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奈保尔《河湾》的后殖民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2 19:37
  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迪亚达·苏拉吉普拉萨德·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是位典型的后殖民作家。他祖籍印度,出生并成长于西印度群岛,后来又去英国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涯,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那些刚刚摆脱殖民统治正在争取创造新的民族身份的后殖民国家。与此同时,他创作了大量小说,同时撰写了很多文化考察性质的游记作品。复杂多元的文化背景使奈保尔的作品充满矛盾,他对后殖民社会和前殖民地国家都表现出既爱又恨的复杂心态。在其代表作之一《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1979)中,奈保尔将其对后殖民社会的关注投向了非洲。主人公萨林姆是个印度裔穆斯林,他从非洲东部来到内陆大河转弯处的一个小镇,接管经营一家小商店。从萨林姆的视角,奈保尔描绘了河湾小镇在摆脱殖民统治后的后殖民社会现实。然而摆脱殖民统治抑或民族主义运动并未给新获独立的非洲国家带来政治上的稳定与经济上的繁荣,相反,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更多动荡不安与流血冲突。奈保尔在小说中表达了他对后殖民社会前途的悲观态度。置换、效颦及流亡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后殖民社...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1 Theme of Cultural Displacement
    1.1 Inlay with Western Ideology
    1.2 Mixture of Civilizations
Chapter 2 Theme of Colonial Mimicry
    2.1 Big Man's Political Mimicry
    2.2 Intellectuals' Academic Mimicry
    2.3 Masses' Routine Mimicry
Chapter 3 Theme of Exile
    3.1 Salim's Cultural Unhomeliness
    3.2 Indar's Subversion of the Past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流亡知识分子的无根性反思——《河湾》的后殖民文化解读[J]. 汪家海.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02)
[2]奈保尔作品中的“模仿”主题[J]. 雷艳妮.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3]从《模仿者》审视奈保尔的后殖民意识[J]. 罗小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06)
[4]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J]. 梅晓云.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6)



本文编号:3472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472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9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