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3 09:51
  安徽贵池傩戏,是以驱疫祈吉为目的、以戴面具为搬演特征的请神敬祖的民间祭祀歌舞、戏曲活动,也是中国古代家族宗法社会族傩表演的一个活的遗留物,在中国傩学界具有代表性,被专家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而长久以来,关于中国古代舞蹈的逻辑发生始终缺乏足够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表明,对贵池傩舞的考察、研究,对中国舞蹈的发生认识具有良性“刺激”。但,以往的傩学研究过多专注于傩的原始文化意蕴、宗教内涵与民俗仪札,过密地关注傩戏的历史沿革、文化类别、戏剧因素和民间艺术,对于俯拾即是的“傩舞”现象缺乏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对占据重要地位又具备独立文化属性的傩舞进行完型研究。至于运用舞蹈文化人类学、舞蹈生态学等学科方法挖掘“傩舞”内涵,探究其文化功能,廓清其本质的研究文字,至今尚未发现。这便增加了本论文的诞生价值和学术新意。有鉴于此,本文首先立足于舞蹈文化人类学田野考察和舞蹈生态学的形态分析方法的实际运用,在对贵池地区的原生态傩舞进行全方位考察的基础上,着力于研究对象的文化播布、仪式构成和形态图式的完整性考辨,梳理了“贵池傩舞”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概念在其“文化圈”应用的分类与布局,发现了它在贵池傩环境中的特殊地...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缘起、方法与价值
    一 “傩”本义
    二 傩舞研究的当下意义
    三 贵池傩舞文化释义与范畴
    四 方法的价值
    五 成果综述
第一章 “九刘十三姚”──种类与分布
    第一节 环境:自然与文化背景
    第二节 种类:同类舞目群
    第三节 分布:“文化空间”
第二章 “社祭祀圈”──田野考察与傩舞构成
    第一节 仪式:核心物
    第二节 角色──面具:符号的意义
    第三节 “年首”、“喊断”:“人”与“意”
第三章 “阴阳交合”──动作与图式
    第一节 形态分析
    第二节 舞蹈构图
第四章 “人神共寓”──贵池傩舞文化探究
    第一节 发生:意识的能动
    第二节 信仰:民俗的根据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舞蹈人类学引论[J]. 欧建平.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5(04)
[2]中国人类学叙事的复苏与进步[J]. 郝瑞,范可.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3]安徽贵池的社祭祀圈[J]. 王兆乾.  池州师专学报. 1997(04)
[4]功能主义人类学的重新评估[J]. 王铭铭.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2)
[5]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J]. 乔健.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1)
[6]从发生学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J]. 张书琛.  学术研究. 1995(01)
[7]论周文化中朱鸟赤凤崇拜的原型、蕴义及演化[J]. 王晖.  人文杂志. 1994(05)
[8]人类学的社会进化观及其批评的辨析[J]. 黄淑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2)
[9]从西方人类学的演变说到中国学术的发展[J]. 乔健.  云南社会科学. 1986(01)
[10]人类学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 江应樑.  云南社会科学. 1983(03)

博士论文
[1]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D]. 冯双白.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3



本文编号:3566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566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a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