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以德孝传统文化为素材的儿童舞剧创编

发布时间:2021-09-30 17:50
  "德"和"孝"是我国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古人把"德"和"孝"放在了至高的位置。"德"和"孝"对于国人而言,不仅是善待父母,还体现出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儿童舞剧的创编在儿童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以儿童舞剧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艺术教育的新形式。用儿童舞剧的形式讲述德孝文化,结合儿童的审美认知,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此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的内心受到感染,从而起到教育作用。这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舞蹈艺术教育的一种创新发展。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2019,(05)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以德孝传统文化为素材的儿童舞剧创编


儿童舞剧《卧冰求鲤》

舞剧,《愚公移山》,儿童


89音乐与舞蹈学(二)德孝传统文化融入儿童舞剧的创编1.儿童舞剧的选题方面以德孝传统文化为素材创作的儿童舞剧富有儿童情趣,舞剧中的角色能准确地抓住儿童的心理。儿童舞剧创作大多表现了明显的主题性,其中大部分主要是表现“孝敬父母”“坚持不懈”“不怕困难”题材的作品,如《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图1)采用象征的手法,剧情以孝敬父母为主题,教育孩子要从小尊敬孝顺父母。另一类是从儿童的创造性出发,表现遇事坚持不懈的作品,如《愚公移山》(图2)《闻鸡起舞》(图3),鲜明地反映了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的主题。2.儿童舞剧的创编方面以德孝传统文化为素材的儿童舞剧创编中,大量采用了民间的曲调和画外音,如《卧冰求鲤》中的《鱼儿欢歌》来自民间小调;《愚公移山》中的画外音融合了儿歌的形式,融合了民间顺口溜。儿童舞剧在创编上,注重寓教于乐的特点,其音乐主要针对的是学龄初期的儿童。因此在儿童舞剧的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表现德孝传统文化的主题,如《卧冰求鲤》中王祥与继母之间由恨转爱的变化;《孝感动天》中学习先辈的优良美德,孝是中华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儿童孝敬父母;《大禹治水》是告诉孩子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儿童舞剧这种艺术形式对儿童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以儿童舞剧的形式,让儿童在特定的舞剧场景中,身临其境地参与表演,利用身体语言的独特优势,让儿童在寓教于乐的方式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并且增强儿童自信,培养儿童团结合作的意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儿童舞剧的内容选择中,以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德孝文化故事代替儿童童话故事题材,通过舞剧的推广演出,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

舞剧,儿童


89音乐与舞蹈学(二)德孝传统文化融入儿童舞剧的创编1.儿童舞剧的选题方面以德孝传统文化为素材创作的儿童舞剧富有儿童情趣,舞剧中的角色能准确地抓住儿童的心理。儿童舞剧创作大多表现了明显的主题性,其中大部分主要是表现“孝敬父母”“坚持不懈”“不怕困难”题材的作品,如《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图1)采用象征的手法,剧情以孝敬父母为主题,教育孩子要从小尊敬孝顺父母。另一类是从儿童的创造性出发,表现遇事坚持不懈的作品,如《愚公移山》(图2)《闻鸡起舞》(图3),鲜明地反映了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的主题。2.儿童舞剧的创编方面以德孝传统文化为素材的儿童舞剧创编中,大量采用了民间的曲调和画外音,如《卧冰求鲤》中的《鱼儿欢歌》来自民间小调;《愚公移山》中的画外音融合了儿歌的形式,融合了民间顺口溜。儿童舞剧在创编上,注重寓教于乐的特点,其音乐主要针对的是学龄初期的儿童。因此在儿童舞剧的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表现德孝传统文化的主题,如《卧冰求鲤》中王祥与继母之间由恨转爱的变化;《孝感动天》中学习先辈的优良美德,孝是中华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儿童孝敬父母;《大禹治水》是告诉孩子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儿童舞剧这种艺术形式对儿童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以儿童舞剧的形式,让儿童在特定的舞剧场景中,身临其境地参与表演,利用身体语言的独特优势,让儿童在寓教于乐的方式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并且增强儿童自信,培养儿童团结合作的意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儿童舞剧的内容选择中,以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德孝文化故事代替儿童童话故事题材,通过舞剧的推广演出,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价值评析及当代启示[J]. 屠锦英.  音乐研究. 2011(05)
[2]“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J]. 罗国杰.  道德与文明. 2003(03)

硕士论文
[1]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的舞蹈学研究[D]. 初宇.山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163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4163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f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