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纤秾”审美范畴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1 18:11
  “纤秣”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之一,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当下对于“纤秣”审美范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自从作为特定的审美范畴之后,“纤秣”审美范畴在古代文艺创作中就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时至今日,对“纤秣”审美范畴的应用更是拓展到了绘画、建筑、文艺评论等众多领域。第”一章纵向梳理了“纤秣审美范畴发展演变历程。以魏晋南北朝为分水岭,对“纤秣”范畴的理解在魏晋南北朝前后有所不同。在魏晋南北朝以前,“纤秣”主要用于评价美人体态之美,亦或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审美原则和标准。直至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明确提出把“纤秣”作为一种品诗风格,“纤秣”才真正实现了向诗学审美范畴的转化。唐代以后,大体上延续了司空图对“纤秣”的理解,但是具体到不同时代又有一定差异。第二章“纤秣”审美范畴演变原因与艺术特征。对“纤秣”审美范畴发展演变的原因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中国社会的不断变化。不同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影响了“纤秣”审美趋向的变化。其次是文化语境的转换。在不同的作品中,对“纤秣”有不同的艺术展现。最后是文人对“纤秣”的理解不同。在社会上... 

【文章来源】:湖北民族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纤称"审美范畴发展演变历程
    第一节 “纤称”审美范畴之源流
    第二节 “纤称”审美范畴之演变
        一、 浓艳细腻
        二、 富丽淡雅
        三、 缛丽浮华
        四、 轻佻浮躁
第二章 “纤称”审美范畴演变原因与艺术特征
    第一节 “纤称”审美范畴演变原因
        一、 时代的风气
        三、 文人的诠释
    第二节 “纤称”审美范畴艺术特征
        一、 艺术境界相对细小
        二、 艺术色彩浓艳美盛
        三、 艺术表现精致细腻
第三章 “纤槐”范畴与现代审美创造
    第一节 “纤称”审美范畴与现代文艺评论
        一、 现代文学评论视野中的“纤称”
        二、 现代艺术评论视野中的“纤称”
    第二节 “纤称”审美范畴与现代文艺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纤秾佻巧、富丽庄严:《鸳鸯绦》传奇宫调曲牌与布局情境探究[J]. 李江杰.  戏曲艺术. 2011(04)
[2]画上“纤秾”——从《黄山松》到《四季春》[J]. 蔡枫.  新美术. 2011(05)
[3]释《纤禾农》与《沈著》——《二十四诗品》通解例释之二[J]. 郁沅.  湖北社会科学. 2010(08)
[4]试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纤秾和绮丽之区别——读张国庆《〈二十四诗品〉之纤秾、绮丽及其与王维诗风》有感[J]. 黄倩芸.  肇庆学院学报. 2010(03)
[5]东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J]. 朱志荣,李三达.  艺术百家. 2009(06)
[6]蒋仁的篆刻艺术[J]. 朱琪.  书法赏评. 2009(05)
[7]真趣与童心——读刘荫祥作品有感[J]. 鲁慕迅.  国画家. 2005(06)
[8]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浅谈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J]. 高万云,宗瑞林.  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1)
[9]胡昭诗作的抒情形象及其艺术表现特色[J]. 李光麾.  社会科学战线. 1986(04)

硕士论文
[1]论张爱玲的诗人气质与诗性表达[D]. 李芳.华中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09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509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f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