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一九八四》汉译比较研究——以董乐山与刘绍铭译本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25 00:47
  传统翻译研究侧重对翻译策略的思考与翻译标准的讨论,较少涉及译者及其主体性。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研究逐渐从"边缘"走向"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是原文的接收主体,还是译本的创作主体。在译者主体性理论观照下探讨《一九八四》的大陆与台湾译本很有启发,本文以董乐山、刘绍铭英译《一九八四》的两个译本为个案研究,从翻译选材和翻译风格等视角,研究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动、能动作用。 

【文章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17(05)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三、翻译文本选择的主体性
四、翻译策略选择的主体性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乔治·奥威尔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J]. 陈勇.  中国比较文学. 2017(03)
[2]董乐山在“1984”[J]. 冯翔.  南风窗. 2009(23)
[3]译者主体的缺失与回归——现代阐释学“对话模式”的启示[J]. 朱献珑,屠国元.  外语教学. 2009(05)
[4]论译者主体性——张谷若翻译活动个案研究[J]. 朱献珑,屠国元.  外国语文. 2009(02)
[5]从跨学科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四个维度及其特点[J]. 刘军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08)
[6]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查明建,田雨.  中国翻译. 2003(01)



本文编号:3301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301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a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