泥神道(图2)的名称。在寒冷冬日,乞讨者赤裸上身,身体舞动幅度必须放大,手臂拍打频率必须加快,拍打力度必须加重,才能起到驱除身体寒冷的作用。当时选择以卖艺为生的大多都是穷苦人民,没有足够的保暖物资,仅仅只能根据自身的想法创作一些简单动作,并来起到一定驱寒保暖、强身健体的动作效果。经过时代变迁、动作改良后大众百姓也接纳了此舞蹈,常常被人民群众模仿和学习,慢慢地也就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流传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一些穷苦乞讨者不再需要用卖艺的方式维持生活,大部分人都得到了国家妥善安置,也慢慢摒弃了卖艺乞讨的表演艺术。但“泥神道”并没有因此落寞,仍然被广大群众模仿表演,用于业余生活自娱自乐,增强自身体质。此时,在表演形式上发生了转变,表演时不再用泥巴拍打,直接用手掌击打,这样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增加了美观性的同时,在生活中广泛的流传着。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业余生活日渐丰富时,出现了一位年轻人,他对“泥神道”的表演颇为喜爱,经过一番摸索学习和刻苦练习,成为“肉连响”舞蹈的第一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叫吴修富,由于多年来担任着业余篮球裁判的原因,许多人也称他为“吴裁判”。“吴老年轻时候干着理发的活儿,时常学着“泥神道”的动作,并将当地流行的歌舞,竹莲湘、耍耍、跳丧舞、秧歌舞等一些动作揉进泥神道中”。②在动作中主要用手掌与肉体击打发出响声,又发现与本民族的“竹莲湘”舞蹈有同样敲击身体的动作故逐渐①孙绘:肉连响[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②孙绘:肉连响[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

分布图,利川,分布图,民间艺术


15更名为“肉连响”。通过丰富其动作、增加其韵味的手段,形成固定的动作模式,清晰地呈现出“肉连响”舞蹈动作序列。经过长期学习模仿,不断用心揣摩后,吴修富老先生逐步将“肉连响”舞蹈整理完善后定型,成为利川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传统舞蹈。二、“肉连响”舞蹈的地域分布情况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种类繁多、浩如烟海。湖北省位于中国的华中地区,除汉族人口外,土家族、苗族人口位居第二。恩施自治州境内蕴含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有多种传统舞蹈都较为出名。“肉连响”是利川市土家族人闻名遐迩的传统民间舞蹈。由于地域优势突出,即使在古代战争时期,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促进此地区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经过岁月的积淀,利川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种。所以此地不仅是风景旖旎,民间艺术也熠熠光辉,充分体现了土家族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恩施利川是民间艺术的海洋,在这块沃土上诞生了“龙船调”、“利川小曲”、“利川灯歌”、“肉连响”等著名民间艺术形式,在申遗过程中“肉连响”显现出其舞蹈的独特性,成为了湖北地区民族民间艺术唯一纳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肉连响”出现在利川都亭镇(现都亭街道办事处)、汪营镇、南坪乡(图3)。图3利川市区域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间传统艺术舞蹈审美表现改进研究[J]. 田卉.  黑河学院学报. 2019(03)
[2]利川地区土家族传统舞蹈“肉连响”传承与开发的SWOT分析[J]. 康喜来,伍伶俐.  辽宁体育科技. 2018(04)
[3]试从哲学联系与发展的角度阐述土家族舞蹈“肉连响”的发展规律[J]. 陆南西.  黄河之声. 2018(12)
[4]时代变迁与“肉连响”的传播和创新[J]. 李彦翰.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03)
[5]浅析东北秧歌顿颤步的表现形式[J]. 郑东方.  现代交际. 2016(07)
[6]试论土家族舞蹈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J]. 胡小兰.  艺术评鉴. 2016(04)
[7]土家歌舞“肉连响”现代表演形式的改革[J]. 向桦,刘雨欣,刘青青,刘云梦,董凯.  北方音乐. 2016(07)
[8]师徒名分缺失状态下的利川“肉连响”舞蹈的传承方式变迁[J]. 吴昶.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5(03)
[9]男人的绝唱:鄂西土家族“肉连响”寻踪[J]. 彭曲.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3(03)
[10]民俗竞技文化复兴探析——以鄂西“肉连响”为例[J]. 曾鸣.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硕士论文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项目肉连响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 向丹.成都体育学院 2019
[2]湖北利川地区传统舞蹈“肉连响”传承研究[D]. 陈莉雯.武汉音乐学院 2019
[3]湖北省利川市土家族“肉连响”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古俊双.云南师范大学 2018
[4]湖北民间舞蹈肉连响、撒叶儿嗬和摆手舞的传承与推广研究[D]. 姜慧芬.华中师范大学 2017
[5]浅析生活形态下的动作在民族舞蹈人物塑造中的意义[D]. 刘丽超.中央民族大学 2016
[6]中央民族大学佤族舞蹈教材建设研究[D]. 彭伊丽.中央民族大学 2015
[7]浅谈结构在舞蹈编创中的重要性[D]. 黄洒.北京舞蹈学院 2015
[8]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研究[D]. 孙庆龙.东北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43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343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b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