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无形人》中黑人个人身份的认同

发布时间:2021-09-23 14:09
  美国内战后,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在美国黑白“文化大杂交”的背景中,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倾向以及白人文化的主流地位和文化霸权导致了黑人文化的从属地位,美国黑人逐渐面临被同化、被边缘化的危险,整个黑人社会被视为一个具有某种模式化形象的抽象的整体,而不是由有着丰富个性的个体所组成。黑人怎样才能保留自身文化的完整,怎样才能让自己本民族文化摆脱边缘化的危险,同时又能充分展现自我,发展自我,这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从而也导致了黑人个人身份认同问题的出现。作为一名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其代表作《无形人》中以传记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作为主人公的叙述人,一位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怎样走过一系列的冒险经历,探寻自我个性的故事,从而对黑人个人身份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求。本论文旨在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分析小说《无形人》中黑人叙述人怎样在经历身份缺失,寻求身份,获得重生,身份迷失后,最终重新界定自我,获得自我发展。首先,通过对个人身份认同问题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的追溯,主要分析论述了叙述人探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身份缺失—寻求身份—获得重生—身份迷失。其间,叙述人作为一位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一开始就出现了自我身份的缺...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1 Individual Identity
    1.1 Collisions in Cultural Hybridity
    1.2 Personal Cultural Identity
Chapter 2 Quest for Individual Identity
    2.1 Innocence in the Dream
        2.1.1 Living by Ideology of Grandfather
        2.1.2 Adhering to Ideology of College
    2.2 Waking up from the Dream
    2.3 Tracing Back to Individual Identity
        2.3.1 Rebirth in the Hospital
        2.3.2 Returning to Cultural Heritage
    2.4 Lost in the New Dream
Chapter 3 Result of the Quest for Individual Identity
    3.1 Leading Obstacle to the Quest for Individual Identity
        3.1.1 Racism — the Leading Obstacle
        3.1.2 Blindness and Invisibility
    3.2 Reconstruction of the Narrator's Quest
        3.2.1 New Life in the Coal Cellar
        3.2.2 Re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Identity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活动及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意蕴探寻[J]. 李建仓.  河南社会科学. 2004(04)
[2]从《土生子》到《看不见的人》——从两位主人公对待黑人文化的态度看美国黑人文学发展[J]. 王雪梅,毛刚.  社科纵横. 2004(02)
[3]从《无形人》到《六月庆典》——论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学创作[J]. 谭惠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6)
[4]文化的碰撞——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看美国黑人小说《无形人》[J]. 骆洪.  思想战线. 2003(06)
[5]试析美国黑人小说《看不见的人》[J]. 刘洁,徐鸿凯.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6]《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自我异化[J]. 李美芹.  广西社会科学. 2002(05)
[7]多元文化杂交时代的民族文化记忆问题[J]. 张德明.  外国文学评论. 2001(03)
[8]文化冲突中寻求真正的存在——拉尔夫·艾里森《看不见的人》创作简论[J]. 唐晓忠.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本文编号:3405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405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e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