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论海派京剧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7-05-15 08:17

  本文关键词:论海派京剧艺术特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迄今为止已经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但京剧一词最早于光绪二年出现在上海,是上海人对于京城流行的皮黄调的称呼。京剧正式进入上海,在北派京剧的基础之上,结合上海的人文环境和艺术氛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那便是海派京剧。上世纪的旧上海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集商业、工业、港口于一体的城市。上海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通商口岸,也同时汇聚了不同地域的形形色色的文化。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海商业化的城市氛围,恰恰催生出了一种极具上海特色的文化,那便是海派文化。时值海派文化流行之际,京剧乘戏园、新舞台之风日益兴盛,在上海迅速取得一席之地,形成了浓郁的戏园与舞台文化。海派京剧唱做结合的表演风格以及在剧目的编演上有着明显区别于北派传统的特色。无论是连台本戏的发展,还是机关布景、表演技艺的推陈出新,海派京剧都在发展中坚持着大胆的改革创新,在京剧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结合上海特有的地理文化特征分析海派京剧特色的来源;通过对海派京剧典型剧目及表演特征的分析,梳理海派京剧独有的的艺术特色,从而将它辉煌的艺术成就一一呈现出来。目前京剧在艰难的探索中向前发展,改革创新仍旧是戏曲艺术注入活力的重要途径,希望海派京剧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出的成功经验,能够给戏曲发展提供一些良好的借鉴,这也是文本的写作目的所在。
【关键词】:海派京剧 艺术特色 艺术成就 革新 麒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戏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82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8
  • 第二章 海派京剧的形成8-13
  • 一、海派京剧的形成简史8-9
  • 二、海派特色形成的社会背景9-13
  • (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9
  • (二)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9-11
  • (三)迎合观众群体的审美与心理11-13
  • 第三章 海派京剧的艺术特色13-31
  • 一、丰富广泛的剧目题材13-22
  • (一)再现历史故事13-14
  • (二)传达爱国思想14-17
  • (三)弘扬民族精神17-18
  • (四)歌颂社会正义18
  • (五)劝诫世道人心18-19
  • (六)演绎神话故事19-21
  • (七)讴歌现实爱情21
  • (八)纯娱乐玩笑戏21-22
  • 二、强烈的时代色彩22-23
  • 三、追求戏剧表演整体性23-30
  • (一)丰富独特的唱腔体制24-28
  • (1)五音连弹的广泛运用24-27
  • (2)中西结合的演唱方式27
  • (3)地域特色突出的念白27-28
  • (二)独特精湛的表演艺术28-30
  • (1)新奇精湛的武戏28-29
  • (2)融入舞蹈丰富表演29
  • (3)演员一专多能29-30
  • 四、大胆的革新性30-31
  • 第四章 海派京剧突出的艺术成就31-46
  • 一、海派剧目的创新成就——连台本戏31-37
  • (一)完整曲折的情节性——以头本《狸猫换太子》为例32-36
  • (二)灵活性与通俗性36-37
  • (三)集体创作的传统37
  • 二、现代化的舞台呈现37-40
  • (一)推陈出新的机关布景37-39
  • (1)新奇的机关布景37-38
  • (2)机关布景与连台本戏38-39
  • (二)革新的服装与化妆39-40
  • (1)改进化妆方法39
  • (2)改良戏曲服装39-40
  • 三、震古烁今的海派艺人40-46
  • (一)盖叫天与盖派艺术40-42
  • (1)盖叫天40-41
  • (2)盖派的艺术特色41-42
  • (二)周信芳与麒派艺术42-46
  • (1)周信芳42
  • (2)透过麒派艺术特色看海派精神42-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和清;董姗姗;;清末民初海派京剧新剧目及其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10期

2 卫明;海派与麒派[J];上海戏剧;1989年06期

3 焦菊隐;;《狸猫换太子》的轰动效应[J];中国戏剧;1997年02期


  本文关键词:论海派京剧艺术特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7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67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a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