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效果历史角度谈重译的必要性——以《少年维特之烦恼》译本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17 00:48
  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其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对文学著作的重译具有启发性。研究文本来自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一部以书信为体裁的小说,它曾多次被重印,一经出版便受到了极大的追捧。在过去的70年中,这部小说被20余次翻译成中文,其中最经典的便是郭沫若和杨武能的译本。本文运用效果历史原则,分别选取了郭沫若和杨武能译本中的部分例子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不同时代背景对文学著作翻译的影响,从而探讨在当今社会环境中名著重译的必要性。 

【文章来源】:海外英语. 2020,(10)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少年维特之烦恼》及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阐释原则之效果历史
    1.1《少年维特之烦恼》文本
    1.2 效果历史原则
2 从效果历史角度对《少年维特之烦恼》进行分析
    2.1 社会背景不同
    2.2 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不同
    2.3 译者风格不同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阐释学视角下《茵梦湖》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分析[J]. 李新凤.  现代语文. 2018(07)
[2]改写理论视角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译文对比[J]. 廖珊珊.  文学教育(上). 2013(02)
[3]阐释学三大原则对文学翻译的启示——以《德伯家的苔丝》多译本为例[J]. 朱益平.  江西社会科学. 2010(01)



本文编号:3593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593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5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