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高峰乡彝族火把节大刀舞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13:11

  本文关键词:高峰乡彝族火把节大刀舞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刀舞是高峰彝族喜迎火把节时跳的一种传统民间祭祀舞蹈。目前,高峰乡大花箐、小花箐和仓底三个村还保留着火把节跳大刀舞的习俗,这一区域内的火把节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开始到二十七日结束,前后历时四天,包括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把、扫邪驱魔、送火把等民俗活动,大刀舞贯穿整个火把节祭祀仪式过程。跳大刀舞时以唢呐、锣鼓、大号为伴奏,整个场面以两军对阵嘶杀抢占城池为主线,再现古代彝族部落之间战争的场景,反映了彝族战争、迁徙、发展的历史。大刀舞是集巫、武、舞、刀法、精神力量为一体的民间祭祀傩舞,体现了彝族火崇拜、鬼魂观、祖先信仰的文化内涵,具有凝聚族群意识、维系社会运行、表达审美情感的功能。2009年,“高峰彝族大刀舞”被云南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高峰彝族传统文化特色浓厚,保留完整,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其“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本研究从两个维度展开对大刀舞研究。一是历时性的切入,透过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梳理出不同历史时期大刀舞的形态和演变历程,从“时间文化层”上探究大刀舞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仪式群体的民族心理等综合互动作用;二是共时性的维度,选取大刀舞文化圈内不同的田野点,探究大刀舞的流变与地域差异性,从“空间文化层”来分析大刀舞祭祀仪式结构,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种架构。表层结构是大刀舞仪式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的象征符号,如毕摩法器、傩面具、大刀队员的脸谱、大刀、舞蹈动作等;深层结构是指大刀舞仪式主体——彝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透过这些物质形态管窥彝族民众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死观念等深邃的文化内涵。以大刀舞为核心的火把节祭祀仪式活动中呈现出来的歌舞、服饰、饮食、民间信仰等彝族传统文化构成一个多元的、活态的“大刀舞文化圈”,基于大刀舞的特点和分布现状,本研究试图运用“文化圈”理论,将单项的民俗项目大刀舞置于村落文化空间中寻求整体性保护。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 大刀舞 仪式阐释 文化圈 整体性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72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示意图7-13
  • 导论13-29
  • (一) 研究缘起13-14
  • (二) 相关研究回顾14-20
  • 1、火把节14-16
  • 2、祭祀歌舞艺术16-17
  • 3、彝族宗教文化17-18
  • 4、高峰彝族文化及大刀舞18-20
  • (三) 理论方法20-28
  • 1、仪式象征性理论20-21
  • 2、文化圈和文化空间理论21-24
  •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4-26
  • 4、艺术人类学理论26-28
  • (四) 研究思路28-29
  • 一、固定场域:大刀舞生成的环境及文化具象29-36
  • (一) 自然及人文环境29-30
  • 1、大、小花箐村30
  • 2、仓底村30
  • (二) 火把节民俗文化展现30-36
  • 1、节日服饰31-32
  • 2、高峰打跳32-33
  • 3、斗牛、爬油杆33-34
  • 4、彝家饮食34-36
  • 二、刀光火影:火把节祭祀仪式中的大刀舞36-50
  • (一) 大刀舞起源传说36-39
  • (二) 大刀舞参与者39-44
  • 1、宗教祭司:毕摩39-41
  • 2、面具队41-42
  • 3、大刀队42-43
  • 4、伴奏队43
  • 5、令旗官43
  • 6、开路官43
  • 7、鸣炮队43
  • 8、旗队43-44
  • 9、执铁链者44
  • 10、观众44
  • (三) 大刀舞仪式展演44-50
  • 1、六月二十四日:呼唤祖灵,叫魂献祭44-45
  • 2、六月二十七日:开光点眼,请神祭天45-47
  • 3、六月二十六日:挥刀斩魔,扫邪驱鬼47-48
  • 4、六月二十七日:仪式庆典,欢送火把48-50
  • 三、巫、武、舞聚合共生:大刀舞文化阐释50-66
  • (一) 大刀舞产生原因50-52
  • (二) 仪式隐喻:大刀舞的实质及仪式象征52-57
  • 1、民间祭祀傩舞52-54
  • 2、仪式中的阈限交融54-55
  • 3、象征意义55-57
  • (三) 信仰的表达:大刀舞文化内涵57-62
  • 1、火崇拜的族群显性符号57-58
  • 2、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宗教信仰58-59
  • 3、彝族鬼魂观59-61
  • 4、彝汉文化融通61-62
  • (四) 大刀舞的功能62-66
  • 1、凝聚族群意识63-64
  • 2、维系社会运行64-65
  • 3、表达审美情感65-66
  • 四、嬗变与发展:大刀舞的生存与适应66-74
  • (一) 社会变迁背景中的大刀舞66-68
  • (二) 大刀舞发展困境68-71
  • 1、传承力量不足68-69
  • 2、村落结构中大刀舞功能式微69
  • 3、政府办节财政吃紧69-70
  • 4、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瓶颈70-71
  • (三) 政府和村落群体的民族文化资本角逐71-74
  • 1、地方政府民族文化发展策略72
  • 2、基层民众的声音72-74
  • 结语:大刀舞发展出路——“文化圈”视野下的整体性保护74-78
  • (一) 大刀舞文化圈的建构74-75
  • (二) 村落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75-78
  • 参考文献78-82
  • 附录一:图片82-86
  • 致谢86-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龙光;;彝族“跳虎”仪式舞蹈深层结构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龙倮贵;;试析彝族原始宗教舞蹈[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杨曦帆;;近20年“藏彝走廊”乐舞研究述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王巨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三方行为与博弈[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杨甫旺;;论巫与傩——兼论双柏小麦地冲彝族虎傩[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6 刘建波;;高峰火把节中的傩文化内涵初探——以禄丰县大小花箐村傩祭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何明;;艺术人类学的视野[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彭兆荣;李春霞;;遗产认知的共时向度与维度[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9 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10 王学义;;白族火把节与宁妃故事漫议[J];山茶;198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定萍;;论高峰彝族原生态大刀舞的审美性和社会功能[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德光;现代化进程中云南石林阿诗玛文化的转型与重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高峰乡彝族火把节大刀舞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5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45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9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