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文化身份认同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主体构建——基于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18 21:23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巴当舞“非遗化”时代的开启
    (一)巴当舞“非遗”身份的获得
    (二)巴当舞传承人的身份认定
二、巴当舞文化实践主体身份的缺失
    (一)巴当舞传承人与文化空间的错位
    (二)巴当舞文化传承的生态变迁
三、巴当舞文化传承的实践主体建构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身份与建构[J]. 王光利.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03)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纲[J]. 白晋湘,万义,龙佩林.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01)
[3]转型时代文化空间的建构(专题讨论)[J]. 詹福瑞,许建平,鲁品越,高宣扬.  学术月刊. 2012(11)
[4]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 易文君.  现代经济信息. 2010(18)
[5]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费孝通文化观的社会学分析[J]. 李友梅.  社会学研究. 2010(04)
[6]中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分析视野[J]. 刘朝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1)
[7]文化时间与文化空间:文化环境的本体论维度[J]. 苗伟.  思想战线. 2010(01)
[8]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命名研究[J]. 孙正国.  文化遗产. 2009(04)
[9]以民族—国家的名义:国家遗产的属性与限度[J]. 彭兆荣.  贵州社会科学. 2008(02)
[10]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 王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本文编号:3646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646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a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