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自传忏悔的文化背景和内在张力

发布时间:2018-03-06 09:09

  本文选题:自传忏悔 切入点:基督教 出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西方自传忏悔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教义、基督教忏悔制度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对许多西方人而言,忏悔已成为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传忏悔是自传作者在一定的价值前提下,通过严格的自我审查对自我的真相所进行的揭示。在追求自我真相的过程中,自传忏悔内部形成了某种张力。自传者特定的价值准则决定了其"自我审查"的真实性限度,追求真实性的"自我审查"的冲动也冲击着特定的"价值准则"。正是在这一张力下,自传忏悔推动了人类自我认识的扩展。自传忏悔代表自传者追求自我真相的真诚努力,有助于人类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
[Abstract]:In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autobiographical confessions in the West, Christian doctrine and the Christian confessional system played a decisive role. For many Westerners, Repentance has become a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Autobiographical confession is the revelation of the truth of oneself by strict self-examina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certain value. There is a tension within the autobiographical confessions. The specific criteria of value of the autobiographer determine the limits of the authenticity of his "self-censorship". The impulse of "self-censorship" in pursuit of authenticity also impinges on a particular "criterion of value". It is under this tension that autobiographical confessions promote the expansion of human self-knowledge. Autobiographical confessions represent the sincere efforts of autobiographers to pursue the truth of themselves. Help human self-perfec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西方现代自传中的忏悔话语”(2010SJD750024)
【分类号】:I10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正润;论忏悔录与自传[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方刚;名称来源问题的哲学意蕴——论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名称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哲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肖德生;;胡塞尔对主客观时间关系的确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白欲晓;;回到儒教自身——“儒教形态”引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刘彦顺;妙玉新论——对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石红星;论作为人性提升两大支撑的法律与道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徐朝友;;精彩与沉重:斯坦纳译学“阐释四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梁工;;圣经诠释学早期历史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王大亮;;村上春树“青春三部曲”的心理意象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马荣;;探究圣经与欧美文学的关系——分析奥古斯丁的《忏悔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孙碧;;清教主义与美国公共教育制度的起源[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吴畅畅;赵瑜;;同志、身份/认同与空间——对中国内地同志网络空间生存及(集体)行动可能性之探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邓经武;;何其芳与“花间词”及其文化启示[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王振星;;“嵇康”与卢俊义的梦意象——金圣叹“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6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王树人(老树);尚新建新;;詹姆斯的经验主义宗教观——读《宗教经验种种》[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吕大吉;;关于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问题的思考[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9 董山民;;信仰需要理由吗——威廉·詹姆斯《信仰的意志》再评价[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10 刘萍;;也谈“美从何处寻?”[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日元;公元4至9世纪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静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宗教人格与创作:勃朗特姐妹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恬;中国体育道德失范的发展过程、成因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丽华;论施莱尔马赫宗教思想的浪漫性[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波;天国的世俗关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余雪玲;重返伊甸园[D];南昌大学;2010年

6 袁鸿牧;明式家具与文艺复兴式家具审美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郭换平;石河子市基督教徒宗教认同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施志杨;政治笼罩下的宗教纷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双梅;圣经原型视阈下的《哈姆雷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媛媛;伊甸园善恶之花在人间的开放[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正润;自传死亡了吗?——关于英美学术界的一场争论[J];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替罪羊[J];译林;1983年01期

2 田丁;划十字时能喊“上帝保佑”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3 孙大公;浅议基督教《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4期

4 姜岳斌;但丁:中世纪伦理思想的映像与整合[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3期

5 陈静,殷明明;多克特罗《上帝之城》中的宗教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6 王艳文;;《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解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王立业;;屠格涅夫的宗教解读[J];俄罗斯文艺;2006年04期

8 孙薇;;试析《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9 肖四新;;宗教体验和宗教实践的理性化:也谈基督教与悲剧的关系[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10 杨红;;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s Culture Up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hylock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祖平;;数码“十”破译: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结构基因[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刘春芳;;论西方浪漫主义运动的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苏冬凉;;善与恶的较量——评《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郝雁南;董桂君;;《圣经》基本词汇漫说[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张冰;;为什么对俄罗斯只能信仰?——从一首四行诗的阐释说起[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林玉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伦理思想及其矛盾困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洪敏;;史文朋诗歌的伦理内涵[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徐凤林;;痛苦如何变成享受?——试论地下室人的意识学说[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9 张奕娜;;加缪的荒诞体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郑超凡;;《欢乐之家》的圣经原型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尘翎;生命的基调是关于接受他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2 刘培红;缘自追寻中的氛围[N];文艺报;2004年

3 王志耕 南开大学;遥远的圣灵[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4 刘意青;断代文学史的成功尝试[N];文学报;2003年

5 孙晓春;托尔斯泰的“非暴力”[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蔡骏(作家);流向未来的时光[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卿小明;战争·独立·自由[N];文艺报;2007年

8 刘秀娟;什么都能写成小说[N];文艺报;2010年

9 唐建清;破碎的城市 破碎的生活[N];文学报;2005年

10 童燕萍;看得见的希望[N];文艺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瑞翠;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交融式”宗教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邱运华;诗性启示: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3 谢春艳;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徒式女性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宫月丽;从俄罗斯文学透视俄罗斯的宗教哲学理念[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李安斌;清教主义对17-19世纪美国文学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6年

6 黄霞;《圣经》“诗歌书”的文学特色及其文本解读[D];复旦大学;2007年

7 张亚婷;母亲与谋杀: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志强;索洛古勃小说创作中的宗教神话主题[D];黑龙江大学;2005年

9 詹春花;黑塞与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伟;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莹;论萧伯纳戏剧创作的基督教渊源[D];河南大学;2005年

2 胡小莹;论弥尔顿《复乐园》中的诱惑主题[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传进;A.И.索尔仁尼琴创作中的基督教主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罗泳;T.S.艾略特的精神拯救[D];贵州大学;2006年

5 朱海青;多种影响使哈代的小说走向悲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6 宋晓乐;俄罗斯魔幻童话中的宗教神话元素[D];内蒙古大学;2009年

7 庄新红;与基督同行[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朝霞;通往心灵救赎的道路[D];海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朱虹;《呼啸山庄》的宗教视野[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周霓忻;试析基督教与儒教精神在四位华裔女作家作品中的体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74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74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e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