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东北民间手玉子舞的舞蹈生态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5 02:11
  手玉子舞,流布于东北民间,多见于东北地方戏“二人转”中的舞蹈部分,是一种独具艺术魅力和探索价值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手玉子舞因其手持艺术道具“手玉子”而得名,“手玉子”既作为击节乐器又作为舞蹈道具,在整个手玉子舞形成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重要功用,手玉子舞与其所处的舞蹈生态环境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一种充溢着关东风情风韵的地域性民俗舞蹈样式。手玉子舞是一朵沐风绽放的黑土舞蹈之花,其舞蹈文化之根扎于黑土,散发着质朴醇厚的黑土味道。本文主要选用舞蹈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同时重点使用田野研究中的访谈与观察等技术,对东北民间手玉子舞的舞蹈文化进行探索和研究,从“形、功、源、域”四个维度出发,通过系列探索,对其舞蹈形态、舞蹈功能、舞蹈源流和舞蹈播布地进行分析,试图寻找手玉子舞在其形态、功能等方面的舞蹈文化根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手玉子舞的舞动形态特征体现为:手腕巧发力、统一协调美、即兴度极高;通过形态传达之意可将其舞蹈语汇分为劳作类、游戏娱乐类、梳洗打扮类、精神气节类。第二,手玉子舞的功能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体现为乞文化、乐文化和舞文化。第三,手玉子舞的艺术文化基因纵向上与东北...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东北民间手玉子舞的舞蹈生态学研究


图I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展出的手玉子,2017年,笔者摄

道具


非遗传人王忠堂向笔者展示的手玉子,201堂向笔者展示其收藏的多种二人转舞蹈道具沙拉鸡、呱嗒板儿、手玉子、霸王鞭、手绢子为道具进行表演的舞蹈,即为本》中将其称之为“手玉子板舞”,解

道具,扇子,辞典


人王忠堂向笔者展示其收藏的多种二人转舞蹈道具,20次为:沙拉鸡、呱嗒板儿、手玉子、霸王鞭、手绢、扇手玉子为道具进行表演的舞蹈,即为本文的研大辞典》中将其称之为“手玉子板舞”,解释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洞口瑶族“棕包脑”舞蹈形态探析——基于舞蹈生态学视角[J]. 袁杰雄.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01)
[2]基于舞蹈生态学视角的莽人传统舞蹈形态分析[J]. 郎启训,汪涛.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6(04)
[3]二人转舞蹈的风格特点[J]. 陈昭.  戏剧之家. 2016(07)
[4]漫谈二人转舞蹈源流[J]. 徐美薇.  戏剧之家. 2016(01)
[5]东北秧歌与二人转表演形式及内在联系[J]. 黄山.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2)
[6]二人转的比较图像学研究[J]. 杨朴,赵晓芳.  戏剧文学. 2015(12)
[7]文化生态视域下湘西苗族鼓舞的变迁与调适[J]. 罗婉红.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02)
[8]浅谈二人转的发展与演变[J]. 刘大权.  戏剧之家. 2015(03)
[9]谈二人转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J]. 杨林.  戏剧之家. 2014(15)
[10]莲花落与二人转[J]. 耿瑛.  戏剧文学. 2014(09)

博士论文
[1]维吾尔族舞蹈源流谱系调查与研究[D]. 塔来提·吐尔地.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
[2]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D]. 明文军.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
[3]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 罗斌.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
[4]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D]. 潘丽.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
[5]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D]. 冯双白.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3

硕士论文
[1]从二人转文化的流变中诠释东北秧歌的雅化特征[D]. 陈辰.延边大学 2013
[2]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解读[D]. 郑惠方.西北师范大学 2013
[3]滇南彝族烟盒舞文化研究[D]. 王慧颖.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9
[4]安塞腰鼓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 高姗.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9
[5]湖南江华地区瑶族长鼓舞的田野调查与研究[D]. 范泽容.中央民族大学 2009
[6]东北二人转研究[D]. 马子新.兰州大学 2008
[7]湄洲岛“闹妈祖”民俗舞蹈研究[D]. 陈育燕.福建师范大学 2007
[8]宁夏泾源回族“踏脚”的考察与研究[D]. 王英楣.中央民族大学 2007
[9]“目脑纵歌”节日文化中的舞蹈形态研究[D]. 还国志.中央民族大学 2007
[10]甘肃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文化解读[D]. 邓小娟.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



本文编号:3495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495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7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