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研究张爱玲的开题报告_《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21 17:48

  本文关键词:张爱玲翻译活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年

张爱玲翻译活动研究

付莹喆  

【摘要】: 20世纪初,中国涌现了大量的身兼创作与翻译的作家翻译家,然而他们的翻译家身份往往渐渐被人们忽略,但他们的文学翻译贡献却不容忽视,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上应该有他们的相应位置。张爱玲正是这样的一种身份,有许多关于其创作的研究,但是其翻译往往并不为人知。事实上,她在中美文学翻译上的成就和贡献也是卓越的。 本文将就张爱玲的译介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绪论部分,包括写作动机、国内研究梳理、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身兼双重身份的张爱玲,考察其人生经历,作为作家与译者的张爱玲所处的社会环境、职业翻译生涯的开始以及翻译与创作的关系。 第二章,文学翻译实践,主要分为美国文学译介、中国文学译介、语内翻译以及特殊的书写。 第三章,张爱玲译介活动的意义与价值,考察张爱玲作为译者的地位、成就以及其文学翻译的接受与影响。 本篇论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与张爱玲翻译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阐明这些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同时笔者希望通过本篇论文为今后的学者研究张爱玲、张爱玲译作、以及张爱玲的翻译活动提供具体资料,以全面认识张爱玲这位优秀的作家译者。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6;I046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4
  • (一) 写作动机9-12
  • (二) 国内研究梳理12
  • (三)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12-14
  • 第一章 身兼双重身份的张爱玲14-23
  • (一) 人生经历14-15
  • (二) 作家张爱玲15-16
  • (三) 译者张爱玲16-18
  • 1、译者所处社会环境16-17
  • 1)中国大陆—上海的社会环境16
  • 2)香港的社会环境16-17
  • 2、翻译生涯的开始17-18
  • 1)香港时期17
  • 2)美国时期17-18
  • (四) 张爱玲的翻译与创作18-23
  • 1、翻译与创作18-19
  • 2、从多元系统理论看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的地位19-23
  • 第二章 文学翻译实践23-40
  • (一) 美国文学译介23-32
  • 1、概述23
  • 2、小说译介——以《老人与海》的译介为例23-28
  • 1)《老人与海》23
  • 2)《老人与海》的译介23-25
  • 3)两个译本比较25-28
  • 3、散文、诗歌译介——以《爱默森文选》译介为例28-32
  • 1)爱默森与范道伦28
  • 2)《爱默森文选》的译介28-29
  • 3)爱默森诗歌译介29-32
  • (二) 中国文学译介32-35
  • 1、概述33
  • 2、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的译介——白话译入至英语33-35
  • (三) 语内翻译《海上花列传》的译介——吴语译入至白话35-37
  • (四) 特殊的书写:创作还是翻译?37-40
  • 1、概述37-38
  • 2、以《赤地之恋》与《秧歌》的接受和译介为例38-40
  • 第三章 张爱玲译介活动的意义与价值40-44
  • (一) 张爱玲作为译者的地位40-41
  • (二) 张爱玲的翻译成就与译作接受/影响41-42
  • (三) 译介活动的意义和价值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附录一 张爱玲译作目录48
  • 附录二 张爱玲文学创作目录48-52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冉倩;张爱玲创译的心理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2 宋洁;从文体学角度看张爱玲《金锁记》的翻译[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段恩锡;张爱玲《海上花列传》译本中的杂合现象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国平;;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爱默森文选》的启示[J];读书;1987年09期

    2 王一多;解构主义与翻译理论[J];福建外语;1998年04期

    3 王东风;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J];中国翻译;2001年05期

    4 穆雷,诗怡;翻译主体的“发现”与研究——兼评中国翻译家研究[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灿;翻译批评:从印象到科学——浅谈翻译批评的科学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余汉英;;试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之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3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龙明慧;;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王光和;;论惠特曼自由诗对胡适白话诗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刘兴晖;;论清末民初词选对现代词史论著形成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朱明胜;略论归化翻译与文化意象的缺失[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吴凡;;古典的悲天悯人与现代的人性解剖——白先勇与张爱玲悲剧艺术的审美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吕绮锋;;翻译活动之中译者的功能——以生态翻译为中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冯全功;;职业翻译能力与MTI笔译教学规划[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孙丹枫;;浅析庞译《论语》之特色——庞德个性化解读对《论语》译本翻译取向的决定作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蒋春生;;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外来电影片名翻译之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8 王鹏;;浅谈对培根论述文体的翻译的忠实性及原作风格的再现——评价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两个中文译本[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9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莹;语用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商标词英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汪亮;对比研究: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周加琴;论霍桑的哥特式清教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彭强;从等效理论看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宇航;;汉英翻译过程中的杂合现象——以张爱玲英译《海上花列传》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2 范丽;;自译与翻译伦理——以张爱玲的《五四遗事》为个案[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3 侯雅楠;董广才;;论心理因素与翻译活动的相关性[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施康强;;众看官不弃《海上花》——评张爱玲注译《海上花》[J];读书;1988年11期

    5 张曼;;文学性坚守:翻译由意义传达到诗意探索——以张爱玲自译小说The Golden Cangue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何杏枫;张爱玲研究在北美[J];华文文学;2002年01期

    7 刘也玲;翻译中译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8 陈吉荣;;从分离到融合到互生——张爱玲、孔慧怡《海上花列传》翻译策略谈[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王晓莺;;张爱玲的中英自译:一个后殖民理论的视点[J];外国语文;2009年02期

    10 马若飞;;张爱玲译笔下的《老人与海》[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许石君;接受美学视角下张爱玲小说的翻译[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李蓉;译家张爱玲及其小说的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3 姜瑞;张爱玲小说《金锁记》英译本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4 邓丽娟;张爱玲译作中的女性主义干涉策略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5 马若飞;张爱玲翻译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郭雅力;从意识形态视角看张爱玲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惠珍;论张爱玲“食人”式翻译特色及其心理成因[D];安徽大学;2010年

    8 赵晓辉;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张爱玲自译《金锁记》个案[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9 孙理明;影响与契合:张爱玲与《海上花列传》[D];复旦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校琴;译者主体的枷锁——从原语文本到译语文化[J];外语研究;2002年01期

    2 高宁;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7年01期

    3 蒋骁华;解构主义翻译观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4期

    4 刘军平;解构主义的翻译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5 舒奇志,杨华;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6 张向东;解构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J];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02期

    7 谢天振;中国翻译文学史:实践与理论[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2期

    8 诗怡;作为一项文化系统工程的译学理论建构——评许钧教授主编的《翻译思考录》[J];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01期

    9 张曼;时代文学语境与穆旦译介择取的特点[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4期

    10 杨武能;;尴尬与自如 傲慢与自卑——文学翻译家心理人格漫说[J];中国翻译;199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晖;试论张爱玲创作继承的民族传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赵新宇;试论张爱玲的翻译[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张洪;张爱玲与港台女作家[J];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4 ;张爱玲的小说观[J];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05期

    5 周溶泉;女人的小说和小说中的女人──张爱玲《传奇》论[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6 李卉;张爱玲及其40年代的小说世界[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7 宋家宏;张爱玲人生悲剧意识的形成(上)——从经验世界到小说世界[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8 丁益;误用的“期间”[J];咬文嚼字;1996年04期

    9 魏绍昌;;《哀乐中年》非张爱玲所作辨[J];博览群书;1996年06期

    10 吴浣;;读张爱玲[J];散文;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玲“谜”解[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李艳勤;;张爱玲的自译作品The Golden Cangue中的翻译策略探究[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叶婧;;水晶球下的独白——图文并茂析《流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4 李掖平;;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5 霍克冬;;从安德森的《森林之死》到张爱玲的《花凋》[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6 刘杰;;拆解“倾城”的神话——张爱玲《倾城之恋》创作意图辨[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7 李楠;;四十年代海派都市文学的走向——由两篇小说佚文说开去[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吴晓梅;;从张爱玲、苏青看四十年代都市女性生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9 殷璎;;从改写理论的视角看张爱玲自译《金锁记》的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冯昊;;生存焦虑下的写作突围[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湃;[N];光明日报;2005年

    2 尚珂;[N];深圳商报;2004年

    3 张丽红;[N];团结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包明廉;[N];文汇报;2003年

    5 童煜华;[N];中国邮政报;2006年

    6 记者 平方;[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姜红;[N];光明日报;2001年

    8 樊培绪;[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9 李湃(读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中华读书网 杨沛奇;[N];中华读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2 冯晓艳;跨越时空的文学唱和[D];山东大学;2007年

    3 张黎;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回响及其与“现代性”之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4 张立新;现代知识分子作家在“群”中的自我体认与改写[D];苏州大学;2007年

    5 李相银;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东;传奇叙事与中国现代小说[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羽;“东吴系女作家”研究(1938—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轶;现代都市与日常生活的再发现[D];上海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梅;重返文学现场的一种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田霖;二十世纪末张爱玲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程[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何小红;神的失落 家的消解——张爱玲的“家庭情结”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余新明;解读张爱玲小说的三个关键词:历史·女性·荒凉[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志华;苍凉的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玉蓉;论张爱玲的太阳意象[D];苏州大学;2002年

    7 史新华;沉沦与反叛——张爱玲对中国女性文学的贡献[D];吉林大学;2004年

    8 陈理慧;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D];西北大学;2002年

    9 程东霞;乱世才女张爱玲[D];安徽大学;2003年

    10 魏爱娟;寻求认同的焦虑——张爱玲心理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张爱玲翻译活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2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2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0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