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7-01-15 13:39

  本文关键词:社会谎言的理想认知模型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信阳师范学院》 2010年

善意谎言的认知语用研究

杨偃成  

【摘要】: 善意谎言的使用是一种十分复杂且令人感到迷惑的交际行为。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对谎言进行过研究,其中包括心理学、社会学、语义学、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都是静态的描述,只能片面地解释谎言产生的机制与过程,而且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支持。说谎过程涉及认知、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说谎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它往往是由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语境而引发的,因此说谎现象需要从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来寻求阐释。善意谎言是谎言的种概念,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对善意谎言进行研究。本研究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对善意谎言形成和理解进行理论分析,以便进一步揭示善意谎言构建和理解的固有认知过程。 善意谎言的研究属于非真实性话语研究范畴,它涉及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从认知的角度,语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善意谎言也不例外。从语用角度,善意谎言被认为是协调人际关系并且促进交流的一中语用策略。它们的结合可以有更好的解释力。把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解释善意谎言。本文试图提出了一种新型认知模型,即把ICM映射到相关动态语境中,通过关联原则从而达到最佳关联的RT-ICM兼容模式。 本研究也正是在ICM理论和关联论的指导下来描述、解释善意谎言这种交际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特征。 本文就是针对以前谎言研究中尚未涉及到的建构机制问题,从认知语用这一新角度,基于关联论和ICM理论,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先提出ICM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狭义的理论上善意谎言认知框架,而关联理论可以具体把这种理论上认知框架应用到善意谎言实际分析中,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来解释具体现象的假设,并进一步试图提出: 1)怎样从认知语用角度解决善意谎言的生成与理解机制的问题。 2)一个切实可行的新型认知模型即把ICM运作到相关动态语境中,通过关联原 则从而达到最佳关联的RT-ICM兼容模式。 3)把RT-ICM认知模型尝试着应用于对善意谎言现象的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为溯因法,即从语言结果—善意谎言现象的出现出发追溯其原因,提出一解释性原则即一种新型认知模式的假设,然后根据这一假设推断善意谎言个案的成因及理解过程并加以定性等。 本研究的目的是运用认知语用学解释善意谎言这一语言现象形成和理解过程中的运作机制,并通过解释过程力图探寻发现了: 1)ICM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狭义上的善意谎言理论认知框架,而关联理论可以具体把这种理论认知框架应用到善意谎言实际分析中; 2)认知语用学中RT-ICM兼容模式不是静态认知模型而是运作于具体语言现象动态组织过程的一种新型认知模式; 3)认知语用学中RT-ICM兼容模式是阐释诸如幽默、双关等类似语言现象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030
【目录】:

  • Abstract4-7
  • 中文摘要7-12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2-19
  • 1.1 Orientation12-13
  • 1.2 Rational13-14
  • 1.3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14-16
  • 1.4 Research Method and Data Collection16-17
  • 1.5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hapters17-19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9-28
  • 2.1 Introduction of Previous Research19-20
  • 2.2 Pragmatic Approach20-25
  • 2.3 Cognitive Approach25-27
  • 2.4 Summary27-28
  • Chapter 3 A Close Look of White Lies28-36
  • 3.1 The Definition of White Lies28-29
  • 3.2 Classifications of White Lies29-34
  • 3.2.1 Classifications of Lies29-30
  • 3.2.2 My Study Fields of White Lies30-34
  • 3.3 Features of White Lies34-35
  • 3.4 Summary35-36
  • Chapter 4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is Research36-48
  • 4.1 A Review of Relevance Theory36-38
  • 4.2 RT of White Lies38-42
  • 4.2.1 White Lie is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38-39
  • 4.2.2 Relevance-theoretic Comprehension Procedure of White Lies39-41
  • 4.2.3 White Lies and Context41-42
  • 4.2.4 Limitations42
  • 4.3 ICM Theory of White Lies42-47
  • 4.3.1 Introduction42-44
  • 4.3.2 White lies:An Extension of Lie Study44-45
  • 4.3.3 The ICM analysis of White Lies45-46
  • 4.3.4 Its Merits and Demerits46-47
  • 4.4 Summary47-48
  • Chapter5 A Cognitive-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of Gen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48-71
  • 5.1 Introduction48
  • 5.2 An Integrated RT-ICM Cognitive Model of White Lies48-62
  • 5.2.1 Integrating Relevance Theory and ICM Theory48-56
  • 5.2.2 Analysis about the Generation56-57
  • 5.2.3 Analysis about the Understanding57-59
  • 5.2.4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T-ICM Mode59-62
  • 5.3 Data Analysis—Case Study of White Lies62-66
  • 5.4 Further Illustration of White Lies66-67
  • 5.5 The Future of White Lies Reasoned from the Framework of RT-ICM67-69
  • 5.6 Summary69-71
  • Chapter6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71-75
  • 6.1 Conclusions71-72
  • 6.2 Main Findings72
  • 6.3 Problems with This Research72-74
  • 6.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74-75
  • Acknowledgements75-76
  • Bibliography76-79
  • List of Academic Accomplishments Related to the M.A. Dissertation during Schooldays7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大海;性格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孙武;;西方谎言研究理论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3 杨海霞;杨偃成;;善意谎言的认知语用理据[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4 辛菊;试论谎言符号的语用价值[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章礼霞;;对谎言交际有效性的探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钱冠连;言语功能假信息——兼论Grice“合作原则”的拯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7年05期

    7 王文斌,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兼论RT与CB的互补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Geoffrey Leech;;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9 徐芬,包雪华;儿童“心理理论”及其有关欺骗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2期

    10 徐芬,荆春燕,刘英,包雪华;交往情景下个体对说谎的理解及其道德评价[J];心理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文惠;从关联理论看言语幽默[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君红;中美电影中的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高树钦;社会谎言的理想认知模型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周明;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及其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周方珠;论社交指示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张蓊荟,沈晓红;英汉翻译过程中推理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朱小美;王翠霞;;话语标记语Well的元语用意识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红艳;;非范畴化视角下的多义性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婷玉;;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型词典释义中的应用——以《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八版)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慧琼;杜建华;;受众为何按照谣言而不是新闻行事?——对2010年两起地震谣言的比较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任丽丽;;英语方位介词Up和Down的隐喻性扩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郭素珍;;试论合作原则及其偏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7 栾育青;;邀请语及应答语的跨文化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8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9 王丽军;;认知能力与语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10 徐芳;;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English Humorous Utteranc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喆;英语言语幽默的图式特征及解读难题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丹;语言学术语汉译规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许丹;英语广告语中语用预设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赵才华;会话含义及其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棉;“可能世界”概念的基本涵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2 胡泽洪;论语用预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3 江晓红;何自然;;语用推理:逻辑的经验转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赵艳芳;语境效果的特性与最佳相关[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5 张淑静;幽默的语用分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6 师静;英语幽默中的冗余现象[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7 陈春华;会话幽默的语用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李银方,袁彩虹;论英语幽默语言的构成[J];洛阳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9 张春隆;语用学——一门新兴的学科分支[J];外语学刊;1985年04期

    10 蒋勇,马玉蕾;SB与RT的整合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敏芬;认知语用参数下的人称指示语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5期

    3 王彩丽;对警示类告示语的认知语用分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江淑娟;;从认知语用视角看外来语的词义变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卢桂冬;;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马玉夏;对情景制约型话语的认知语用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金小梅;卢勇;;英语会话中话轮沉默的认知语用解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白杨;;英语中话语标记的认知语用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黎政;认知语用视角下的语言测试效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张志华;;“的”字结构非范畴化的认知语用分析[J];文教资料;2009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霖;;幽默言语认知语用新解——关联理论与概念整合:孰是孰非[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任育新;;视觉诗的认知语用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伟英;汉语主语省略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张健军;现代汉语转折范畴的认知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潘珣祎;现代汉语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盛若菁;基于语义的比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彭振川;现代汉语假设句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滨红;从认知语用角度分析英语修辞的美学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2 杨偃成;善意谎言的认知语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

    3 陈艳平;警示类车贴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杨晓琼;连贯的认知语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贾兴旺;模糊数词在新闻中的认知语用阐释[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朱赫今;英语插入性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姚慧琳;基于FIR模式的汉语冷笑话的认知语用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任彦卿;法律英语的长句[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田娟;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言语幽默认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陈勇;WTO协议的文体特点分析[D];湖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谎言的理想认知模型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7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7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f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