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反思《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的道德观与人物塑造

发布时间:2021-06-17 21:10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作家层出不穷的时代,他们为世界文学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乔治,艾略特是其中之一。乔治,艾略特在她的一生中完成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由于艾略特善于将自己丰富的哲学思辨能力与创作结合,使作品具有强有力的智性因素,因此,她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表现了她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哲理,这使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文学作品不仅能深刻地反映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各种思想情感和文化精神面貌,而且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刻画,也能形象地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弗洛斯河上的磨房》是艾略特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清晰地呈现了她对童年的回忆,其亮点是对人物细微的内心活动的刻画。小说以女主人公麦琪艰难、短暂的一生为主要线索,同时刻画了生活在她身边的其他乡村小人物,他们没有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智慧,但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的言行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小说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她用对小说人物的创作来表现自身对人生哲理和道德的看法。虽然艾略特不认为自己是道德的说教者,但她的道德观无疑影响着她对小说人物与情节的刻画。 本论文试图对艾略特性别平等的道德观,善良、和谐的人本宗教道德观和以爱和社会责任为重的婚姻道德观的形成、内涵及特点进行剖析,进而透过现象,从文学伦理角度,阐明在艾略特性别平等道德观的影响下,产生了麦琪的叛逆与彷徨;在艾略特人本宗教道德观的影响下,产生了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善恶两面性和麦琪无悔的死亡;在艾略特婚姻道德观的影响下,产生了麦琪在爱情和婚姻上的道德抉择。本论文从文学伦理角度,审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所蕴涵着人生哲理,不仅对小说有一个较新的诠释,而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艾略特的道德思想观。艾略特小说所表现的道德主题不仅对当时和当代的英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它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可否认的。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561.074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Gender Morality
    A. Awakening of Gender Equality
        1. Pursuit in Education and Career
        2. Consciousness of Gender Equality
    B. Reflection of Gender Morality in the Novel
        1. Maggie’s Subordination State---Epitome of the Victorian Age
        2. Maggie’s Rebellion---Symbol of Gender Morality
        3. Maggie’s Dilemma---Sign of Gradualism
Chapter Two Religion Morality
    A. Formation of Religion of Humanity
    B. Features of Religion of Humanity
        1. Morality: Base of Society
        2. Love: Soul of Social Harmony
        3. Integration of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C. Reflection of Religion Morality in the Novel
        1. Dual Personality of Minor Characters
        2. Maggie’s Death for Love and the Past
Chapter Three Marriage Morality
    A. Ideological Base
    B. Experiences of Marriage
    C. Reflection of Marriage Morality in the Novel
        1. Maggie and Philip---Lost in Love Morality
        2. Maggie and Stephen---Lost in Social Morality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安林;试析宗教道德吸引人们信教的因素[J];宗教学研究;1989年Z2期

2 冯今源;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世界宗教文化;1996年04期

3 冯今源;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01期

4 于民雄;浅论宗教道德[J];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04期

5 杨学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6 徐其清;宗教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何其美;;试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的适应性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8 张葆君;;论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协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9 李士菊;程新英;;社会转型期宗教道德整合作用初探[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0 檀传宝;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兼论学校德育的相关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安平;性别平等的法律建构[D];苏州大学;2004年

2 曲宏歌;欧盟与性别平等[D];山东大学;2009年

3 许宏;巴布宗教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潘丽霞;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5 张晨阳;从理想国到日常生活[D];复旦大学;2006年

6 武中哲;单位制变革与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D];上海大学;2008年

7 吕晓娟;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禹旭才;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晶岚;中国农村妇女在社区林业管理中的参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刘芳;时尚杂志与中产阶级女性身份[D];上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霞;反思《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的道德观与人物塑造[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林海鸥;赞比亚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章梦瀚;性别平等教育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谭咏梅;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社会性别视角的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胡书芝;家庭性别平等观念与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认知[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孙超;公民道德建设情景下的宗教道德——简论宗教道德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及其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蔡江帆;试论宗教道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8 祖群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女性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梅;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探讨[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10 白玫;社会性别理论初探[D];内蒙古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99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99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7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