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机器与“暴力”——论卡夫卡《在流放地》

发布时间:2018-10-29 13:02
【摘要】:《在流放地》因叙述行刑机器血腥的杀人过程而具有了"暴力"意味。这种暴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身体暴力"不仅与卡夫卡在工伤保险公司的工作有关,亦可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酝酿和爆发的间接结果;"法律暴力"赋予"身体暴力"合法性权威,并在无可争辩的情况下强制或自愿实施;"语言暴力"是"法律暴力"的呈现方式,在以军官语言所象征的"高位语言"对以犯人语言所象征的"低位语言"的暴力宰制中,机器以犯人无法读懂的文字实施了刑罚。"暴力"景观在读者灵魂中引起震颤,这使得小说本身也成为一架人们无法用文字完全读懂的"行刑机器"。
[Abstract]:"in exile" has the meaning of "violence" by describing the bloody killing of execution machines. This kind of viole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physical violenc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Kafka's work in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companies, but also seen as an indirect result of the brewing and outbreak of the first World War; "legal violence" gives "physical violence" legitimacy authority, and in indisputable cases of compulsory or voluntary implementation; "verbal violence" is the presentation of "legal violence". In the "high language", which is symbolized by the language of an officer, the machine imposes penalties on the violent manipulation of the "low language" symbolized by the language of the prisoner. The sight of violence trembles in the reader's soul, which makes the novel itself a "execution machine" that cannot be fully understood in words.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52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薛雯;;论张爱玲作品的“叙事戏剧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张玉秀;爱情与亲情的消解——张爱玲作品“苍凉”意蕴的集中体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吴凡;;古典的悲天悯人与现代的人性解剖——白先勇与张爱玲悲剧艺术的审美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5 焦雪菁;黄丹;;张爱玲的“上海眼光”[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7 李大勇;周艳梅;;追寻作为一种生存的状态——《在酒楼上》与《城堡》的精神契合[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胡志明;自由与放逐:《美国》对西方现代人生存境况的文化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刘锋杰;意识形态的迷雾——读柯灵《遥寄张爱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姚爱斌;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光芒;;麦家小说的游戏精神与抽象冲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汪美芳;;关于福柯的权力论在中国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之思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周明鹃;;解读都市民间——《富萍》与《托尔斯泰围巾》比较研究[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汪行福;;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超越[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8 黄华生;;刑罚轻缓化的犯罪学根据[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9 曾国东;蔡震宇;;执法观、法治思维与法律权威——一种检察权运行语境的视角[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10 ;权力的眼睛:微博场景的视觉文化研究——从福柯“全景监狱”的隐喻说起[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9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陈洁丽;学校教育惩戒权的国际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周磊;法律与身体[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傅文;试析弗朗茨·卡夫卡挖根生短篇小说中动物角色的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萍;;一出偶像崇拜的荒诞剧——关于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J];沧桑;2010年04期

2 吴天宁;;从《在流放地》透视酷刑下的扭曲人性[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3 路杨;;流放地上的权力狂欢——论卡夫卡《在流放地》的主题[J];名作欣赏;2009年18期

4 鲁湾;;当寓言变成梦魇[J];大科技(百科探索);2008年01期

5 姚瑶;;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迂回——多角度解读《在流放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张新颖;;自由写作[J];读书;1993年07期

7 冀桐;畏父·叛父·审父——略论卡夫卡创作中的父子冲突主题[J];张家口师专学报;1994年03期

8 廷芳;黎奇;;卡夫卡书简日记选 书简篇[J];出版广角;1997年01期

9 格非;鲁迅和卡夫卡[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1期

10 赵山奎,宁杭红;卡夫卡的小说与“语言空位”[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2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曾艳兵;陈秋红;;钱锺书《围城》与卡夫卡《城堡》之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5 赵山奎;;无名希腊人的“非历史命运”:从卡夫卡的一封信解读其《乡村医生》[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傅新娟;;解读卡夫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铮;《海边的卡夫卡》风靡德奥[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残雪:卡夫卡的意味[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李晓莉;充满隐喻的世界[N];西安日报;2003年

4 曾艳兵;卡夫卡与基尔凯郭尔[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李凌俊;《海边的卡夫卡》热席卷日本[N];文学报;2003年

6 胡志明;德语文学研究的一代风流人物[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石剑峰邋陈肖秋;卡夫卡手稿自由了![N];东方早报;2008年

8 沈维藩;《海边的卡夫卡》——当今日本社会的批判书[N];深圳商报;2003年

9 康慨;法国大诗人博纳富瓦获卡夫卡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施依秀;卡夫卡:逃跑的新郎[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蔚;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1979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明明;感知的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柳东林;西方文学的非理性特点及禅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廖峻;迪伦马特戏剧中的迷宫世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6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施赞聪;权力与政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9 张克芸;“变形”抑或“被解除变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饰玉;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D];吉林大学;2004年

2 何芬;生存困境中的艰难跋涉[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曲伟;试论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D];吉林大学;2004年

4 陆霞;卡夫卡的象征[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黄玲;残雪对卡夫卡小说模式的接受与变异[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弘;孤独的行路人——卡夫卡和鲁迅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窦燕;“我写的一切都与您有关”——荣格心理学视阈下的卡夫卡及其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蔡智敏;卡夫卡小说的生存论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大奎;卡夫卡悖论式人格解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10 蒋志纯;从《审判》中看卡夫卡的“罪”与“罪感”[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97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97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0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