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村上春树《去中国的小船》中的创伤记忆

发布时间:2018-11-16 16:57
【摘要】:村上春树在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去中国的小船》中通过悖谬叙事展现了日本社会对中国如刺般的他者性认识。这一认知形成的创伤记忆隐藏着当代日本人面对中国时复杂的心理:罪感、负疚,优越、想忘又不能忘。而作家对这篇小说三个版本的修改又现实性地表现了日本社会对中国认知的时代变迁。
[Abstract]:Haruki Murakami in his first short novel, the boat to China, shows the Japanese society's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other through paradoxical narration. This cognitive traumatic memory hides the complex psychology of contemporary Japanese when facing China: guilt, superiority, want to forget and never forget. The writer's revision of the three versions of the novel realistically shows the change of the Japanese society's cognition of China.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本‘后战后’时期的精神史寓言:村上春树论”(编号:09BWW005)
【分类号】:I313.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国磊;;涉舟远行——论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中国因素与历史追究意识[J];德州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许志强;;论村上春树《去中国的小船》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3 赵佳舒;;开放式历史记忆的书写——论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介入”的局限性[J];名作欣赏;2011年3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柯子刊;村上春树文学:中国元素与暴力之间[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采;文学与音乐的完美交融[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关醒;村上春树与余华、王小波作品反暴力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袁晓艳;村上春树中国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兰薰;;金斯伯格诗中的中国形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蔡云艳;;国内有关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蔡乾;;被忽视的文本——对小说《女海盗金寡妇》的重新解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08期

4 罗昔明;;哥特小说美国化之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崔丽芳;;19世纪中叶之前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文史知识;2010年09期

6 骆贤凤;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迁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王艳芳;世界华文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论析[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2年02期

8 袁盛财;日本侵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03期

9 周宁;;西方现代性源起的中国灵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马利红;;中国形象的书写转向——从洛蒂《北京最后的日子》的异国情调说起[J];法国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卞亦;梁李;邹燕;;法国诗人与中国[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邵先山;一扇“想象”中国的窗口[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罗多弼(瑞典皇家人文、历史与考古学院院士);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形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喻大翔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海外华文文学里的中国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张琼;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形象[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世文;“美国文学中的中国”[N];文艺报;2008年

6 华闻;“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N];文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2 卫岭;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D];苏州大学;2008年

3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5年

5 马靖妮;《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詹乔;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7年

7 泊功;日本式的东方学话语—近代日本汉学与中国游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根硕;朝鲜的中国想像与体验(从17世纪到19世纪)[D];北京大学;2012年

10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琼;芥川龙之介和中国形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毅;言说美国属性[D];武汉大学;2005年

3 彭威;毛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崔玮玮;谷崎润一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于海斌;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林培菊;他者镜像中的自我言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康利荣;异质文化交流下的中国形象[D];南昌大学;2008年

8 刘明;东方主义语境下的中国[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莉莉;东方的幻象[D];四川大学;2007年

10 付瑶;被建构的“中国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36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36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e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